上周三开始,正式进入了本年度的三伏天。加上那之前的几天,大家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到天气的闷热渐渐了加了码。当着这么闹心的天气,我摩挲了一下自己的良心,立马蹦出四个字:
不!想!上!班!
虽然我一直恪守着正常的作息饮食节律,工作强度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也开始觉得力不从心,疲乏感似乎很轻易就袭扰过来了。
俗话说,春困夏乏秋无力,相信这样的烦恼不止我一个人会遇到。受到闷热天气的煎熬,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把「累」「困」「乏」「没劲儿」等等形容词有意无意地在生物节律、形体动作、神态或是语言之中透露出来。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大概会有这样的表现:
-
早晨懒得起床,或醒后觉得脑袋发懵
-
眼皮发沉,老打呵欠,气短
-
浑身懈怠无力,头昏脑涨懒得说话
-
公交地铁开过来也懒得跑着追上去
-
不愿意和上级或者外人见面
-
喜欢把脚伸到桌子上搭着
-
有机会就想瘫坐或躺着
-
食欲不振,尤其抗拒油腻的东西
-
大便溏薄、黏滞或便秘
这种情况,众多医家将其称为「疰夏」,或者「苦夏」。说起原因,这种难以甩脱的疲劳感与夏季的气候特点有关,从而使人「能量不足」或「部件失灵」,导致了身体的运转不畅:
此时节暑气当令,其性属阳,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载:「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者,经满气溢。」此时节天地阴阳相交,人体气血和自然万物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旺盛的样子。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肌肤腠理疏松,汗孔开泄,以适应暑热的气候。但也正因为汗毛孔的开泄,人体排汗量增加。汗为津液,气随液脱,这样一来最容易出现伤津耗气,使得维系人体正常运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出现匮乏,也就自然会出现各种「低电量」的表现。
同样,因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使得湿气与暑热搅和在一起,成为暑湿之邪,正如叶天士所言「暑必兼湿」。大家都知道,湿易困脾。湿邪那种重浊、黏滞的特点,会导致人体清阳不升,脾失健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头脑灵光、神清气爽、龙腾虎跃的状态,离不了清阳的滋养;而脾失健运,食欲也就正常,脾不能很好地将摄入的食物变为营养物质再输布到全身,保证人体正常运转。这就好比钟表精密零件里积满了油泥,会阻碍钟表正常走字儿一样。
到伏天结束还有三十几日,这段时间着实难熬。为了消除讨厌的疲劳感,让自己元气满满,以下这些都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
解决疲劳最要紧的,就是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长期过度用眼,只会使自身的精血被过度消耗,这样一来也加重了脏腑和经络的负担。总是这样没完没了又不自知,身体重要的零件都会或多或少跟你闹情绪,就算再怎么休息放松,气血、经络和脏腑也不会像从前那些和谐统一地工作,所以你渴盼的元气满满也只能成为过去时。
因此在感到疲倦时,可以用双手熨目的方式来放松自己。
以两手搓热熨眼(轻轻的放在上面就好,不需要太用力),停留数秒钟,再来搓手,重复9次,极能明目。
伏天里感觉力不从心是难免的事,但是你能做的,远远不止按揉太阳穴这一种。下面的这四个穴位,在你感到疲倦时,用手指或按摩锥或笔尾用适当力度点揉3~5分钟,能够使你获得片刻的轻松。
天柱穴
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
约等于后发际正中旁开两横指
承山穴
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消除疲劳这件事,别忘了回归到睡觉这个原点之上。夏季夜卧早起之类的守则自不必多说,睡觉的时候对于空调风扇、开窗、被褥和凉席的使用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至于具体怎么操作,应该是拿捏到身体感觉清爽舒适、不冷不热的程度就好。否则一觉醒来,肢体冷痛、僵硬、酸重,睡了跟没睡一样,也还是会感到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