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在京都逛吃,被盛夏日本的大太阳晒得晕晕,好几个人找我聊咪
2
,说你快点写一篇。
好吧,那就写。仅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谈谈。
1
。
经过这次事情,我们才知道,其实原来身边的女性朋友百分百经历过性骚扰。
性骚扰是大范围的、普遍性的。女性的生存环境实在很糟糕,但之前大家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一点。
2
。
朋友圈谈论此事的人并不多。
相比以往群体话题的大规模刷屏和激愤情绪,朋友圈对咪
2
运动基本选择沉默,男士全军覆没,女士寥寥无几。
我一个女朋友义愤填膺,大早上发微信问我:为什么大家不讨论,无动于衷,这是什么心态?
她气愤的说,
“
中国人太冷漠无情,老女人们也习惯了性福利不敢发声。像我们这种自由的人很少,有单位的她们不敢发声甚至讨论这种事。
”
我安慰她,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个问题真的很尴尬,朋友圈是熟人圈,相比之下在微博上的讨论会火热得多。大家其实也关心也会点开阅读相关讨论文章,但只是出于各种顾忌不便评论。
3
。
性骚扰、性侵犯、性暴力,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但是对于真正的性侵害事件而言,这场咪
2
运动的讨论远远不够。
强迫性的性行为对于女性是身心双重的伤害,最严重的是与自己的身体隔绝感受,深层影响难以消除。对此或许男性永远也无法感同身受。
我认识一个女生,中学时候被师长性侵。林奕含事件就是她,只不过林奕含最后跳楼了但她没有跳。她采用的应激反应的心理机制是一模一样的,与性侵者建立情感关系来摆脱心魔:因为他喜欢我才这样,因为我喜欢他我可以接受这样。
她跟我说,不然怎么办,怎么活得下去。
我以前不太能理解她当时以及之后一系列的自毁做法。但后来年长懂事之后渐渐有些理解。因为这种痛苦太沉重了,始终存在于内在阴影层,当事人难能摆脱。
这事涉及真人真事,说到此为止。
4
。
对于此运动的讨论和传播,我赞成,越多越好。
不敢站出来说话的女生是绝大多数。如果没有网络,她们连一个发声的途径都没有。如果不是互相鼓励陪伴,她们要克服沉默,走到敢于公开发声的这一步,很难很难。
允许表达,对于她们,就是精神疗愈。
这个事情就这么简单。
都走不到法律制裁那一步。
真的有很多单纯女生还是不懂,不会保护自己。
更多的讨论,让涉世未深的女生们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可能的伤害。
更多的声援,让鼓起勇气讲述人生中的至暗时刻的姑娘们,获得支持和帮助。
这就是咪
2
运动的最重要意义。
5
。
咪
2
运动背后是女性集体潜意识的一次大爆发。
有一些公号文章,慷慨激昂,控诉强大的男权压迫:
你们男人就这样欺负我们女人。女人上千年就是被男人欺负的。女人反抗的时候到了。
充满浓厚的受害者情绪。
这是最容易被煽动起来的集体潜意识情绪,十万加公号文就这么被制造。
口号文很多,但真实状况分析没有这么简单明了。
个体事件因人而异,不能用群体观点定论。
任何社会事件,没有一个单一的角度是绝对的真相。
当事人的感受就是罗生门。
6
。
目前已曝光的咪
2
事件,更多的存在于职场权力系统之内,很大程度与职场权力有关。
谁有权就会滥用。
行使权力不分性别。
反正我认为两性平等,谁侵犯谁还不好说呢,很多男人也被性侵犯还有冤无处申诉。女性不要一味怀有受害者心态。
性欲的本质就是对一个人的征服和占有欲,女性的征服占有欲也不低于男人。
很多男人应该也觉得很冤。
委屈吧啦的。说什么都是错。
其实男人也怕,万一事后女人翻脸,就很被动,有口难辩。
男人也怕身败名裂。
还有些蠢直男抱怨:那以后谈恋爱怎么办,不管怎样都有可能被指责为性骚扰。我觉得也挺惨挺好笑。
7
。
真实的性侵毕竟是少数。
性骚扰就难以界定了。
而且尴尬的是,相当大比例发生在熟人之间。
实打实人渣倒是简单,熟人就难以界定。尤其是看起来不太坏的熟人,一次性的,难以判定和难以界定。
也让女性更加不知所措,难以处理。
我的观点是,从暧昧到调情到冲动,两性之间存在
“
荷尔蒙地带
”
,即性接触的模糊地带。
但如果真心喜欢一个人,其实是小心翼翼,不敢造次,哪敢随便做蠢事。这一点男女皆是。
不相干的随便调侃造次,真喜欢的反而泾渭分明。喜欢一个人是更愿意照顾保护和取悦尊重她,而绝对不是行使暴力。
无论什么人,不尊重女性意愿的粗暴侵犯就是性侵犯。
我觉得广大女性得清醒明白这一点,不要心存幻想,不要为对方开脱,更不要陷进去反而二次伤害自己。
8
。
最后强调两点:
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很重要。遇到色狼,一巴掌啪过去不需要考虑。
要强大不要柔弱,色狼更容易找柔弱的猎物下手。
还有尊重自己的身体使用权。
凡事清晰,明确自己的意愿。事前不就是不,也不要事后反悔。性是美好,不是利益交换。
上篇推送:
《茶室狗八月份出门度假》
更多球小姐原创:
《包包自由算什么,我只想要珠宝自由》
《如何同时跟地球上4个最聪明大脑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