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孤读先生
“此文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知乎先生是一位有趣的草根,他在等待你发现ta的“幽默”!声明:该公众号不属于知乎网旗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一路繁花的庆奶,被75岁的她狠狠圈粉! ·  昨天  
青年文摘  ·  全国一样的春节噩梦,两个字 ·  5 天前  
深夜书屋  ·  新的一年,养生这件事得狠狠地抓起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孤读先生

不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孤读先生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9-21 22:08

正文


文 / 窈窕妈妈  图 / ins

来源:窈窕妈妈(ID:iiimum)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孤读先生电台



不要把糖果撒给路人,却将枪口对准了家人。



  01  


最近芬兰的一则公益广告短片《孤儿院》刷爆了朋友圈:


一对乖巧的姐弟俩,来到成人“孤儿院”中。在一名女士的引导下,他们开始“面试”橱窗里的四组父母,选出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第一组父母,爸爸在看书、妈妈在打扫卫生,他们看上去其乐融融;



第二组父母,妻子正在体贴地为丈夫倒果汁,两个人有说有笑;



第三组父母,拖着婴儿车,在树下散步,妈妈很优雅,爸爸看上去也很绅士;



小男孩透过橱窗,会心一笑,眼神中透露着渴望。


 

与前面三组形成鲜明对比的。


第4组父母,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丈夫动作幅度很大,妻子像是在辩解着什么。

 


橱窗外的孩子们立刻变得胆怯、惊恐、不知所措,脸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


 

常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照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这话一点不假,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在耳濡目染中模仿父母的互动模式:


如果父母为人和善,说话时让人如沐春风,那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

 

如果父母喜欢讲脏话粗话,那孩子长大了多半也会缺乏教养,出言不逊;

 

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性格孤僻,容易自卑,甚至怀疑自己。

  02  


朋友桃子闲聊时提起自己的童年,她说最怕的就是爸妈吵架。


有时候爸爸会生气到狂摔东西,妈妈也毫不示弱,大吼大叫的样子就像洪水猛兽一般。


她吓得躲在房间里,外面飘进来的争吵声中永远夹杂着钱、累、苦这样的字眼。

 

甚至争吵完,妈妈还会把桃子当作出气筒。


有次桃子只是不小心弄脏了裙子, 妈妈冲着她就是一顿教训:


你跟你爸一个样,没一个好东西。

 

每次听到这些,桃子就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


我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要读书?我怎么不去死?

 

由此可见,家庭氛围是否和睦,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长。


一个不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03  


有些父母好像从来不会赞美孩子。


他们觉得那样会让孩子骄傲,只有时刻鞭策他,他才能不断进步。


殊不知,你们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像一只利剑,深深刺中孩子脆弱幼小的心上。

 

前段时间,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后选择自杀。


在他自杀后,他的QQ空间发出了一篇定时说说,控诉对父亲的不满。


 

小斯的遗书中说:


小爸爸从小吃了很多苦,脾气不好,所以望子成龙心切,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自己考了98分都要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会被爸爸打。


爸爸问小斯英语学懂了没:

 

如果他说学懂了,爸爸就会说:“娃儿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


如果他说没有学懂,爸爸又会说:“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子麻批!”

 

想得到爸爸的一句肯定,简直比奔月还难。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他们将自己的失败投射到孩子身上,非常希望通过孩子来破除自己的焦虑,甚至变相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为学历,导致事业无法进步的,就指望孩子考到高学历;因为穷困,在别人手下忍气吞声的,就盼着孩子发大财;因为当小老百姓处处受挫的,巴不得孩子早点仕途得意。

 

父母以为自己这是恨铁不成钢,甚至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


却忽略了这种打击式教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消极。

 

他们没有接收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爱,反而更多地感受到了嘲笑还有不认同。

 

  04  


看综艺《向往的生活》。


早上起床后,宋丹丹以为儿子巴图做了早餐,巴图耿直地回答:


啥也没干,啥都不会干,你说能干嘛?

 

宋丹丹毫不留情地吐槽:怎么这么笨呢?我生了一个废物。



听说大华做了早餐,连声夸赞,并一本正经地说:要换儿子。



最让人费解的是。


宋丹丹看见巴图的脚趾发炎了,刚开始还关切地问“你脚怎么了”。


结果话锋一转又来一句“你自己啃的吧”,还非要巴图给大家表演啃脚趾甲。巴图羞得一脸通红。



我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母亲丝毫不给留面子,言语中夹杂着冷嘲热讽。


他当时的心里一定也很不会好受吧。


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家庭暴力更可怕的东西,常常“杀人”于无形。


有时候只言片语会中伤你最亲的人,并且可能是无法修补的伤痛。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翁格玛丽效应”


说的是一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不是很美;


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鼓励她:你很美。

 

之后女孩便有了信心,每次照镜子的时候,她都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美”。

 

渐渐地,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


因为你们对孩子每说一句话,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塑造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泰国短片《豆芽》里,小女孩看到了菜市场有许多人在买豆芽,就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的回答是:“嗯,我们试试。”



最开始的尝试并不成功,豆芽都枯死了。


于是母女俩找来了一本种豆芽的书,多次改进方法。


每次小女孩有些灰心的时候,妈妈总会露出自信的面容,说“我们试试”。

 


最后真的奇迹般地种出了豆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