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比伊朗在没有受到金融制裁的期间,即2009年-2011年,原油产量处于平稳波动状态,波动范围保持在360万桶/日~380万桶/日之间。2011年11月后开始有下滑,进入2012年后,产量急剧下滑,短短9个月的时间,降至最低点,接近260万桶/日,跌幅近30%。
伊朗原油出口受限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伊朗原油出口量的大幅下降,造成国际原油市场供给收紧,油价持续攀升,一直到2014年下半年都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
“阿拉伯之春”浪潮来临,原油供给再受重挫
“阿拉伯之春”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2010年12月17日,26岁的突尼斯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做起小贩,期间遭受城管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不治身亡。这个事件激起了突尼斯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叙利亚国内动乱爆发,“阿拉伯之春”浪潮的一部分
2011-2012年叙利亚动乱,是从2011年1月26日开始、后于3月15日全面爆发在叙利亚的示威抗议,最后演变成旨在推翻巴沙尔·阿萨德政府的武力斗争。宪法权利的缺失和政治腐败是发生的主因。示威者提出了结束国家紧急状态法、呼吁政治改革、争取自由权和惩治腐败等多项政治要求。
在美国、欧盟与阿拉伯国家联盟(下称“阿盟”)联手制裁叙利亚的背景下,众多迹象均显示出该国经济正濒临全面崩溃。其中,叙国内失业率激增,国库空空如也,农业、贸易以及制造业运作水平低于战前的三分之一。对叙利亚经济至关重要的石油出口行业早已在美国、欧盟以及阿盟的联合制裁下遭受重创,其石油出口已从2009年的38万桶/日猛跌至2万桶/日。在内战爆发前,叙国内石油产量中约95%出口至欧盟,但随着制裁逐渐加大,从叙进口石油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少。据不完全统计,石油制裁使叙利亚遭受了至少130亿美元的损失
。
除叙利亚之外很多产油国包括利比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都处于此次事件的影响波及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油的出口和产量,对原油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利比亚内战爆发、工人频繁罢工,原油产量急剧下滑
利比亚内战是指发生在2011年持续时间长达八个月的战乱。这是一场以内战为导火索,国外势力干预并支持反政府组织,最终推翻政权的一场北非战争。利比亚动乱源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利比亚国内贫富差距过大以及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平民的示威游行演变为国内不同政见、不同部落、不同派别之间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从利比亚战争主要参与人员的性质和伤亡人数的角度来看,利比亚动乱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一场国家内部战争。
利比亚内战是由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的,民生问题是内战的直接导火索。发达的经济本应带来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国民的安居乐业,但曾经是非洲最发达国家之一的利比亚并非如此。利比亚的富足经济得益于自然资源石油,这样的特殊经济体下隐藏着种种社会危机,从而导致了国内战争的爆发。
一方面,石油本身作为高收益的自然资源可以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国内反政府组织和国外干预势力都存在高额的经济驱动;另一方面,以石油为基础的石油经济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不平等,从而导致了内战爆发。
内战爆发后,对利比亚的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原油产量急剧下滑,由2011年2月的1360千桶/日,直接降至2011年3月的375千桶/日,降幅达72.42%,最低甚至到7千桶/日。直至2011年10月,内战结束,利比亚才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原油产量恢复至2012年1月的1036千桶/日的水平。由于利比亚是世界重要产油国之一,内战的爆发无疑促使原油供给端缩紧。
而且,利比亚内战也使低硫原油供应受到限制,虽然沙特生产的低硫原油在产量上有所弥补,但是在质量上却难以与利比亚生产的低硫原油匹敌,因而导致高硫原油与低硫原油的价差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