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云山的崛起可以看到,靠的就是并购重组和王老吉。
无论是机缘巧合,还是赶上了时代,李楚源绝对算得上能力出众,不然全国地方国企那么多,又有多少发展壮大了呢。
当初白云山只拥有王老吉一张商标,其余啥都没有,李楚源带领员工建渠道、抓生产、塑品牌,逐步把王老吉发展壮大。
金戈同样如此。
为了宣传产品,李楚源也能豁得出去,豪言雷语不断。
怕上火,喝王老吉;怕没用,吃金戈。
可口可乐和万艾可已被王老吉和金戈打败。
更离谱的是,李楚源还在2017年12月的《财富》全球论坛表示:“国家863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
真是汪建看了会鼓掌,董明珠看了会点赞。
这也是李楚源毁誉参半的原因。
以李楚源对广药集团的热爱,不分红完全干得出来。
当然理由也很充足,从法理上:
金戈的商标权、生产批件都在白云山手中,新药证书属于双方共有。
按照合同,白云山科技拥有全部产权和收益,那是当初的约定,大家都是自负盈亏,现在事情全是其他子公司干,一个空壳公司却想独享净利润。
税法和会计都讲究实质重于形式,这到哪儿都说不走。
从这点来讲,康业元所说的拿回金戈所有权完全退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转让。
可接手方得不到控制权,又要与国企对着干,脑袋被驴踢了?
从情理讲:
刘玉辉当年只贡献了一个临床批件,后面的临床CRO、CDE药审等环节都是白云山完成的,更别提生产、销售等。
况且10多年过去,现在拥有GMP认证的还包括齐鲁制药、四川源基制药、常山药业等多家企业,真正做大做强了的也只有白云山。
脸得有多大,才敢要求独享利润?
当然更关键的是,白云山是国企,李楚源敢这样干,至少得到过某种程度上的许可。
刘玉辉作为躲在阴暗角落的魑魅魍魉,公然谋算国资,属于老寿星吃砒霜。
这类案件并不鲜见,在五粮液与尹家关于明代酒窖产权之争中,双方各执一词,最后还是协商解决。
因此,康业元根本不可能得到一半收益,最好的方法就是友好协商解决。
从这点来讲,对公司的利润影响不会很大,即使分红也不会太离谱。
康业元也明白这点,在第二封公开信中着重强调是举报信,不是催款函,毕竟都是李楚源坏了他们的好事。
那么李楚源有没有违法违纪呢?
从营收看,金戈仅占白云山的1.5%,从利润看,不到10%。
体量如此之小,压根没作假的必要,且作为国企,李楚源作假又得不到半毛钱好处,这没动机啊。
当然康业元号称已掌握李楚源违法乱纪的实证,根据一个朴素的真理,敢实名举报都是有干货的,不然就是诬陷,等着吃牢饭吧。
这也是很多投资者担心的地方。
如果李楚源真的有问题,对白云山影响大不大呢?
不可否认李楚源对白云山的贡献,但白云山发展到现在业务已经固化,且消费属性更强,很难有大的变化。
从这点来考虑,换帅对公司的业绩影响很小。
且现在的投资者对李楚源也不是特别满意,没准来个能力强的还能带领公司更上一层楼。
最近王振华、冯鑫之流落马,的确让市场风声鹤唳。
但民企和国企有本质区别,如冯鑫所说,他唯一后悔的事就是没在2015年定增圈钱,本质上他们都是"经济人",稍有不慎就会把企业带向深渊。
资本都是带有原罪的,很多东西只有民企创始人才知道,创始人在公司留下的烙印太深,招牌倒了,用灭顶之灾来形容毫不为过。
而国企不一样,领导人的权利有限,有出格的举动,纪委分分钟教你做人,要搞点大动作也要上面批准,处于各方的监督之中。
从现有案例看,无论是茅台原董事长袁仁国被双开,还是伊利实名举报原董事长郑俊怀,影响都非常小。
所以,"举报门"事件对白云山的影响很有可能大不到哪去,毕竟都几年没分红了,康业元也没出来吱个声。
这次出来,很明显是碰瓷来了。
白云山,仍有笑看云淡风轻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