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热帖:“逛超市被当成贼!”网友热议细思极恐 ·  2 天前  
发现新西兰  ·  刚刚开业!奥克兰中餐Fin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官方发布 | 2024全国新课标卷答案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9-06 00:00

正文

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早期中华文明的了解,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 题干选取一个具体的史前考古遗址,通过大、中、小墓葬呈现的金字塔似的分布结构,表明该遗址出现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而非实用的成套礼器仅出土于大墓,显示在社会分化基础上,统治阶级的产生。根据教材关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等叙述,可以将 A B 项排除;根据教材关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的描述,排除 C 项。题干材料呈现的某史前遗址社会面貌,与教材中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叙述类似,如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等,故可以判断 D 项正确。

【试题亮点】 试题综合多个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共性等内涵;文明发展各个时期的特征在教材中有明确的依据。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本题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为考查点,涉及“百家争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历史学科必备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老子、孔子等人思想主张异同的了解,以加深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的认识。

【试题分析】 西周至春秋时期,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要求人人都应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法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商鞅变法后,秦国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保证臣民守法奉令,韩非主张君主应赏罚分明,以法、术和势驾驭臣下。这些思想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A B D 三项分别对应的儒家、墨家和法家,均认同 “选贤与能”的政治主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但他反对制度束 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显示出与儒家、墨家和法家不同的政治理念,因此 C 项为正确选项。

【试题亮点】 试题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这一情境设置,将儒法道墨等思想流派置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贯通性地考查学生对各派政治主张的理解。试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巩固中发挥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具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废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本题结合教材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士族”“九品中正制度”等内容,创设全新情境,考查学生在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并据此提出历史认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把握相关史实时空联系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 根据教材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描述: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魏晋是士族特权阶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还强调“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中说,魏晋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题干呈现了汉魏、魏晋政权更迭通过“禅让”这一新的情境,对“禅让”实现的基本方式作了概括,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禅让”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权臣”实现“切实掌握军政权力”的过程以及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仍”的事实,都表明 A 项不成立; “血缘世袭”是一个政权内部的君权继承方式,“禅让”建立的政权仍旧遵行,可知 B 项不成立;掌握军政权力而更迭政权,绝非 “忠”的行为,曹操及司马懿分别是汉魏、魏晋更迭的奠基者,常被视作“奸臣”,可知 D 项不成立。汉魏、魏晋的 “禅让”模式反复出现,东晋南朝及北朝时期仍在上演,大多数高级官员的公开支持即公卿大臣“劝进”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禅让”过程中,一些反对的官员会受到清除,但官员主体则成为新政权的开国功臣,超越政权更迭世代把持官位,这成为士族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在“战乱频仍”时代长期维护家族利益的政治因素。故正确选项为 C 项。

【试题亮点】 试题将教材中魏晋南北朝士族阶层的知识与政权更迭紧密结合,对士族长期维持特权这一历史现象作出合乎事实逻辑的解读,体现历史思维,拓展了教材知识。 【试题出处】 2024 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卷第 27

27.
表1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写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 本题以历史学科必备知识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隋唐与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设问背景,通过研讨“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这一具体问题,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史料产生的具体情境,全面、准确地理解史书、史料的价值及其局限性,知道综合运用不同史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宋史》《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纪事本末》四部史书,均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但各部史书形成的时间不同,内容体例各异,需要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仔细辨别确认。从成书时间上来看,出现较晚的是元朝后期的《宋史》,以及在《宋史》等书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宋史纪事本末》,距南宋初年不仅时间较长,而且经过系统性改编,史料的原始性已大为降低, A D 两项可以排除。《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书相比,前者成书于南宋中期,后者成书于南宋后期,前者在时间上与南宋初期更为接近。从内容体例来看,《宋史》为纪传体史书,已经对原始史料作了系统改编,更多地反映出元人对宋朝历史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宋史纪事本末》,更多地反映出明人对宋朝历史的认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仅限于南宋高宗一朝,且以编年的形式呈现。《三朝北盟会编》为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的汇编,相较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来说,保存史料更为原始、连贯、系统和完整。综合成书时间和内容体例来看, C 项应予排除,正确选项为 B 项。

【试题亮点】 本题在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宋金关系基本史实已有系统了解,就选取了南宋初年宋金关系这一话题,将与该主题有关的多元史料载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思考如何选取可信的史料研究历史问题。试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史料类型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理解。

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 本题围绕清代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创设情境,以历史学科必备知识 “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为考查内容,考查学生阅读新材料、读取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的能力。

【试题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清乾隆时期租佃制盛行,其部分原因在于自耕农种田不足以养活家口,卖掉土地租种他人的土地,交租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营生,并能免除政府的各种赋税加派。类似租佃关系在清代相对普遍,而租佃耕种仍然属于小农个体农耕经营方式,故 A 项为正确选项。自耕农 “卖田以佃田”,使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会扩大土地兼并,故 B 项错误。自明代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土地买卖本身既是一种商品经济行为 .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根据教材中相关赋税政策可知,雍正即位后实行 “摊丁入亩”,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国家按田亩多少收赋,土地买卖及租佃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故 D 项错误。

【试题亮点】 题干提供了新的材料,创设了新的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了解清代租佃制土地经营方式,由此推断并解释清代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与农业耕作方式的关系;思考维度跨越时代之限,让学生在封建制度维护、土地生产方式、赋税制度变革等多个维度中理解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长时段思考。

29.
表2

类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 533

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以清末新政中的编练新军为背景,围绕新军军官来源构成设置问题情境,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全面提取、分析、解读历史信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分析】 清政府原本是想通过新政改革挽救统治危机,客观上却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特别是教育、军事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拥有新知识、新视野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学习、接受并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使得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此外,士人由于科举制的废除,也易于接受新思想,部分人逐渐倾向革命。根据材料,从清末新军第九镇及此后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可以看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初步历经新思想的洗礼。他们的存在、助推了民主革命进程。因此、 D 项为正确选项。由于题中所涉新军成立于义和团运动之后,并未与西方列强发生实质性对抗,故 A 项不成立。军阀势力扩大主要表现为军队规模和地盘的扩大,与军官来源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项可以排除。军阀混战为袁世凯去世之后的历史现象,故 C 项也可以排除。

【试题亮点】 本题设计紧扣课标与教材相关历史知识,要求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认清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 本题是对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等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和加工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深化学生对西亚北非地区文明区域性发展及联系的认知。

【试题分析】 由题干情境中的公元前 5 世纪波斯的时空维度,土地、水源等租赁契约要求以 “土地收成支付租费”“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的基本判断。从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主要向民众征收包括粮食、牲畜、土特产在内的各种实物。所学知识与情境信息一致。故 B 项为正确选项。公元前 2600 年左右,西亚两河流域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且早在公元前 22 -前 21 世纪,两河流域就已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如埃及、亚述、巴比伦等古代国家均存在发达的租赁、借贷商业传统。公元前 6 世纪,这些地区被波斯帝国征服,税收、商业传统被继承发展。故 A C 项不正确。波斯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不一,情境材料中的国王私有水源、土地,商人将份地、农具、种子出租,承租人支付租费等信息,可推知 D 项不正确。

【试题亮点】 试题紧扣教材和课标,以波斯帝国经济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呈现了波斯帝国征收地租的场景。通过情境设计,要求学生在历史 时空框架下把握区域联系与变革,体现出对学生信息处理、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31.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是对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交通与社会变迁”“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等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和加工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深化学生对全球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的认知。

【试题分析】 从题干情境中的 16 世纪上半叶、 17 世纪初、美洲、亚洲、菲律宾群岛、太平洋、环球航行、海上走廊 ”等时空维度信息以及 16 17 世纪多条海上航线开辟活动的描述可知,世界上主要的大洋和大洲通过海上航线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直接联系。从所学知识可知, 16 17 世纪西班牙人在亚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以及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海上贸易活动都促进了贵金属在全球的流动。故 D 项正确。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长期航行中的经验积累,已使他们相信大地为球形,且 15 世纪末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前也相信 “地圆说”,这也是哥伦布试图通过向西航行前往东方的认知基础之一,可知“地圆说”此前业已形成,故 A 项不正确。 16 17 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故 B 项不正确。依据所学及常识推论可知,海路开辟可能对部分陆路贸易造成巨大冲击,但海路开辟并非对陆路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对人类文明交往途径和内容的丰富,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广义上的陆路贸易并未停滞,在海路贸易的刺激下,洲际性、区域性陆路贸易依然有所发展,故 C 项不正确。

【试题亮点】 试题紧扣教材和课标,以航路开辟为切入点,创设历史情境,呈现了 16 17 世纪海路开辟,全球联通的部分场景。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关注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等历史学科知识,理解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及其影响,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

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是对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等历史学科必备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和加工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深化学生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以及多维度历史进程的认知。

【试题分析】 从题干情境中的 17 世纪、法国、细布工场、织布 ”等信息可知,本题应是对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考查。从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法国的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也日趋专门化。据所学知识和唯物史观可知,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准备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对生产力的更高需求,也为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生产变革创造了条件。故 A 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期的英国,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各国在 17 世纪尚未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的工厂及其制度建立、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对科学化工厂管理的日益重视,使女性获得更多的工作、受教育机会。但这些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 B C D 项均排除。

【试题亮点】 试题紧扣教材和课标,以 17 世纪法国细布工场的劳动分工和生产专门化为切入点,创设历史情境,呈现了工业革命前法国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通过情境设计,在时空框架下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机制,理解劳动方式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生产的作用,体现出对学生信息处理和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围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非洲反殖民侵略团体组织的相关材料设置问题情境,以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等历史学科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设计紧扣新课标,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回归教材,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非洲的抗争”。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非洲人民也一直进行着激烈抵制与顽强反抗。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非洲上层人士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通过成立各类团体反对殖民侵略的历史事实。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在这一时期,非洲民众抗击殖民侵略的主要手段是武装斗争。其中埃及在反对英国侵略的过程中,于 1879 年就创立了非洲的第一个政党 -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醒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由此可知, A B 两项可以排除。在二战之前,非洲仅有埃塞俄比亚等少数几个独立国家,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直到二战后才相继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因此 C 项也可排除。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非洲部分地区上层人士成立的反对殖民侵略的团体,尽管采取和平抵制的方式,但毫无疑问,它们的存在对于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正确选项为 D

【试题亮点】 在非洲人民抗击侵略的过程中,无论是武装斗争还是和平抵制,都是他们抗击侵略的策略与手段,皆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本题通过设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非洲反殖民侵略的团体相继建立的历史情境,呈现非洲人民为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作出多方不懈努力的历史事实,旨在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不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且胜利和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努力和斗争才能实现。

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点。通过题干设置的相关情境,旨在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试题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透过历史现象,深入理解其本质的能力。

【试题分析】 1903 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苏维埃的领导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力管理国家,便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 “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1917 4 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1917 10 8 日,彼得格勒苏维埃新的执行委员会产生,布尔什维克党人占多数,且当选为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无疑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故正确选项是 B 项, A C D 项均可排除。

【试题亮点】 本题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了解俄国二月革命后形势的变化,至 1917 10 8 日,彼得格勒、莫斯科等主要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已经取得主导地位,这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组织基础。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

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 本题通过设置 1956 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的历史情境,以历史学科必备知识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等为考查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试题分析】 1956 年,埃及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引发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为避免美苏之间的军事对抗,以及实现在中东逐渐取代英法的战略目标,就采用经济和政治手段,迫使自己的冷战盟友撤军。题干反映的正是这一历史事实。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尽管该体系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运转,但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当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后,美国正是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通过大量抛售英镑的方式,来干扰英国的货币稳定,从而实现胁迫英国从苏伊士运河撤军的目的。因此 A 项为正确选项。本题材料并不能反映埃及民族解放运动得到广泛的支持,尽管美国采取经济手段迫使英军撤离苏伊士运河,但其行动并非出于支持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目的,因此 B 项可以排除。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才走向瓦解,故 C 项错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反对英国的出兵干涉行动并采取经济手段予以制止,的确导 致美英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但这并未破坏二者之间的盟友关系,因此 D 项也可以排除。

【试题亮点】 本题通过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反对英国武力干预埃及的历史情境,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结成的同盟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罅隙。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为了实现新的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随意干涉国际事务,甚至不惜牺牲盟友的利益。因此,美国的蛮橫和霸道形象自不待言: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