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份工作。首先我是一个短片摄影师,也是写文章和拍视频的自媒体人,偶尔做电视主持,有一档叫《喷嚏》的广播,还有一家在伦敦的摄影工作室。
拥有这么多身份纯属偶然,放在以前会被骂不务正业。
但是在未来,我相信大多数人的职业都是多元化的。
当然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说时间管理变得尤其重要。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如何最大效率的安排自己的工作。
我不想变成一个失去个人生活的人
查尔斯
·
都希格写了本《高效的秘密》,序言中有句话我非常赞成:
“
高效并不意味着超额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绝不是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甚至牺牲个人生活。
”
我们最初之所以想去更好的做时间管理,目的就是为了最快最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然后放松的享受生活。
如果效率越高,工作量变大,就失去了时间管理的意义。
文末会送出这本书,
没错我就是最爱送书的博主了
凭着这个原则,我的工作时间很正常,每天早上
7
点半起床,工作
9
个小时左右。
在英国的时间里,因为分外珍惜和男友在一起的时间,我有不成文的规定,过了晚上七点,他下班回家后,我便不再工作,
甚至连手机都不看。
除非特殊情况需要加班,否则周六日只负责内容发布,时间都留出来谈恋爱。
不工作的时候,读书占掉了我挺多时间,每天我都保证至少有两个小时在阅读,周末的时候有时一整天都在阅读(男友在的话会跟我一起读书)。
这跟我工作的属性有关,作为一个内容输出者,读书如同吸氧。
和朋友聊天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充电过程,社交可以打开思维的死角,很多我们从未思考过、体验过的事情,在朋友的对话中都能得到很好的灵感启发。
而我发现,在跟别人描述自己的经历时,我们会加入更多思考和总结,这个部分也格外值得珍惜。
摘抄本的妙用,即时信息采集
接下来我要向你们揭晓帮助我时间管理的最大秘密武器:电脑和手机
icloud
同步的
Notes app.
没错,就是苹果自带的
Notes
!
Notes
对我来说最大的功能,就是最快速度的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
事实上我发现过去我效率提高不上来的原因,都来自于对记忆力的过分信任。
无论是一闪而过的微小灵感;还是在高速公路上看过的一块有趣的广告牌;某个名人说的那句令你醍醐灌顶的话;哪天和朋友讨论的对话;还是看外国电影时一个你没听过的词汇,这些事情如果不被及时的记录下来,都可能永久的消失在你的大脑。
在
Notes
里面,我建了十几个文件夹,有平时阅读的摘抄、各类短视频样片链接、歌曲音乐、公众号的选题想法、文章话题资料、零碎的工作经验总结、英文生词和
slang
、生活日记、电影单子、旅行灵感等等。
阅读摘抄大概长这样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了关键时刻,比如说在
brianstorm
拍摄灵感的时候,我就可以轻松的从过去的积累中调出合适的样片、摘取之前记录下来的有趣想法。
这些文件夹如同勤劳的工蚁一样,每时每刻到处为我采集营养,最终成为拯救我工作高效的最大武器。
逐渐的我发现:
摘抄
+
平时的思考
+社会观察+不停的反思
=
文章速度快、质量高
视频样片收集
+
音乐歌单收集
+
有趣的地点收集
+
记录微小的灵感
=
出片速度快、质量高
而这其中的最大诀窍,仅仅是平日里的收集和摘抄习惯而已。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写出《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的作家埃里克
·
霍弗,自学成才,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政治科学专员。
这人非常神奇,他的一生都在从事码头搬运工作,他的很多思想,都是在那个环境获得启发的。
这书被誉为群众心理学的一座高峰,
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
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
同理,我经常发现对我而言最高效的思考时间,都不是坐在电脑前。
生活中许多机械化的碎片时间,往往是梳理想法和过往经验的绝妙时间段。
也许是此时的大脑比较放松?我非常喜欢用洗澡的时间、走路的时间、化妆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来想事情。
比如说视频制作,原来我的剪辑习惯是,坐在电脑前再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
后来我发现这样会被眼前的事物干扰,思维也会受到局限。现在我干脆借助碎片化时间凭空遐想!
洗头发的时候,我就开始想我拍摄了什么类型的素材、我可以用它们搭建什么样的结构、
ABCD
如何分类再重组。等打开剪辑软件的那一刻,我会开始实施在脑中排练过的片段,再在实践过程中做出修正。
写文章也是这个思路,
很多时候我都是起床之后,用
15
分钟时间翻看手机上的摘抄本,然后把脑中所有琐碎想法一股脑写下来。
接着刷牙、做早饭的过程中,独自慢慢消化那些想法,任它们在大脑中发酵,等我坐下来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东西可以写。
热爱卫生间思考的我
(“香艳”照片为了帮大家放松一下大脑?)
我也喜欢用碎片时间回顾历史,仔细琢磨之前的工作中产生的不足。
比如说,为什么这篇文章的阅读数不高,是标题的问题,还是内容的问题,还是排版的问题。为什么这个视频客户满意,另外一个不满意,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原因是什么,而我又怎么在捍卫自己立场的同时满足对方的要求。
这种密集细小的思考方式,能更快的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逻辑。
如果觉得脑子转不过来了,就立刻把自己的很多问题写下来,甚至是画下来,然后思考其中的联系。
逐渐的,我们的经验才真的变成一种宝贵的财富,在未来遇到类似的状况时,帮我们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节省时间。
我的一些原则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在《认知科学趋势》期刊上写过:
“
对掌控力的需求是一种生理需求,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他就会更加努力,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
为了掌握主动权,我为自己列了个表,把想贯彻的原则写了下来:
-
绝不拖延
deadline
,所有工作,尽可能在
dealine
前几天提前完成
-
仔细检查发出的每一封
email
,认真核对自己允诺过的任何一个承诺
-
每日早睡早起。一旦起床,以最快速度进入工作状态。
-
抓住一切时间的间隙工作,大脑一刻也不能停,抓紧做饭、洗澡、走路、上厕所的时间,构思工作的内容,审视做事的逻辑。
-
想到的事情,立刻去做,一刻都不要拖延。
-
系统化归类电子数据,从一张照片、一篇文章,到一个剪辑的工程文件,认真分类。
-
再忙都要大量的读书,没有充足的摄取,就没有有质量的输出。
逐渐的,我发现如果我仔细执行这七条原则,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大幅提到。
高效率的工作是一个特别健康的生活循环,一旦不再是
deadline
赶你,而是你赶
deadline
,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这时你开始真正掌握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