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带娃和朋友的娃约着玩,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状况?
这似乎是常事儿。不过雨大咖那天带着小咪去上一个线下课外课,遇到了一个这样的场景,让她很有感触。
等待小咪上课的时间,大咖在休息区跟小王子和小雅的妈妈聊天。这
三位妈妈都是科学育儿实践者,聊得十分投机。小雅在三个娃里最大,小学一年级,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类型:妥妥的学霸一枚,活泼可爱、
彬彬有礼,
对
小
王子也很照顾
。
正聊着,小雅和小王子下课了,俩娃飞奔到妈妈们身边,翻出各自带来的各种零食。小王子先抱起一罐爆米花,然后小雅拿起一杯迷你奥利奥,两人有说有笑蹦蹦跳跳去了旁边的沙发。看他们挺和谐,那两个妈妈收回注意力,准备收拾东西回家。
小咪的班还没下课,于是雨大咖就坐在那,不时看看那两个娃。小雅坐在沙发下的毯子上安心地吃奥利奥,看老师过来和她妈妈汇报课堂和作业情况,也不时加入。小王子一边抓爆米花往嘴里塞,一边把沙发上的靠垫都摊在了小雅旁边。
接下来的事情让人有点措手不及。小王子从沙发上蹦下来,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突然小雅身边摔倒了。看来是摔疼了,他转身气愤地指着小雅崩溃大哭,小雅却一脸无辜,淡定地继续吃她的奥利奥。刚和老师结束谈话的小雅妈妈赶紧走过去,而小王子已经冲上来把小雅手里的饼干桶踢到地上。
此时雨大咖心里一紧,但也不好干预,毕竟和小雅并不熟悉,不过她想着没啥大不了,带娃遇上这样的情况挺正常
……
小王子妈妈本来要安抚一下自家娃,但此刻立场瞬间变了,严肃地指出上脚踢人是错误的,何况小雅肯定不是故意要绊倒他,让娃跟姐姐道歉。小王子却表示不服,拒绝道歉!
小雅妈妈捡起地上的奥利奥,一边为小王子打圆场,一边让女儿先跟弟弟道个歉。小雅没有回应也没有看妈妈,依然表情淡定,却伸手捡起地上的饼干要继续往嘴里塞,母女两人因为抢饼干快吵起来了。小王子妈妈赶紧替小王子对小雅表示歉意,又去拿新的奥利奥。小雅也很不服气,说小王子是被他自己扔地上的垫子绊倒的,而且他还踢了她!
小王子妈妈很过意不去,继续对儿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小雅妈妈拿出了杀手锏,语气平和地对女儿说:小王子小啊,他摔疼了,而且可能是你绊倒他的,所以他会发脾气,你得让着比你小的小朋友,应该先道歉。
听到这里,一种不祥的预感掠过了雨大咖的脑海,但事实大概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文静顺从的小雅突然对妈妈爆发了:
“凭什么他小他就可以踢我?!我也比你小啊,我踢你就可以吗?!”(思维逻辑之清晰,让人惊叹啊。)
小雅妈妈对女儿的反应有点吃惊,她尽力保持冷静,但还是把问题归结到可能确实是小雅绊倒了小王子,而且同伴摔痛了,做姐姐的应该去安慰,而不是态度恶劣地和妈妈吵架!
小雅依然纠结在之前的问题,崩溃地边哭边继续大喊:
“我比你小,我踢你就可以吗!不是我绊倒他!”
小雅妈妈也怒了,不为谁绊倒谁,谁踢了谁,而是女儿的态度,而且指出她在公共场所这样大喊,会影响其他人上课。
局面有点尴尬,小王子此时已经回复恢复了理智,被妈妈拉着,顺从地推了推小雅的胳膊,道了歉。
小雅依然委屈大哭,而且似乎突然找到了自己纠结的症结所在:
“为什么你上来就怪我?!为什么你肯定是我的错?!啊?!你说啊!”妈妈并没有回答,她就一直在问,绝望地、不停地问。
小王子妈妈表示歉意地上前推了推小雅妈妈,又试着安慰小雅,说弟弟已经知道错了,别生气了。
但无济于事。小雅的哭声有点大,小咪和老师都出来看情况了。
小
雅妈妈还是冷静地摆出女儿刚才的各种不适当行为,而那孩子却只有一句:“为什么你不明情况就怪我!”
老师走过来,轻轻对小雅妈妈说,先安抚安抚情绪吧。
小雅还是在不停地发问,小雅妈妈沉默着走出了房间。老师把小雅抱起来轻抚她的后背,让她平静下来。
小雅直到被小王子妈妈带下楼的时候,依然边哭念叨着,为什么她要怪我?!都好多次了!为什么上来就怪我!
雨大咖旁观了整个事件,
她
甚至在想,如
果当时小雅妈妈没在现场,也许这就只是一个很快解决的小矛盾而已:
小王子发了火,被妈妈说服教育
以后,两个娃和好
。
但此刻,事情的发展让大咖心里非常,非常难受,为了小雅,也为了她妈妈。
似乎很久以前,大咖自己也身处过这样的心情和境地,以小雅的身份;
而现在,她自己作为一个妈妈,也特别能体会小雅妈妈和小王子妈妈的感受。
这两位
妈妈都是很为别人着想的妈妈,也责无旁贷地让自己的娃友善地对待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雅妈妈的出发点其实是没错的;而从小雅的角度,她认为自己没有错并且坚持,其实也是很珍贵的品质,而小王子在妈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认错,以后应该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但是,遇到类似这样没
有造成身
体伤害
的矛盾冲突,也许还能有更有效的方法:
其实孩子们遇到一些事,最后并不是纠结于谁对谁错,或是否知错认错,而是TA在乎的那个人是不是第一时间能信任TA,从TA的角度出发。
父母这样做也许可以让当事双方都更容易接受一些:
1.第一时间安抚情绪激动的娃,也许一方,也许双方,
不要
急于下结论找“责任人”;
2.询问具体发生了什么。让孩子自己讲述事发情况,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表示信任TA可以如实说出当时的情况。他们在说的时候,大概自己心里就会有一个更冷静点的判断了;
3. 从孩子的出发点来分析对错,或者鼓励孩子自己认错或宽容对方,和好;
这样,也许就更能让孩子接受了。
不管发生什么,能够第一时间倾听,并愿意站在孩子的一边做后盾(见
这里
),对孩子一定是莫大的安慰,这也许比说教更能打动孩子的内心。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果喜欢看系列剧,敬请长按关注哦
你可能喜欢的:
养娃交流系列
Netflix时尚剧《艾米丽在巴黎》
双十一终于过了
关于先吃好葡萄还是先吃坏葡萄的讨论
一个理性消费者的不理性医美再体验
提高智商去医院
报复性消费准备好了吗?
甘小漫,生于70前,心在10后,经常未雨绸缪,热爱咖啡甜品,脑健手残,擅长烧脑
雨大咖,90前高智商纯天然文青,上知经济哲学,下知英文拉丁,理性消费者,手工劳作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