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有这么一位人物,他要是活在现在的社会,妥妥地是一个育儿类图书畅销作家,指不定还得把黄磊给挤下热搜,独占育儿头条。
这位人物大家都听说过,但一般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见到,且都是以学者、政治家的形象出现,妈队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他就是近代“育儿传奇”——梁启超!
梁启超生育了9个子女,子女们悉数成才,从事工作横跨
文学、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活动各大领域,其中3人还成为中国院士,这事儿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上面的这份“成绩单”可真是“家长届”的排面担当了,但儿女取得的这些成就可都不是梁启超逼出来的,相反,梁启超遵从的是“快乐教育”。
他经常对
孩子们说
“课业我不作要求,只要求你们做有趣的人”
——原来我们现在说的“有趣的灵魂”,100多年前就被人家拿来做育儿方针了!
做有趣的人,过有趣的一生。
梁启超曾说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人生的根柢是趣味,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
妈队翻译一下,说的不就是
“做人呢,最要紧的是开心”
。
但梁启超可不是说说而已,对于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他的理解是: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会反复地告诉儿女们:“不要为了生计而过活,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论工作还是生活。”
当女儿说想要多接触一些“数理化”时,他便请来家教,还想办法在家里建了一座实验室;当有些儿女表示不喜欢他建议的专业时,他连忙写信劝他们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动乱的旧中国,梁启超却这样要求儿女,可谓是独树一帜了,哪怕在“虎妈狼爸”教育屡见不鲜的当代社会,他也绝对是一股清流了。
不仅要有趣,还要优雅。
梁启超不仅会写信告诉儿女“要成为有趣的人”,还会写信叮嘱儿女们多接触文学与艺术。
比如,他会劝“理科男”梁思成:多了解文学与人文;劝“书呆子”梁思庄:别看太多文学书,多学点音乐;还从小教儿女们书法和绘画。
儿女们都写得一手好字,长子梁思成甚至还有一手出色的钢笔画。
9个子女中,所从事的职业几乎都不和艺术搭边,但梁启超却依然叮嘱孩子多接触音乐、绘画,这或许可以给很多人一个启示:
艺
术,真不是为了“能拿来吃饭”而存在的。
那么,学艺
术不是为了“能拿来吃饭”,那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妈队认为艺术其实是每个人表达感受的方式之一。
拿画画来说,有宝宝的家庭会发现孩子会通过画画来记录一天或表达情感。他们会把爸爸妈妈带着去公园玩画出来,也可能会在爸爸头上画火焰,表示爸爸今天生气的样子很可怕。
而在梁启超先生看来,“艺术是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大意是学习艺术,能使人更好地体会情感,唯有如此,人才能够聪慧善良。
我们都向往过高晓松说的“诗和远方”,但我们对这句话可能有一个小小的误解。
诗代表艺术和浪漫,远方代表向往的生活,但艺术和浪漫不应该只存在于远方,不应该只被向往。
心情烦闷时,写一首诗,作一幅画,这就已经很美好了,足以驱散大部分的烦闷。所以李诞才会认为“写诗其实是每个人的正常需求”。
对啊,甭管写得好不好,不想写两笔嘛?我们的艺术冲动都到哪儿去了?
但我们之所以错以为艺术只在远方,其实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学习艺术的机会。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有艺术的天赋,问题是如何把这种天赋延续到成年。而任何一种天赋的掌握,其实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与教导的。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学习,至于教导孩子学习,尤其是艺术绘画方面的学习,家长其实可以交给专业的教育机构。
所谓专业,不是说让孩子能够学了之后“画什么像什么”,而是像梁启超先生说的,一要有趣,二要让孩子能够通过绘画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