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算法爱好者  ·  惊!小偷“零元购”后竟向 DeepSeek ... ·  20 小时前  
九章算法  ·  Meta学神刷题奥义!《LeetCode通关 ... ·  3 天前  
深圳发布  ·  9738家外企涌入,深圳成外资“头号宠儿”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深圳影视产业蓄力起航!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降了!降了!今年第一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赵建:该不该保“6”——政策的十字路口与历史的教训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2-06 11:50

正文

图1. 众多学者对余永定教授的观点发生分歧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


先不要着急用猛药,毕竟现在财政赤字前所未有的大,货币政策在通胀的压力下也越来越有限,政策资源已经变得非常昂贵,所以钱更应该用在刀刃上。我的建议是,在当前经济已经出现边际缓和的情况下,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保持现在的政策力度先不变,看看这些改善的迹象能不能成为筑底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政府单打独斗的境地,改善企业家和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通过市场调动起民营企业的力量和最基层的力量, 才能建立抗通缩统一战线。在这方面,宋朝历史有足够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一,6%关口的分歧:改革派VS刺激派

二,6%的真实体感与中国经济的三大“悬崖”

三,让子弹飞一会,等待边际上的改善转换为趋势性力量?

四,北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从历史中寻找启示


以下为正文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向来以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为豪的GDP增速兵临6%的关口,创自采用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以来的新低,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层的高度关注和热议,在认识和讨论过程中也引起了越来越大分歧。 政策,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一,6%关口的分歧: 改革派VS刺激派


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从政策主张来看是“长期改革派”和“短期刺激派”,从各自理论基础来看是“结构论”和“周期论”。前者认为恰恰是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造成了当前的经济下滑,因此不能再继续饮鸩止渴进行投资和债务的扩张,应该保持定力加快结构性改革和去房地产化,依靠结构性力量来对冲周期性下滑,真正从速度情结中走出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短期刺激派则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很严峻,在货币刺激很难有效的情况下,必须立即采取财政“猛药”来进行逆周期调节,紧急制动“踩刹车”以防止汽车下坡过程中的失速风险,否则企业破产和人员失业等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另外,当前的高债务和通胀都不是问题,财政赤字短期内也不是问题,所以政策层不应该有那么多顾虑,应该果断加大财政投资的剂量。


政策主张的分歧最终落脚到6%的数字上,是继续把有限的和越来稀缺的“政策子弹”布局在6%的防线上进行“意义不大的抵抗”,还是退守6%的关口,集中力量布防5%?汇率破了7,集中力量布防7.1,不也是没出啥大问题吗?余永定等学者认为,6%非常重要,要尽全力守住,否则可能引起进一步的下滑。而且当前的政策不仅没有全面逆周期扩张,而且有许多政策还处于收紧状态,应该毫无顾忌的释放宽松政策来“踩刹车”,防止经济进一步失速以致于发生‘踩踏事故"。


二,6%的真实体感与中国经济的三大“悬崖”


6%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数字当然是抽象的,但数据背后的人员就业和企业经营状况却是实实在在。6%的速度意味着什么呢,和7%有什么区别?只是统计局的数字游戏,还是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是不是中国这个经济体,如果不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会引发大批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那么所谓的从高速度转为高质量,是不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速度和质量必须是替代的吗,没有了速度,质量能不能保障?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观察来看,“6%”的确在现实的微观层面演绎,身边的企业家朋友普遍认为很严峻,有的在裁员,有的在撤项目。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再加上CPI陡然上升,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实际工资水平在下降,6%的真实“体感温度”的确很低。


图2. 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创三年新高


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当前的宏观风险主要面临着三大“悬崖”,第一个就是 速度悬崖 ,也就是 并不是6% 这个数字本身的水平大小,而是速度下降的太快。 就像从6楼到1楼,用梯子一层层的下,一层层的消化和平滑下楼的风险,还是直接从楼上跳下来,这里面有个本质的区别 ,所谓的“减速治理”。所以短期刺激派主张加大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剂量的理由,就是为了防范速度下降太快造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图3. 经济增长速度陡然下降



第二个是 财政悬崖 ,赤字扩张的太快,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财政依赖特别强,政府的钱袋子一旦大幅缩水,就会影响政策能力甚至是国家治理能力。尤其是过去用财政赎买稳定的做法可能会大打折扣。如果政府因为赤字导致兜底能力减弱,对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的信心冲击会比较大。从下面的两张图显示,2019年的财政赤字呈现自由落体的态势,而且地方政府的土地转让金支出开始大于收入,也就是长期依赖的土地财政都不赚钱了,这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图4. 财政赤字呈现自由落体状
图5. 第一季度地方政府卖地亏了5000亿元


第三个悬崖,过去可能觉得是长期变量,或者慢变量,现在也成为一个短期风险的来源,那就是“ 人口悬崖 ”。我们看到新出生人口的数量从2018年开始出现惊人的断崖式下跌,2019年的新出生人口竟然只有1100万。这个现象一方面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对当前经济下滑到6%的一个反应。


图6. 第一季度地方政府卖地亏了5000亿元


三,让子弹飞一会,等待边际上的改善转换为趋势性力量?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形势的确很严峻,而且呈现出断崖式下跌和速度失控的态势。那么是不是就应该不计成本的重新加大货币和财政刺激,包括继续用房地产等手段来拉动经济而不惜牺牲结构呢?


我认为也未必。事情要分两面来看, 风险和问题总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经济内生的韧性却是在潜移默化的发生作用,这是所谓的“结构性力量” 。另外,如果经济下行的太快,经济自己会产生一部分反抗力量,也就是所谓的“ 周期性力量 ”。而且,巨大的财政悬崖的背后,是减税和基建投资等大幅扩张,这些投入不可能不激起一点水花,仍然会赎回一定的“经济增速”。


事实上,现在很多指标也在边际上悄悄的发生变化。比如说作为投资先行指标的挖掘机产量和销量在大幅反弹,战略新兴产业PMI指数表现不错,消费者信心依然维持在高位,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止跌回升, 尤其是,作为景气先行指标的制造业PMI在11月份改善明显,重新回到荣枯线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自5月份以来虽然仍然是负增长,但降幅已经大幅收窄 。这些迹象都表明,经济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而且有筑底的迹象。


图7. 挖掘机销量明显回升
图8. 新兴战略产业PMI回升明显
图9. 消费者信心依然维持高位
图10. 投资实际完成额开始回升
图11. 11月制造业PMI重新回到荣枯线以上
图12. 新增就业人口从5月份开始已经改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