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组团以北京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积极协同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3所参与帮扶高校,重点支持青海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阿坝师范学院、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受援师范院校,组团不断探索协同提质“新模式”、打好协同提质“组合拳”,积极推动师范院校间建立协作发展共同体,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
近日,《中国教师报》“强师·奠基”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系列追踪报道,刊发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署名文章
《打造师范教育发展共同体,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以及
介绍师范教育协同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组团的文章《
协同并进,共谱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体力量,在加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简称“协同提质计划”),扎实推动师范院校间建立协作发展共同体,积极倡导建设层次清晰、体系完备,兼具国际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师范院校联盟,努力培养适应教育强国目标的新时代教师。广大师范院校也将落实协同提质计划作为全方位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携手创建一流师范院校的创新探索,以更强担当、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协同提质计划是高校对口支援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是师范院校积极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协同提质计划聚焦师范院校教育帮扶。
相较于传统的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协同提质计划将范围精准定位为师范院校,着眼于中西部受援师范院校的核心能力建设和培育,将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同高等教育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受援师范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增强其对当地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协同提质计划创新教育对口支援模式。
协同提质计划突破原有“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高校对口支援模式,打造师范院校“1+M+N”的组团帮扶新范式。协同提质计划北师大组团中,北师大作为牵头高校(“1”),积极协同安徽师大、西北师大、四川师大3所参与帮扶高校(“M”),重点支持青海师大、阜阳师大、阿坝师院、西昌民族幼专4所受援师范院校(“N”)。这种全新组团帮扶模式,引入“参与帮扶高校”重点联系和帮扶一所受援师范院校,加强了帮扶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协同提质计划助力地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协同提质计划将对口支援师范院校和帮扶地方基础教育纳入同一帮扶体系,“间接”与“直接”双措并举,“造血”与“输血”双管齐下,既在长线上增强地方受援师范院校的发展动力,持续为地方输送优质师资;又能解决燃眉之急,为地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提供实质性帮扶支撑,带动地方基础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协同提质计划突破以往对口支援单向输出、单边帮扶的传统理念,以协同提升理念为指引,构建多元互动支援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
北师大联合参与帮扶高校,联动各省教育厅,前往4所受援院校开展两轮专题调研,深入研讨、精准把脉相关院校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提炼核心发展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一校一策”方案。
坚持共建共享。
北师大组团立足参与帮扶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强项,挖掘受援院校的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优势,保障协同提质计划的持续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双向共赢的运行机制、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师范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组团院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协同提升。
北师大组团构建“4+X”工作体系,通过统筹运用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协同发展机制,全方位提升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师大组团深刻认识到协同提质计划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组团运行机制,高效推进帮扶工作。未来,组团将不断提升协同提质计划的引领性,立足教师教育发展前沿,高质量高标准谋划部署组团发展,构建新时代教师素养体系,强化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培养,引领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协同提质计划的针对性,围绕组团院校的发展实际、受援环节和现实需求,持续完善“4+X”工作体系,定期召开组团专题研讨会,增强帮扶合作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协同提质计划的协同性,完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组织不同形式、不同范围、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确保思想同频、资源同享、信息同步,形成共同推动师范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自2022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简称“协同提质计划”)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作为牵头高校,积极协同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3所参与帮扶高校,重点支持青海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阿坝师范学院、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受援师范院校,坚持“一校一策”、扶特补弱,坚持资源共享、协同提升,积极打造师范教育发展共同体,助推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北师大站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高标准谋划部署组团工作,探索协同提质新模式,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贡献北师大力量。
坚持高位推动,完善组团工作机制。
北师大结合组团院校的办学优势与发展需求,在工作机制、组织架构等方面下功夫,高位推动协同提质计划高效运行。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北师大将协同提质计划写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和年度工作要点,出台《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强师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提质计划”列为“强师工程”六大计划之一,为协同提质计划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探索组团帮扶新模式。北师大以结对帮扶机制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机制为保障,构建完善组团联席会、日常沟通、信息报送、调查研究等四大工作机制。
广泛调动资源,落实组团提质举措。
北师大组团统筹校内外资源,形成组团各院校、校内各单位广泛参与“提质计划”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北师大组建机关干部“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学习实践团,赴组团院校开展活动,为校际交流互动奠定基础。二是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北师大组织“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活动、“学前学普 教育援川”乡村振兴专题社会实践、“协同提质计划北师大组团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师生写生创作活动”等系列活动,加强组团院校师生的合作交流。三是共享优质培训资源。北师大开设管理干部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等,助力提升受援院校教职工队伍素质。四是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北师大完成青海省西宁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共10个脱贫摘帽区县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工作,支持组团院校服务当地基础教育发展。
加大统筹力度,推动组团高效运转。
北师大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牵头召开两次组团联席会议,共商共议组团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未来规划。优化组团协同机制,畅通信息渠道,落实教育部相关工作部署,开展定点帮扶凉山州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等。
北师大作为牵头高校,与各参与帮扶高校密切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一校一策”方案高质量落实,助力受援院校在办学质量、师范专业建设水平等方面实现精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