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 ·  昨天  
半月谈  ·  开学在即 防控校园流感这样做→ ·  2 天前  
政事儿  ·  正部级李微微,被逮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神奇!中国人也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4-14 07:06

正文




互动让老人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在跟孩子接触中也获得了更多欢笑;孩子们比之前更能接受残障老人,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过程,也意识到“大人有时也是需要帮助的”


文 | 强晓玲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 新华每日电讯 ”(ID: caodi_zhoukan )。


1

把幼儿园办进养老院后的“化学反应”




8点40分,像往常一样,马贵云来到前厅,给放在这里的花花草草浇些水,顺便取回自己的报纸,再和年轻的工作人员寒暄一会儿。


“马奶奶,烫头发啦!”


“哪啊,自己卷的。”


“好看好看!”


听着年轻人的夸赞,马贵云心里美美的。精心“打理”头发是因为,一会儿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要过来了!正月十五与孩子们一起猜灯谜、吃元宵的“老小”联谊活动,马贵云还记忆犹新。


“不知那天一起猜谜的小家伙今儿还来不来,几天没见,心里怪想的。”年前的换膝手术,让86岁的马贵云只能推着助步车来回活动,她决定早点去等孩子们。

“一老一小”活动现场,孩子们向老人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老人们表示赞许(2月28日摄)

实习生王文杰摄


这里是位于北京东三环双井桥东的一家养老机构:恭和苑。马贵云是第一批入住的老人。


“一开始听说去养老中心,不乐意。”操着京腔,马奶奶口齿清晰,轻声慢语,“瞧瞧多快呀,已经来了4年啦!现在哪也不想去了,这儿就是我的家。”


除了有自己的独立卧房,马奶奶的“家”里应有尽有。整洁漂亮的欧式门厅,适合轮椅并行的宽敞走廊,随处可见的呼叫按钮和电话,能升降的沙发,老年人专用的浴缸,以及餐厅里独特设计的前轱辘座椅和餐桌……


室内的活动区域更是居家老人所不能比拟的,有影音效果一流的多功能厅、红房子放映厅,有书画、图书阅览室,有保健操、康复室,更有台球、棋类、电脑阅览室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室外的花园虽不算很大,在寸土寸金的CBD核心区却格外静雅温馨。


主楼西侧,有长廊相连的是恭和苑投资建成的北京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也是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恭和苑的同时辐射周边百姓。南侧的一条阳光走廊被老人们称为“时光隧道”,一头连着恭和苑,一头接着“幼儿园”。


200米的长廊,一边装饰着长寿老人齐白石的石刻印章,一边镶嵌着五彩缤纷的彩盘画。在每一次恭和苑“一老一小”的活动中,老人们从这头走到那头,给孩子们带去文化与传承;孩子们从那头走到这头,给老人们送来欢歌与笑声。


双井恭和苑


这里异于人们对于养老机构的想象:一把轮椅,一张盖毯,还有一眼望去的夕阳西下……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代亲’,一个个小天使走进恭和苑,为老人们寂寥的晚年带来了新的乐趣。” 在乐成集团董事长倪浩华眼里,“每一位老年人都是一部书、一块宝,他们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经验,如果不能好好地传承,将是社会的一大损失。把养老机构和幼儿园开办在一起,丰盈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重返社会’中体现独特的价值。精神层面的满足是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能替代的。”


作为民间资本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产物 ,恭和苑的兴办者就是乐成集团。倪浩华说,刚创办的那几年,恭和苑也和许多养老院一样,不少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吃了上顿等下顿”地打发时光。如今,随着“一老一小”模式的推进,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里的老人“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老人和孩子们在一起


2

“一老一小真快活”




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爷爷刚才还痴痴地坐着,听到小朋友齐声合唱《小星星》,突然被唤醒,竟与小孩子们一起用英语大声地唱了起来

早晨9点,已围坐成圈等候多时的爷爷奶奶们攥着手,不时翘望着窗外。透过开放式的活动室,马奶奶看见花园里,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从长廊那头走过来。


“来了,来了,孩子们来了!”有的老人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闪一闪亮晶晶)”,清脆的儿歌声,让活动室顿时生机盎然。


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爷爷刚才还痴痴地坐着,听到十几名中外小朋友齐声合唱的《小星星》,突然被唤醒,竟与小孩子们一起用英语大声地唱了起来——“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有的奶奶已经钻进了孩子们当中,亲吻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小朋友们边唱边舞,围着爷爷奶奶们绕起了圈,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


乐成养老社工管理经理江淑一一边招呼着老师和孩子们,一边准备着活动道具。这会儿,也是恭和苑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候。


接着,孩子们与老人一起玩起了拉伞滚球的游戏,通过团队合作锻炼“一老一小”手眼配合的协调能力。随后又分小组进行“中国美食”面泥手工制作,不一会,巧手的黄奶奶面前就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美食造型。


看着奶奶像变魔术一样把各种好看的彩泥变成了包子、饺子,甚至小狗、小兔子,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目不转睛。“我给你捏个长颈鹿吧。”小女孩赶紧依偎在黄奶奶身边,一老一小“讨论”起长颈鹿该是什么样,直到制作完成。


“没想到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姑娘,竟然在黄奶奶这里打开了心扉!”看到这一幕,一旁的幼儿园老师又惊又喜,悄悄地告诉江淑一。


每次孩子们到来,91岁的熊斗寅老人都会早早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准时参加。他特别喜欢这种活动氛围,“我把它叫作‘一老一小真快活!’”熊老说自己也喜欢到幼儿园去参加活动,“这种联谊方式太好了!”


坐在角落里默默观察的赵益时,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看到孩子们与老人之间的这种真情互动,赵益时有些感动,“这种互动很不错。”他说,家里也有80岁的姥姥,希望孩子跟老人们在一起学会敬老爱老,“这种价值观的传递非常有必要。”


“我们天天跟孩子在一起,能看到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到爷爷奶奶的爱,并且非常自然而然地把这种小小的关怀回馈给予他们互动的爷爷奶奶,在与爷爷奶奶的聊天游戏中增进了感情,学会了爱与被爱。”年轻漂亮的幼儿教师朱丹告诉记者,由于经常性的你来我往,大家已然成了熟人,孩子们看到老人往往会扑上去主动打招呼,令爷爷奶奶们心生欢喜。


朱丹说,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非常支持,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家长甚至主动在家长群中宣传代际交流对孩子成长的帮助。许多父母反馈,自己的小孩跟老人相处后变化很大,“这种模式让孩子们学会了许多在普通幼儿园里无法学到的东西”。


“从小与老年人亲密接触的孩子,成人后一般会有足够的耐心去体谅和帮助老年人。” 作为专业社工人士的江淑一,更懂老年心理学:江淑一觉得“一老一小”活动,对孩子们在未来成长中如何看待老年期和老年人是有益的。


“每一次活动孩子和长辈的气氛都很好,大家收获了愉悦感。老年人的多元化社会支持越多,心里的牵挂就越多,也就达到了‘一老一小’代际融合的效果。这是恭和苑特有的文化结合,更是另一种养老生活。”


坐在外圈轮椅上的张奶奶慈祥安静,当工作人员几次要把她推到内圈来参与互动时,她笑着摆摆手,“坐在这儿看看,我就挺高兴”。


老人和孩子们做游戏


3

老人最看重的优势是“一老一小”




“我们和幼儿园、小学、中学同属一个‘ 单位 ’,我们有这个便利条件嘛!”


“那年我重感冒,后来转成肺炎,住了好长时间的医院。”出院后,儿子直接把马贵云接到了刚刚开业不久的恭和苑。马贵云不干,“那哪行啊,我家里平台上还有200多盆花呢。”儿子说已经全部搬到恭和苑了。


马奶奶更急啦。那是她退休后全部的财产,有的花养了几十年,“都是命根子啊”。


火急火燎到了恭和苑,一看,花被工作人员好好地布置在长廊、窗前,一片郁郁葱葱,有的还换上了好看的新花盆,马奶奶笑了。就这样,马贵云成了北京双井恭和苑最早的一批住户,“有人给专心做饭,自己就认真养花呗”。


家住马路对面的儿子每天遛着弯儿来和她聊聊天。当教师的大女儿已退休多年,一来二去的探望中,索性成了恭和苑的志愿者,每周五全天在这里教老人们做手工。


春节,女儿接马贵云回家打算小住几日。不料,刚住了一天,马奶奶就要回来。“闹得闺女不高兴。”马贵云眯着眼睛笑着说,“没办法呀,如今就觉得恭和苑好,住女儿家我不习惯了!”


在通往餐厅的玻璃长廊下,马贵云的花花草草摆了一长溜。最近,工作人员又给马奶奶“派活儿”了,让她给孩子们讲讲植物知识。“哎哟,他们就不让我‘闲’着,这不,为了小朋友我还真得再好好琢磨琢磨这些花儿。”


“花奶奶”马贵云年轻时期


入住恭和苑两年多了,熊斗寅觉得非常满意。两年多前,这名为中国体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因为家庭的变故住进了恭和苑。


“尽管大家都很热情,但还是像住进了旅馆或医院,总之没有在家自在。”刚开始,熊斗寅也不习惯,“尽管如今养老观念有所变化,但不到万不得已,是没有人愿意到养老院来的。”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这里是北京市医养结合的试点单位,有自己的医疗中心和120急救站,对老人健康比较有保障;生活方面更是应有尽有,舒适方便。饮食自不必说,都以老人健康为标准。更重要的是每天都有活动安排,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比在家方便,我逐渐把这里作为家的一部分。”


熊斗寅说,在这里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除了每天在花园里走上2000步,上午,他会和几个好友在咖啡厅喝上午茶,然后再去练书法,“练习室既宽敞又安静,条件一流,而以前在家也只是在餐桌上写写”。


每周三有读书会,熊斗寅是活动的召集人,“我们是动口不动手,出出主意而已。”别看熊老年纪不小了,承担的工作却不少,“读书会、墙报、院刊这些活动都归我们管。”另外还有书法、合唱、舞蹈等各种文娱活动,“有时苑里的年轻人还会教我们学习一些新鲜的手机实用软件,什么微信、美图、滴滴打车等等,忙得很。”


熊斗寅在参加“一老一小”的互动活动


两年里,熊斗寅编辑出版了自己的散文作品集,期间因过度劳累一度晕倒,经社区卫生中心医生的及时治疗,很快便得以康复,“在这里我不需要跑医院,在卧室内就可以就诊。中心大夫、护士每周过来量血压,问长问短,有问题随请随到,连吃药都是按时按点送到跟前,这些在家里是不可能办到的。”


如今物价在涨,这里的伙食费没涨,标准更没降,做到这些很不容易 。”熊斗寅说,这里除了“医养结合”的优势,在海口和慈溪分别设有连锁经营分苑,只要提前做好预约,就可以异地入住,“没有额外的费用,这也算是一项福利吧。”


除了这些优势,熊斗寅最看重的还是“一老一小”的活动。“我们和幼儿园、小学、中学同属一个‘单位’,我们有这个便利条件嘛!”


恭和苑老人除了平时的文娱活动,与孩子们的互动更是丰富多彩。去年年底,老人们为参加中学的圣诞晚会,排练了很久的英文歌曲令当晚现场掌声雷动;春节前夕,乐成国际学校的中学生还与老人们一起写了春联、福字。熊老说,元宵节幼儿园的孩子们过来送给大家的手工香皂他一直没舍得用,当时老人们也给孩子们回了礼,一只可爱的生肖小鸡,“工作人员提前给我们准备的,他们想得很周到。”


前不久,国际学校的学生又过来与老人们联欢,大家一起唱歌、弹琴,表演小节目。临走时,孩子们问爷爷奶奶,“下次想听到什么歌曲,看到什么表演,我们好回去准备。”熊老说,以前在家里有孙子孙女,如今孩子们都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在这里见到孩子们就特别亲,他们就是自己的孙子孙女。”


熊斗寅与萨马兰奇合影以及他的回忆录《冲浪人生》


4

“孩子童真的笑声会让老年人眼睛发亮”




互动让老人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在跟孩子接触中也获得了更多欢笑;孩子们比之前更能接受残障老人,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过程,也意识到“大人有时也是需要帮助的”


“阿姨,让我进去看看吧!”


“不给看!在屋里下蛋呢!”


“哈哈哈……”


在恭和苑的前厅摆着许多雕塑,那都是赵瑞英的作品。每年春节前,她都会做一个生肖雕像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恭和苑。


今年86岁的赵瑞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尽管入住恭和苑,仍然执着于自己挚爱的雕塑艺术。吃完早饭,出门打车直奔工作室仍是她的常态。


赵瑞英做雕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