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电价构成十分复杂,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需要改革的部分。电能并非简单的终端消费品,而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一部分,电力市场属于要素市场的一部分。对电能的掌控能力和地区电价高低直接影响到各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彻底完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预计,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工业化。我国工业化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域工业化发展不充分。我国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的现象较为严重。我国不同地区相差巨大的工业化水平决定了当地产业结构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不一样,电力技术发展与电价水平要适应各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要素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若在差异显著的区域建立完全自由竞争的统一电力市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其结果是经济欠发达、电价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所拥有的电能资源流向经济较发达、电价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将抬高欠发达地区的电价,而且可能失去使用资源的权利;发达地区则可能利用其电价较高、购买力较强的优势,不仅通过市场机制与欠发达地区争夺资源,而且自身电价水平也趋于降低,使“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此外,由于电厂类型、所处地理位置、投资运行时间不同所带来的发电成本差异也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我国的合理电价不可能仅仅建立在物理网络模型(潮流模型)的基础上,而应更多地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的差异,也就是考虑贸易网络的约束。相对于美国,我国输电网较新,设备冗余度高,500kV输电线路轻载情况相对较为严重,大部分线路处于长期轻载的情况,只有相对少数线路负载率超过50%,其他电压等级也类似,输电阻塞并非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的背景下,对于输电阻塞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比如借鉴北欧电力市场的对销交易方式,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断面潮流控制的技术经验,不一定要转化为节点价格信号并由之来引导供需。因此,笔者认为,节点电价体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不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