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缺好文章,但缺乏刨根问底的好奇心,网络不缺好知识,但缺乏对好知识的深度思考。如何才能知识炼金?
李嘉文从《人性与暴力》细读开始,深挖知识源头,得出深度思考总结,堪称追溯源头知识的最佳实践。
本文节选自他的开智部落分享。
最近经常翻看阳志平老师的雄文《
人性与暴力——论智力侵略
》,文中提到了两组关键词,
第一组是信息与信任
,它们是构成人类历史的两大基本命题,我把它们统称为人类文明的脊梁;
第二组是教育、技术、设计,即 TED
,它们是改变世界的三大力量。这两组关键词给了我一个关于深度思考的启发:
就是以它们为源头来梳理我的知识脉络
。
怎么梳理?
简单来说,就是让源头多刷存在感。
比如,当我看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就问问自己:它怎样跟这个源头产生链接?能否用这个源头来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比如,组织管理学上有一个科斯定律,认为公司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我就问自己:交易成本可否用「信息-信任」这个组合来理解?于是,我把交易成本理解为「交易双方因为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信任程度不够,所产生的成本」。这种还原式的概念思考,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指向本质。
后来,我觉得五个关键词有点多,想进一步化简。于是,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信息、信任、教育、技术、设计,这五个关键词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
这时候,我想起阳志平老师在文中的两句话:
「教育本质是人人交互;技术本质是机机交互;设计本质是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协议模糊,演化缓慢,迭代慢;机机交互协议清晰,容易制定;人机交互人物交互的核心点在发现新的可能。」
这里的高频词是交互和协议,教育、技术、设计本质上都是基于协议的交互。协议,是信任的固化形式,交互就是信息的生产和双向传递。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协议与交互看作是这五个关键的「最大公约数」,将源头进一步化简为
协议与交互
。
提取了这个更简洁的源头以后,我发现它们是一块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透镜,帮我打通了对于很多事物的深度理解:
(一)
产品部落的柳白猿同学在
《感动背后,有怎样的科学原理》
的分享里,介绍了神经联接(神经振荡同步)、叙事传输说服机制、镜像神经元这三种与感动产生有关的脑神经原理,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人类的进化为人人交互(包括跨时空的人人交互)预设的基础协议,这种协议让人更容易产生理解与同理心,为信任奠定基础。
(二)
语言,本质上就是一种最基础的协议形态,它使得人与人的交互能够产生更多信息的流通、沉淀、创造。《
人类简史
》曾经提到,正是受益于独有的语言系统,人类才得以扩大自己的生态位,走向食物链的顶端。与其他动物简单的语言不同,人类的语言至少有三大优势:
-
能够描述不在视线范围内的事物,比如我刚才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只老虎,这只老虎的体型有多大,它在吃什么,并且和部落的同伴一起商量如果老虎突然袭击的话,要怎样抵御。
-
能够八卦,谈论人与人之间或明或暗的关系,人类的社交正起源于此。
-
但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人类的语言能够创造、传递、讨论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事物,比如神话与宗教。
大规模人类合作正是建立在认同某种虚构事物和故事的基础上。换句话说,
人类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发明了虚构事物这种全新的协议类型
。出于对虚构事物的信任,使人类突破了自然八卦团体的人数和时空限制,大规模的人力集结以及灵活合作成为了可能。
(三)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本质上就是一种大时间周期的底层协议,大家都无条件地相信一张制作成本只需要几分钱的纸币值 100 块钱。换言之,货币的价值非常透明,沟通成本几乎为零(因为你不用说服对方你手上拿的是 100 块钱),这也是底层协议的优势所在:
接口清晰,规则简洁,跨文化适用
。
除了货币以外,还有一个对人类文明以及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底层协议,就是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张小龙在最近的微信小程序公开课里就提到:
「我觉得互联网有一个特别伟大的发明,就是 www.web 协议的出现,使互联网出现了非常大量的网站,而这些网站是可以在网络上被任何人可以访问得到,我们可以去写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站去提供服务。 」
可以说,「接口清晰,规则简洁,跨文化适用」的协议语言,极大地释放人类在虚拟世界的创造力。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服务于各种需求的虚拟工具(互联网产品),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快速流通,建立新的秩序与话语权。这一切的发生都依赖于 http 这种虚拟世界里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