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名牌大学的迷信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
一般而言,我们要对一个人进行评价,需要真正地去了解他很多具体的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经常是缺乏的。
所以在中国社会,知道某个人毕业于哪所大学,特别是本科大学,就获得了对这个人智商或者能力的一种估计,其中包含有很大的信息量。
相反在美国,我们得知某个人去了某所大学,对于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和智商而言,其信息量是很有限的。
中国社会中,学校招牌所包含的信息量,主要是由极端的考试分层造成的。
对学生的选择机制导致了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学生,进入到不同水平的学校中,而且这种教育分层发生得很早。
如此一来,那些好学校,不仅仅拥有好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更能拥有好的生源。
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相比美国学校的状况,中国学校内部的差异性低而同质性高,也就是说,智力和能力相当的学生在一起,而背景不同的学生不太容易进入同一所学校。
所以我在想,
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相对来讲比较优秀,可能是因为这些学校对生源的选择比较好,而不是学生们在这里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因此,即便这些顶尖学校的教育水平跟其他学校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这样的选择机制也能使他们的毕业生相比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或面临其他机会时更具优势。
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一个人最后的成功,其决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自信、善于沟通、能够坚持、诚实守信等等。
而在中国,高校进行学生选拔和分层主要是通过智力考试,这样一来,他们非智力的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讲,在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中,个人满足感是第一位的。
在周边人都很好的情况下,虽然你事实上也很好,但你很可能感受不到,也无法获得满足感。
相反在一个相对较差的环境里,你身边人都没有那么好,当你显得更好一些时,就会获得很好的满足感。
这也就是所谓的“big fish in small pound(大鱼在小鱼塘里)”。
我们在研究人口中的异质性问题时,一定是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两种情况。
组间差距大,就显示出组内差距小,这样造成严重的群体分层,在组间比较时就会有很大的信息量。
这也是中国的商标社会特征特别明显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会有商标社会?
因为我们对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是无法获知其个人具体情况的,所以就会
经常根据他外在的显性特征,也就是其所在组的属性来对其进行判断,比如看看他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或戴什么牌子的表。
这种作法在中国是很有市场的。
说回到大学,因为其内部的同质性很强,并且大学按照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了分类,所以由此也会造成很多社会性问题。
其中
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所谓高智商的人不知道一般人、普通百姓是怎么想的,住在高档小区的有钱人不知道平民是怎么想的。
所以在美国,经常讲要打破这种分隔或者割裂,比如说要做到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平等就要打破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隔离。
中国社会的分隔也很严重,而目前大学、中学、小学的做法,即通过智商和家庭背景进行隔离性分层,我觉得对社会是有害的。
特别是很多中国顶尖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对社会中一般老百姓的了解,即便得到很好的工作、很高的工资,他们有可能还是觉得不满足。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觉得身边同学找到的工作更好。
但他们不知道一般学校毕业生的收入和工作是怎样的水平和情况。
所以,学校之间的分类,给出的信息量太大。
实际上,在一个相对不太成熟的社会,情况反而会更好一些。
比如我们1977届和1978届的大学生,因为当时的高考制度还不完善,所以这种分层现象还不是那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