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官方公众号,坚持发布权威、重磅、独家、实用的财经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证券时报

“共享睡眠”来了,扫码睡觉,还有月卡套餐……共享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证券时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17-07-11 21: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现在共享经济已经深深地扎入了我们的生活,承包着你我的衣食住行。近期,继共享停车融资千万后,一款名为“享睡空间”的小程序登陆微信平台,打开“共享睡眠”的新大门。

对于办公室没有足够空间午休的同事来说,这也许是一种福利啊。有人说这是“共享床位”,又有人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青旅。以后小伙伴们不仅可以有车同骑,有衣同穿外,还能有觉同睡了(想想都觉得刺激)。


试睡体验报告


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铜牛电影产业园的10SPACE共享空间,这里有两台专门放置的“共享舱”,该空间的CEO告诉记者,她与享睡的创始人是朋友,在这里安置该设施,主要是考虑到可以完善办公空间的功能,给在里面办公的人提供更多的体验,顺便也做下推广,还能有少量的收益分成。

记者来到放置设施的角落,这个可以“共享睡眠”的设备从外面看是这样的,很像太空舱和胶囊旅店的床位,材料摸上去是塑料的,微微透出的蓝光仿佛是来自外太空的召唤,感觉进去就能“飞天升仙”。

旁边有工作人员的引导,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和共享单车一样,从微信小程序进入,首次使用需要注册,然后扫码即可打开舱门,开始计费。计费标准是0.2元/分钟(高峰期0.33/分钟),30分钟起,封顶58元。目前享睡也推出了月卡套餐,788元/月。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金钱”,分分钟都呼唤你从睡眠中醒来赶紧去搬砖!

舱门打开后,记者顺着梯子爬到里面,舱门自动关闭,面对一片蓝光,瞬间觉得自己真的进入了外太空,看多了科幻片的记者感觉自己要搞事情(友情提醒:幽闭恐惧症慎入)。

忽略蓝光,其实是这样的,可能是出于空气流通的考虑,配有一个小风扇。舱位一侧有镜子,操作面板上有插座,有阅读灯、太空蓝、镜前灯等开关,并提示有免费Wi-Fi(看来 Wi-Fi 才是宇宙通行证)。

舱内还贴有一些“温馨提示”

据记者观察,舱内面积大约2平方米,原始配置只有一个枕头和一层较软的床垫,记者躺下刚好能伸开腿。如果块头大的话,估计会觉得有些憋屈。在试睡过程中觉得垫子还是可以的,但是隔音效果比较差,外面人说话和走动都听得到。这对于想睡个“小觉”的亲们来说,可能是个困扰。

睡眠结束后,从微信上点击“解锁舱门”,门就会自动打开,可以暂时离开,也可以结束入住。结束入住后,会自动开始紫外线消毒。另外,在进入太空舱之前,会提供一次性床单枕巾、太空毯及耳塞,使用后会分类回收。

总体来说,从睡眠体验讲,记者觉得午休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此小憩。但记者把照片给朋友们看时,收到的吐槽居多,大多是对蓝光和密闭空间的不适,并对其安全性存在忧虑。

据了解,享睡目前在北京有16个体验点,包括银河SOHO、望京的洪泰创新空间、中关村创业公社体验店等,并有计划在深圳、青岛、南京开店。虽然有许多网友表示价格略贵,享睡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工作人员表示高峰期基本满舱并且回头客挺多。

风险投资人怎么说



享睡空间的口号是“全国首家推出共享休息舱,提供自助式的临时休息服务”。那么这种所谓的共享睡眠是否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是否是个赚钱的好生意,我们采访了三位风险投资人来聊聊他们眼中的共享睡眠。

云九资本合伙人王京


第一、这种形式算不上一种新东西,只是赶上了共享经济这一波大浪潮,蹭了个热点。它实质上就是个“房地产项目”,批发再零售的概念。

第二、单纯从单个店面来看,这种模式是可行的,毕竟经过 精心 计算、选址和规划,选在人流量多的中心地段看似可行也能挣到钱。但是它并不具备可复制性、很难做大做成规模,不同地区价格、需求都不同,刚性不足,可替代性也很大。所以风投不会铤而走险去投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且不能做成规模的项目。


睿鼎资本董事长李鑫


第一、首先需求存在,选择住这类共享舱的场景无外乎两种:CBD办公区、学校等午间休息这样的常态场景;日常偶发场景,如加班、红眼差旅等临时借宿。

第二、需求不可持续:第一种场景相对高频,但可代替性较高,同时使用时长相对集中且较短,盈利有限;第二种偶发性需求更不可持续。总体来说是个弱需求。

第三、这是一个低门槛、重资产、低使用率、重体验的生意,难以出现龙头企业,更多是地方性品牌为主。

项目是否能盈利,其中有三个关键点:(1)选址:这是一个重场景的项目,是否有渠道能优先拿到热门区域;(2)定价:由于门槛较低,最后只能打价格战,是否能提供差异化增值服务;(3)成本:既然是个体验型的服务,复购率完全取决于舱的环境和设施体验,这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还包括租金成本及运营成本。


澳银资本合伙人/执行总裁欧光耀


第一、我理解的共享经济有以下关键要素:(1)是对存量资源的再分配,(2)再分配的原则是存量资源占有者在特定时段让渡其所占用资源的使用权,以此获得补贴或者收益,(3)可能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商业形态,由第三方运营公司或平台来专门帮助对接资源拥有者和需求者,完成前述资源再分配过程,第三方获得中介服务收入或衍生收入。

第二、基于上述理解,我不认为这个项目是共享经济项目。为了更直观表达观点,我想先问个问题,您认为网吧算不算共享经济?这个项目如同开网吧,只不过以前的网吧是为了满足不具备条件或在工作、学习之余的上网需求,这个项目是为了满足不具备条件的上班族工作之余的休息需求。所以还是要回到项目的商业本质。

第三、现在创新模式层出不穷,我们需要从商业底层来分辨到底是真正的创新还是只是陈旧的模式换个称呼。传统并不可怕,只要有新的需求,传统的模式嫁接都可以成为新的金矿,最怕打着创新的旗号来自我蒙蔽或找噱头。

第四、这个项目可以少点概念,就当作15年前的网吧来经营,看清楚自己到底做的是什么,要怎么做。


网友开启吐槽模式

@黑桃K:处女座表示,我们这个用户群体就放弃拓展吧。

@深圳网友:我家的床也可以随时共享。

@虫子大哥:谁会大老远跑去“太平间”睡个觉还扣个钱的?我要么在办公桌上趴着睡,要么去开个钟点房,要么去足疗店按个脚睡个午觉。

@风一样的男人:只共享床位没共享床伴,睡不着,差评!

@诶瑞克张:麻蛋,睡觉都得算着钱睡,论如何把时间变现的几种方式。

@瘦猪猪要上天:这个流动钟点房最好安排派出所流动查房,万一有人包房了可怎么办!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既然都共享睡眠了,何时来个共享洗澡?蛮需要这种汗流浃背的时候可以冲个凉的。

@波斯猫:幽闭恐惧症的我表示绝对不考虑,像进了棺材一样憋的上不来气。蓝光脑动大开各种进了外星飞船的赶脚。

@Peter-121:这么小的空间,如果前一个人有脚气,后面进去的......

@wulibaobao:提前感受翘了后躺进棺材的错觉,应该很刺激......只是心脏病的不能体验吧,睡觉的时候外面打不开门,恐怖了。


“万物共享”需理性对待


放眼四周,共享经济可谓无处不在,而共享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从最早的出行、住宿,到后来的办公、餐饮,现在连婚恋、服装、雨伞、篮球、洗衣机、睡眠都拿出来共享了。

然而,在滴滴、Uber、Airbnb等共享巨头相继跻身独角兽行列,以及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联手缔造融资神话现象发生后,我们悄然发现,之后的共享系列项目,融资速度和额度,似乎都比以前慢了一些。以共享雨伞为例,在5月冒出一些创业项目后,至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行业内仅有5家企业获得融资,且都是天使轮,最高的数额也仅为1000万。而共享篮球、停车场等其他项目,更是只有一两家获得融资,数额也并不高。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长此以来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某个风口吹起,便有无数个人跳进去企图飞天,但往往最终死伤无数。眼看着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吸金无数后,市场上正在冒出各种看不清的虚伪需求,冠上“共享”的名义,吸引蜂拥而来的资本,实现野蛮生长。

从共享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同创伟业投资总监胡庆平曾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共享经济的项目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就是到底哪些可以真正提供优质的资源配置和优化。 做产品的有一句话:千万不要为了创造产品而创造需求,应该是有需求才创造产品。

记者采访过不少共享经济项目的创始人,他们往往谈到进驻共享经济的原因时,大多都会表示受到当下共享经济热的影响。而每每谈到融资,他们还不太看得起数额小的投资额。胡庆平就认为,现在共享经济之所以这么火,还是资本鼓吹的成分更多。这当中,还有不少共享经济项目是为了融资而走起来的。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大火的当下,深圳很多一线的本土创投机构很鲜少出手。胡庆平表示,除了退出问题外,摆在台面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些项目价格都比较贵。从他个人的感受来看,目前进入这个领域的大多是外资机构的美元基金,老牌的机构都基本没进。这是因为人民币基金背后有有限合伙人(LP)的种种限制,包括盈利要求等。但从资本角度来说,对这个行业还是需要紧密去跟踪。

有经济学家表态,事实上, 共享经济热潮的背后是市场资金的过剩和创意的缺乏,共享经济泡沫化、过度共享、伪共享充斥市场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次调配,从而让大众廉价即可享用这些资源。但共享雨伞、充电宝等,却是统一采购的商品,然后通过缴纳押金、按时租赁的形式,给人民使用。这与共享经济的本质相去甚远,是纯粹的租赁商业行为,是典型的“伪共享”。

蓝豹投资、创投家私董会创始合伙人方宇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和资本的不断加码,会导致大量的铺张,甚至会出现资源的浪费。在方宇锋看来,共享概念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租赁经济。他强调,租赁经济本身是有需求的,但具体到不同领域就要评估它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要看消费场景和频次、是否能够形成网络效应,是否能够形成用户流量入口效应等。”所谓“共享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方宇锋强调,共享经济创业,要看项目本身能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因为这才是最终用户体验到的价值与服务。 “具体选择哪个创业项目,还要看市场的需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上来。”

证券时报小程序上线了!海量财经资讯、个股行情公告、热点话题直播,尽在证券时报小程序!戳我速度围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