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我们专注于关注三个方面:1、基于科学的发现;2、真正的科技创新;3、深科技应用的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谷歌Gemini或新增AI视频生成功能# ... ·  昨天  
河北高院  ·  法惠冀商 ... ·  2 天前  
TechWeb  ·  iPhone 17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eepTech深科技

“神经科技”是下一个科技爆发点?美亿万富翁计划投入1亿美元实现大脑与计算机连接

DeepTech深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20 22:54

正文



2016年,网上支付公司 Braintree 的创始人 Bryan Johnson 因为一件“大事”上了头条—— 他又向自己创立的 Kernel公司投入了1亿美元。 而不为人知的Kernel则是一家旨在增强人类智力的创业公司,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就是开发脑植入物来将人类思想与电脑连接在一起。

这件事情或许表明, Bryan Johnson正在践行自己曾许下的承诺——他曾说在自己变得富有之后会做一些对全人类都非常有意义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每当神经科学变成一个热点话题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思考科技的焦点到底是在哪里?



实际上, Bryan Johnson 并非唯一相信“神经科技”可能是下一个科技爆发点的人。对许多在硅谷的人来说,大脑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未被征服的前沿领域,他们认为,在脑科学面前,任何计算机或网络领域的成就都显得相形见绌。

除了 Bryan Johnson ,埃隆·马斯克也在推进一个名为 “神经花边” (Neural Lace)的项目,他在2016年的会议上称,该项目将引领“人类与机器的共生”。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2015年的问答中宣称,人们有一天能够分享“充分而真实的感官和情感体验”,而不仅仅分享照片。据悉,Facebook的某个 秘密硬件部门就 雇用了一批神经科学家在 “八号建筑” 从事相关研究。

这些业界精英已经意识到,计算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但我们接入计算机的能力仍停留于键盘时代。即使对于一个像 Alexa 或 Siri 这样的计算机程序,你能传达的最大信息速率约为每秒40比特,而且只能持续短时间。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沿着光纤电缆的数据传输能达到每秒万亿比特。

“这真是慢得可笑。”马斯克如此抱怨。

但事实证明,连接到大脑并不那么容易。 在创立Kernel的 6 个月后, Bryan Johnson 说他已经放弃了他关于“记忆植入物”的初步计划,撤换了科学顾问,聘请了一个新的团队。取而代之是,投资开发了一个更为通用的技术—— 借助电极来记录并刺激大脑的活动。

对于此次“挫折”, Bryan Johnson 解释道,转化点是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看看那些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那些影响最大的,如火箭、互联网、生物技术——它们都有一个从学术界到私营企业的转变点,而对于大部分的神经科学来讲,这一时机还没到。”他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时机,一定要找到转换发生的最佳时机。”

内存植入

Bryan Johnson 做这件事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有报道称,从2013年以8亿美元的价格将 Braintree 卖给 eBay 之后到现在,39岁的Johnson向近200人问询过该如何投资他的大笔财富。在权衡之后,他决定选择 投资神经技术,2016年8月,他宣布将创建Kernel并构建第一个人工神经用以增强人类智力。

Bryan Johnson


尽管Bryan Johnson的商业计划非常模糊,以至于被一个科学家称之为“形而上学”。可这并不妨碍Kernel的网站上贴有来自科学名人J.-Craig Venter和Tim O'Reilly的推荐,支持他对于理解人类智力的“伟大”和“认真”的承诺。

而与大脑的接入依旧困难重重——电子器件刺激人体组织的作用会在一段时间后停止,而且没有人会只为了发送电子邮件而接受脑部手术。更重要的是,即使你能够与大脑进行交流,你也未必知道它在说些什么。

“亿万富翁以非常乐观的心态进入神经技术领域,但他们可能忽略一些问题细节,那就是我们远没有深刻地理解大脑”,西北大学的神经科学家Konrad Kording对 Bryan Johnson 说,“但 令人兴奋的是,进入 神经技术领域可以让你直面全宇宙中最有趣的问题,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财富,何乐而不为呢?”

一旦全身心投入以后, Bryan Johnson 就变成了一个传教士(他的确做过)和一个充满进取心的挨家挨户推销产品的推销员(他的确也做过)。而现在,由于他的技术投资行为,他也被赋予了“ 技术先知 ”的光环。


在硅谷举行的2016年创业大会上,他顶着略显凌乱的头发,穿着带孔洞的T恤,发表了关于从史前到现在人类工具使用的演讲,涵盖领域极为广泛,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通过生物学和人机结合技术可以人工创造出“人类”。

Kernel 的原始技术是一种记忆假体的技术,由南加州大学的Theodore Berger开发,他也曾是该公司的首席科学官。 Theodore Berger的技术能记录老鼠和猴子的记忆,将这些模式存储在计算机芯片上,并将它们重新递送到海马体内。Berger说,有一个版本的设计,已在一些由于其他原因需接受脑部手术的人类患者身上得到测试。

但是在启动Kernel仅仅6个月后, Theodore Berger 就与 Kernel分 道扬镳。 根据周围人的说法, Theodore Berger的愿景太复杂,在医疗上并不现实,而Johnson则希望很快就可以看到他的投资回报。“他们有一个新的方向,但我们仍在讨论”, Theodore Berger说,“基本原因是它需要太长的时间。想法和真正去做还是不一样的”。

正因如此, Bryan Johnson Theodore Berger的工作总结为 “非常有趣,但在商业上不可操作”。

大脑接口

到了2016年11月, Bryan Johnson 又为他的公司探索了一个新的方向,他已经与一个来自剑桥的初创公司Kendall Research Systems的负责人Christian Wentz会面。据悉,该公司 是从Edward Boyden的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其主营业务是 销售用于记录小鼠和其他动物神经元活动的设备(注: Boyden是麻省理工学院发明了分析脑组织新方法的教授

今年2月份, Bryan Johnson 终于收购了 Kendall Research Systems ,由此带来了一个新的团队,包括 Christian Wentz和脑接口领域的知名理论家Adam Marblestone, Marblestone也将顺理成章地 成为 Kernel 的首席科学家。他们两位都是Boyden实验室的前成员,而另外两个Kernel科学家Caroline Moore-Kochlacs和Jake Bernstein也曾属于该实验室。

Bryan Johnson 说,Kernel 现在将开发一个 “通用人类电生理平台” ,它能灵活地测量来自许多神经元的电脉冲,同时也能够刺激神经元,最终的目的是使用这样的电子设备来治疗一些重大疾病,如抑郁症或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为临床使用而设计”,他说,“我们是一家追求利润的公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