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世界,不一样的中国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专访
▼
林西莉
▍林西莉,瑞典作家、摄影家、教授、汉学家,原名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学读书,同时在北京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师从王迪等人,并得到管平湖、査阜西等著名琴家的指导。1971年起在瑞典担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曾数十次访问中国。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1989年出版《汉字王国》,深受关注,2006年出版的《古琴》,是她的又一部耗费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
《另一个世界》
2015年8月25日,在北京召开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将由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颁发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而获得此殊荣的是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2015年9月,林西莉的《另一个世界》瑞典文出版了,这是她第三本关于中国的独立著作,8月,中文版也已面试。
除此之外,林西莉还致力于推广瑞典的汉语教育,在她的建议下,如今中文已经纳入瑞典高中的外语教程。而她和恩师王迪的女儿邓红在欧洲开办了40多场古琴演奏,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并喜爱古琴的美妙韵律。
林西莉还凭借和中国有关的书籍《古琴》和《汉字王国》两获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而《古琴》和《汉字王国》也成为中国人学习古琴和初识甲骨文的宝典。林西莉表示,“这对我而言十分开心,因为我不仅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更对令我大受裨益的中国文化表达了尊重,向中国人回报了我毕生的所学所感。”
《另一个世界》是林西莉出版的第三本与中国有关的书籍,记载了1961年至1962年林西莉初访中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那时她在古琴研究生研习古琴的经历。在林西莉松竹环绕的斯德哥尔摩家中,她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个世界》背后的故事,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故事。
如果你看见林西莉,一定不会相信她已经85岁了。她脸上有一种年轻的神采,笑容温暖,声音柔和,像她写的书一样亲切动人。林西莉,那应该是个少女的名字,她看起来正是这样,说到感兴趣的话题,眼神闪闪发光。
她最感兴趣的自然是中国。她的两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汉字王国》和《古琴》,使她两次获得瑞典最高图书奖——奥古斯特奖。写这两本书,本意是向瑞典人普及中国文化,没想到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也热销起来。中国人似乎也很需要这样的普及。
2013年岁末,林西莉应张家港东山文化传播公司邀请,来到凤凰镇恬庄古街参加沙洲琴社的雅集。林西莉的朋友,曾任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的浦正东是张家港人,现在已回国定居北京,他促成了林西莉的这次张家港之行。浦正东说,林西莉在瑞典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人可能想象不到,瑞典人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而这与林西莉多年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瑞典,《古琴》 卖了15万册,《汉字王国》更多,对于一个人口只有九百万的国家来说,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而且,他们竟然把国家最高图书奖两次颁发给了普及中国文化的读物。这可是以瑞典最杰出的戏剧家、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名字命名的大奖。据说在瑞典一位作家两次获得奥古斯特奖也是绝无仅有的。
《汉字王国》 花费了林西莉15年的时间。2008年出版的《汉字王国》中文版的前言中,说明写这本书花了8年时间,但是在访谈中,林西莉说,实际上从准备材料到出版,是15年。《汉字王国》让人们从字形和起源认识汉字,有点像给外国人看的通俗版 《说文解字》,当然它通俗得多,像讲故事一样。它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学习汉语的流行读本。
《古琴》则包含了林西莉的一些个人经历。她与古琴的缘分,让喜欢古琴的中国人心向往之,羡慕不已。1961年她随在使馆工作的丈夫来到中国,在北大学语言,同时寻访老师学习古琴。她从一位俄国音乐教授那里知道了这种中国乐器,知道它是用来“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她成了北京古琴研究会唯一的学员。那个年代,中国人鲜有学琴的,古琴当时的境遇远不及今天。但是老一辈琴人还在,古琴研究会集中了硕果仅存的几位大师,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都曾向她面授机宜。她的老师是管平湖的学生王迪,每次上课,管先生就坐在对面听着,不时指点一二。近年来,她常常回到中国,采访和古琴有关的人物,她是当之无愧的今天最了解古琴的人之一。在此之前,还没有一本像这样全面介绍古琴的书。《古琴》对中国人也相当有吸引力。
1962年冬天,林西莉离开中国时,古琴研究会送了她一张明琴“鹤鸣秋月”。大师们每人弹了几首曲子,录了23首,让她带走。那时候录音设备罕见,录音机是林西莉从香港买来的。这些曲子中有一些,可能是某位大师唯一留存的录音资料。这些资料,在《古琴》精装版上市时附在书后。
- end -
以上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众韵琴茶整理此文章目的在于方便学习与交流,如有问题请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