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节前海南天气如何?预报来了→ ·  昨天  
海胆新闻  ·  突发火灾,已致66死51伤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心是一块田,快乐自己种 ·  3 天前  
新华社  ·  入伍2个月破纪录、9个月夺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医美平台,谁来“整形”?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0-21 16:42

正文


2016年8月12日,上海执法人员捣毁一家非法医疗美容窝点。由于管理漏洞,部分医美平台,已经成了非法医疗美容机构和三无产品的销售管道。(东方IC/图)


全文共4596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 “绝大多数医美第三方平台,缺乏资质审核的能力。”


  • 在一些医美平台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无名的“小机构”,产品价格经常低到“不可思议”。


  • 由于缺乏有效审查,一些医美平台,正成为违规违法医美产品的扩散通道。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刚过七点,婷婷就收拾妥当、准备出门了。她要横穿上海,上门为顾客提供“无针水光”的服务。


婷婷是自称国内领先的美容业O2O平台“河狸家”的美容师。从业六年多,她却在2015年辞去了在美容院的工作,拥抱移动互联网。自此,世界上少了个美容院里的按摩师,却多了个能利用网络接单,并提供上门服务的三星级“手艺人”。


在婷婷的网络店铺内,无针水光是最热销的产品之一。想要预约,方式简单至极:


“下周二下午有空吗?”


“空。”


“如果我来做无针水光,提前通知你。”


“好。我提前排出时间。”


河狸家平台上的几个字,几乎就可促成一单396元的“面部+无针水光”生意。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它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容貌和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属于“医疗美容”。标榜着“无创”,婷婷将无针水光默认为“生活美容”,“无需医生资质,平台上很多店铺都在做”。


“一点创面都没有,液体怎么进入人体呢?”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注射中心主任全玉竹觉得这种说法“很扯”,“先不论产品的真假,美容师往往缺乏无菌概念,操作过程中极易发生污染,导致不良症状的出现。”


包括注射、激光疗法在内的微整形术,由于见效快、风险小,正成为医疗美容中的主流方式。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的测算,2014年全球医美总量约2020万例,非手术类占比52.3%,其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计占比高达70%。


在中国,这些业务,现在正被多种互联网医美平台占据。新氧、更美、美黛拉、悦美……目前市面上的医美平台超过30家,几大“巨头”的用户规模均达数千万,入驻的机构、医生也以千、万级计。医美平台的兴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美容服务,也滋生了新的问题。


超范围使用的“水光针”、从未批准的美白针、严格禁止的“血清嫩肤”,没有资质的医美单位和人员,畸低的产品价格……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有效审查,一些医美平台,正成为违规违法医美产品的扩散通道。


1
违规项目上线

登录各大医美平台,输入关键词“水光针”,可以找到上百条信息。在商家的宣传中,水光针是“通过水光注射,将玻尿酸输送到真皮深层”的技术,补水时间是面膜的一千多倍,能让肌肤长时间保持水嫩光泽。


在更美App上,上海首尔丽格医疗美容医院称,其使用的水光针为“水光禾雅”。根据产品的注册证编号,南方周末记者登录食药总局官网查询发现,产品确实存在,不过却明确标注“临床适用于眼科手术”,不包含面部美容。


目前,食药总局批准使用的注射材料只有三种——透明质酸钠(俗称玻尿酸)、胶原蛋白和肉毒素,且每一种都有特定的品牌。但在几乎所有医美平台上,都存在“美白针”这项业务。


“亲,我们的美白针是‘大S’版本哦……”在新氧App上,上海星和医疗美容门诊部客服介绍,针剂的基本成分为传明酸、维生素B、C以及抗氧化成分,采用德国和日本的进口配方,医生将根据顾客的不同体质调配,“建议一周一次,连续5-6次就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美白效果一般能维持3-8年。”


但实际情况却是,传明酸、维生素C等主要成分,国家并未批准用于医疗美容,其临床适应证也并无“美白”之说。


2015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安全警示:“美白针”类产品具有潜在不安全性而且无效,其从未批准任何皮肤美白或肤色增白的注射药品。


2016年4月,法国国家医药保健品安全署也决定,禁止销售用于皮肤美白或提亮肤色的注射产品,解释是:“这类产品通常由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这种方式本身就存在很高风险。产品所包含的某些物质,其使用安全尚未评估,可能会危害健康。”


法国毒物控制中心的既有案例也表明,美白针类产品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恶心、腹部不适、头晕、心悸等不良影响。


清洁消毒,手肘静脉抽血10-20毫升,将抽取的血浆放入离心机,提取含有高浓度生长因子的血小板,将其注射到面颈部皮肤组织间——另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项目,叫做“PRP自体血清嫩肤”,同样也是各医美平台普遍开展的项目。商家宣称,该项目能改善皮肤粗糙、淡化色素沉着、去除细小皱纹。


不过早在2005年,原卫生部就曾发文,“对于既无基础研究结论,又未经过临床研究的血液疗法,一律停止临床应用。”并特别点名“血清疗法”。


“涉及血液制品的操作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感染和败血症。”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教授孙宝珊评价,这项技术用于抗衰老前景上或有可能,但绝不应该在研究未明的情况下盲目推广。


在日本、韩国、香港地区,这个被称为“僵尸美容”的医美项目确曾风靡一时。但2012年,三名香港女子在接受完该项“血清疗法”后,出现败血性休克,其中一人最终不幸死亡。经化验,其血液中含有数量惊人的脓肿分枝杆菌。


香港的惨剧发生后,原上海市卫生局责令开展此项业务的当地医疗机构停止服务。但四年过去后,“僵尸美容”重现江湖。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新氧、更美,询问为何入驻平台的机构开展此类国家尚未批准的项目。截至发稿,更美对此问题未正面回应,新氧则没有回复采访请求。


2
资质审核,管用吗?

某种程度上,医美第三方平台的兴起,是行业矛盾爆发的结果。


在医疗美容市场中,民营机构居多。由于缺乏公立医院的知名度,加之品牌的缺乏,市场推广成本高居不下。通常情况下,民营美容医院的营销费率在30%以上,侵蚀掉超过50%的毛利润,70%的资源用在获客上。这导致普通医美机构的净利率仅为3%-5%。


浙江一家民营美容医院的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民营美容医院的获客模式一般有两种。除了打品牌广告,“转介绍”也相对常见——“业务员”专门在美容院、美甲店、女性相关场所联系客户,导流到美容医院,然后和美容医院分钱。“有些医院你压根就没听说过,但经营收入却高得吓人。”这位负责人透露,这些机构一般采用的就是“转介绍”模式。


国内知名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曾做过统计,一个到院客户的成本通常在2000元以上,而平均每3个到店的客户中,只有1个能成功转化为消费客户。这意味着,一个消费客户的成本至少在6000元。


获客成本极高、广告转化率低,成了民营美容医院的痛。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往往被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以高额的消费价格呈现。价格不透明、互联网搜索竞价排名,对消费者而言,这绝非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


“我们当初选择医美创业,就是因为这个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美黛拉联合创始人张丹萍坦言。


以经验分享、医患交流和折扣电商模式而出现的医美平台,在投资人的定义中,被各方寄予厚望——为医美机构提供多元化的渠道选择,降低营销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医生、项目、产品等全方位信息,帮助消费者快捷地找到心仪的医院和医生。


服务好消费者的同时,医美平台还要承担起对线下医美机构的监管责任。


目前,对于申请入驻的医疗美容机构,平台方会派专人审核由政府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因此,入驻各大医美平台的机构,基本都具有资质保证。


但也不排除“漏网之鱼”——在新氧App上,一家认证为“成都shining素颜定制工作室”的机构,其服务项目中赫然显示着“水光针疗程”。不过,南方周末记者登录四川省卫计委官网,并未查到该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


更美App联合创始人王思璟介绍,对于入驻更美的医生,平台方要求医生提交国家卫计委提供的行医资格证书,包括但不限于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和医学美容主诊医生资格证。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还必须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


不过,真正让公众担忧的,是合作开始后的审核。目前,几大“巨头”的用户规模均达数千万,入驻的机构和医生数量也以千甚至万计。


“诊所究竟用了什么药品?医疗器械是否有三证?第三方平台如何把控?”北京伊美尔幸福美容医院(以下简称北京伊美尔)院长丁阳说,让平台方跟踪每单操作,这显然不现实,“有时连医生都没法辨别产品的真伪,平台方的工作人员能做到吗?”


“绝大多数医美第三方平台,缺乏资质审核的能力。”这是丁阳的看法,也是不少业界人士的观点。


目前,更美、新氧已经上线了一款药品真伪扫码工具,帮助用户在线下医疗美容机构消费时了解药品的情况。但在更多的平台,产品的真伪仍需消费者自己评估和判断。


3
平台方需承担信息审核义务

在北京德和衡律师集团(上海分所)专职律师郭乘希看来,医美平台的本质就是广告平台。无论是团购促销、用户点评还是邀请名人分享体验,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进而吸引更多的医美机构入驻。


“对于医疗机构的资质、发布信息的真假,医美平台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审查。”郭乘希说,平台方发布不实信息,如果没有造成后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可对其进行监管和处罚。按照广告法的规定,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2015年,郭乘希代理了“中国消费者赴韩整形遭毁容”一案。当年9月,数十位戴着墨镜、口罩的中国女子徘徊在韩国首尔明洞商业区,手举横幅,展示并抗议在韩国多家整形医院的遭遇。微微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在注册了新氧App的账号后,她收到了平台推送的韩国拉斐安医院信息,于是便通过新氧,和韩方医院的客服取得了联系。


没想到,在拉斐安医院做完双腭手术后,微微看上去就像个“瘪嘴老太太”——上牙凸出,下牙凹陷。正常人的上下牙能够碰到,但微微却无法做到。甚至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有韧性的面条咬不断,无法跟正常人一样进食,只能吃半流质,体重掉了整整20斤。


手术失败后,微微联系新氧的工作人员,索要医院和医生的资质,得到的答复却是:“这不能给消费者,需要得到医院和医生的同意。”


无奈之下,微微和律师郭乘希飞赴韩国拉斐安医院。院方最终承认,医院并没有该医生的行医资质。而此前,新氧客服和微微的私信截图里,却充斥着类似“名医”等字眼。


郭乘希认为,新氧存在虚假宣传的事实,依据广告法第38条规定,发起对新氧的集体诉讼。最终,新氧向受害者承诺,将协调韩方医院进行调解。


在实际操作中,医美平台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每天24小时,更美通过后台技术和人工的双重手段,对广告、违规、虚假信息进行甄别和处理。”王思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外,平台会根据用户评价、案例数、活跃度等因素,通过特定算法对机构和医生进行排序,尽可能保证客观。


不过,丁阳仍然对医美平台的信息真实性表示怀疑——在一些医美平台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业内默默无名的“小机构”,这些机构的某些产品,价格经常低到“不可思议”,甚至低于成本价。


平台方为了聚拢客户,希望诊所多发布项目,也希望服务的价格越低越好,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埋单,这无可厚非。“如果低价只是短期行为,还可以理解为让利给消费者,以此招揽客户。但长期如此,线下医美机构根本无法维持,产品质量真能像宣传的那样吗?”丁阳说。


他坦言,作为一家创立了近15年的整形医院,北京伊美尔虽然已经入驻了新氧、美黛拉,但合作只是为了在消费者能够查询到的渠道保持出现。“我们出现了,仅此而已。”他说,作为国内较为知名的大型品牌,公司需要保持品质感,“如何开展深入的合作,仍有待探索”。


“大型医疗美容机构一般不会在医美平台上投入太大的精力,也不会和平台上的小机构PK价格。”一位不愿具名的整形医院负责人透露,规模越大的机构,在平台上出现的可能性越小。


除去品质感,利益分成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普遍的行情是,医美平台会要求线下医美机构按20%-50%不等的比例分成。


对于和医美平台的合作,浙江上述民营美容医院的负责人,目前仍保持观望态度。此前,他曾拒绝过一家医美平台的合作,“他们要求20%的分成,我哪有这么多的利润空间给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