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各个空间节点改造效果 ©吴嗣铭
主创设计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深圳南山
建设时间 2023年暑假与2024年暑假
原有建筑面积 96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陈东华建筑事务所提供。
01
时间与空间的缝隙
深圳南海小学改造从属于深圳“百校焕新”行动。这是一个利用暑假这个时间空隙来填补校园内空间空隙的焕新行动。它要求整个过程极其迅速、灵活、有效,但所有事情又得高度实用和落地。南海小学内部的正交空间结构与外部多变的城市界面碰撞出多个“剩余空间”。我们基于此空间结构关系,在入口风雨连廊、停车棚、折廊与单柱亭、围墙等多个地面节点进行了焕新,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同时也丰富了原有空间关系。
△ 首层总平面图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另外,由于学校对于使用面积的急迫需求,我们在屋顶和室内增设了不同的顶棚和夹层空间,包括体育馆、教学楼屋顶花园、屋顶阅读棚、图书馆夹层等,在竖直方向上进一步拓展空间的可能性。而这些地面或屋顶的新增棚子,大多数都是半户外的“造影”构筑物,应对了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减少了对空调的依赖,便于日常使用,同时这些属于核增面积的构筑物类型也避免了一般报建的复杂审批流程。
其他局部改造还包括走廊、厕所、外立面、运动场翻新等。我们希望从大到小的各个尺度都能为南海小学进行整合性的焕新。因此,这次深圳南海小学焕新项目面对的是一个“空间、建造与使用”高度结合的问题。
△ 校园改造后样貌 ©吴嗣铭
02
多样而相似的“棚种”
我们向珠三角的日常棚架学习。它们在面对气候条件、空间规划、材料选择、轻型结构、成本管理等方面都呈现了一种另类的“顺势而为”的民间智慧。在深圳南海小学项目,我们同样以一种放松、日常的态度与方法介入到焕新当中,在不同形式、尺寸、标高等边角料场地里,释放出多种棚架的空间效应。
△ 平、剖面的过程草图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另外,在短时间的设计与建造期间里,这些多样的棚架之间又需要内含相似性的关联,以起到举一反三的衍生效果。这些内在的相似性,包括空间、结构、材料、使用等层面。例如,在平面维度的横向、竖向、斜向,我们在面对原有内部建筑的正交网格、外部剩下的界面斜角而编织出来多样而相似的空间布局;而于剖面维度的横向、竖向、斜向,我们则在对应的跨度/横梁、高度/支撑、找坡排水/结构约束等方面形成内在相关的骨架系列。
我们视作这些棚架如同一系列“物种”,内在相似的骨架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下衍生出不同的肉身与性能,多样而相似。
△ 各棚子结构线稿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03
屋顶多功能棚子
屋顶多功能棚子的改造,顺应了底部的原有结构的柱跨关系,大部分为6米,末端变为8米。因此顶棚的结构形式在8米柱跨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异,例如在保持立面斜撑的斜率同等情况下,8米柱跨对应的桁架做成了反梁形式,而在室内角度观察,天花底部的梁消失了,并进而替换成一道天窗。这样,结构形式既是遵循原有结构的柱跨,又是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性,发生了顺势而为的错位,产生了另类的形式与空间。
这种突变,到底是意外的、显性的、刻意的,还是顺势的、自然的、放松的?
△ 多功能顶棚轴测示意图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 多功能顶棚改造前状况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 多功能顶棚与室内消失的底梁 ©吴嗣铭
多功能棚子的结构体系为立体的钢框架体系。支撑为倒三角锥的立体斜撑,梁为桁架,因此杆件受力主要为轴力,长细比可以做得比较大。最粗的管径为斜撑的108毫米直径,其他杆件管径为50—80毫米不等。在原有建筑的有限加固条件和造价预算下,这个棚架需要做得非常轻盈,宛如飘在树梢上一般。而那些108毫米直径的支撑网架与排水管的管径相当,白色的、同等管径的两者基本融为一体,看不出彼此,因此雨水管在这里的低成本处理是“隐”而非“藏”。
△ 多功能顶棚 ©吴嗣铭
多功能棚子东侧的外廊顶棚也是新加的,通过串联一榀榀的门式框架而创造出连廊的纵深感,同时也与多功能棚子的方向与模数相呼应。
△ 多功能顶棚 ©吴嗣铭
04
三角停车棚(1号)
这是由原有正交关系的主体建筑和场地边界交织而剩下的两个“三角形”停车场。但原有停车棚已经损坏,且其内部密集的柱子和漏雨问题非常妨碍停车。另外,由于学校正门时而作为车行出入口,道路与停车场开口的角度也让出车或倒车造成较大困扰。
△ 原有损坏停车棚的内部柱子和漏雨造成停车的困扰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因此,新的停车场,如同寄生在原有主体建筑上,顺应了其正交方向的网格,同时其开口边界与道路平行,尽可能利用空间大小。在与道路碰触的22米宽开口界面以及内部的停车位置,我们都取消了柱子;仅有的柱子位列在靠内侧的L形边界,而屋面因此以一个强烈漂浮感的悬挑结构呈现,悬挑跨度为5.6米到11米。当无柱空间被释放出来后,老师们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停车。自发的拥挤甚至无序才是这个停车棚的日常状态。
△ 三角形(1号)停车棚的日常使用状态 ©吴嗣铭
然而在南方沿海做一个大跨度的半户外屋面,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需要同时抵抗重力荷载,抵抗台风上掀,以及预防极端自然条件下的各向荷载。所以,这个屋面的受力情况大概可以分三种:当承受重力荷载为主时,屋面由开口上翻的桁架垂挂和后端柱子支撑,拉索在这种重力作用下即可发挥作用,减轻了前端桁架的杆件尺寸;当极端情况发生时(如台风下吹或树木倒下),拉索可充分发挥其高承载力特性,提高了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当承受上掀风力为主时,屋面由上翻桁架顶住和柱子拉住,后端拉杆失效缺席。
因此,对于这个“不确定”的停车棚,我们是希望这个桁架轻,还是希望它重?
△ 改造后的三角形(1号)停车棚的悬挑屋面 ©吴嗣铭
05
长方停车棚(2号)
场地原有的停车棚在2023年的一次夏天台风里被吹倒,因此我们需要新建一个停车棚。新的停车棚基本遵循原有的平面布局,但我们在结构和物料上有所区别。结构的平面布局呈现一个C字形,为方便停车,开口和内部都不能有柱子,与三角形停车棚类似。屋面的梁被上翻的桁架梁和拉杆吊挂,而屋面底下采用自然垂挂的防水布编织物,形成连片不断的半透明顶面。阳光与树影交织在防水布上面,形成另一种剪影;同时落叶可以积累在柔性的防水布屋面,清洁工人只需要轻轻一捅或一吹,树叶即可滑下来。
△ 长方形(2号)停车棚的悬挑屋面 ©吴嗣铭
06
单车棚
借用围墙自身柱子和外部高差,我们依附其中一段围墙,搭建了一个单向悬挑的单车棚,斜向拉杆往围墙外拉结。单车棚布局根据原有树木位置而沿着线性围墙错列布局,屋面采用单层轻量的波纹铝板覆盖。原有单薄的围墙界面,在此延伸出使用空间的厚度。
△ 改造后的围墙单车棚 ©吴嗣铭
07
操场凉棚
操场凉棚与单车棚相似,同样在围墙界面的单薄拓展出空间的进深厚度,并与原有的边界树木错开,为操场提供一个遮荫的休憩场所。同时与长方形停车棚的柔性防水布屋顶一样,其屋面在底下形成连续的遮荫面,承载了上部动态的树影,而落叶也类似地只需工人简易处理便能滑下来。婆娑光影、柔性弧面,看似是美学问题,实则也是实用问题。
△ 改造后的操场边上的围墙凉棚 ©吴嗣铭
由于凉棚的围墙是朝向公园,因此这个围网显现一种物理的通透性,而为了防止足球飞出,围墙又需要做得高,因此其柱子长细比和结构形式与其他围墙部分区分。
△ 与公园相通、现有树木共生的围墙凉棚 ©吴嗣铭
08
入口风雨连廊
风雨连廊重新连接了教学楼与入口,填补了原有交通空间在连续性上的缺失。连廊的柱子采用斜向错位的平面布局,与折面屋顶、“桁架”梁形成一个自然的组合,也暗示了连廊多向的转折。这里的“桁架”并非受力最合理的形式,斜杠角度因与屋面板相平行而没有达到更为倾斜的角度。另外,连廊转角柱子的取消,带来局部的悬挑也有助于减少中间跨度的弯矩。屋面采用双层铝板做法,其中顶面是防水的功能层,而吊顶是非防水的密拼铝单板,更加强调抽象的三角折面,与三角停车棚的双层屋面构造相类似。
△ 改造后的入口风雨连廊 ©吴嗣铭
09
折廊与单柱亭院子
折廊院子是介于建筑主体与外侧路边花池之间的一组廊亭空间,因此折廊在这里以一个正交形式的锯齿形,同时顺应了内部正交网格与外边道路两者关系,借此在外侧也产生了数个剩余的三角形花池。这种萦绕的折廊和折墙也形成一种给小学生的游戏迷宫。另外,校园文化展墙是校方在此处的主要需求,于是我们把墙面做成多段折面,以创造足够的展墙长度和面积。因此,“折”的动作,既是空间的,也是实用的。
△ 重组院子空间的折廊展墙与单柱亭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单柱亭在结构剖面上,通过“中心支撑、四向悬挑、变截面斜坡”类似地回应了横向、竖向、斜向的空间关系,而在构造剖面上也与其他双层铝板的屋面类似,让上层功能性需求与下层几何性需求相分离。
△ 留给师生创作的折廊展墙与单柱亭院子 ©吴嗣铭
10
屋顶风雨连廊
连廊以一字形直接地联系两个教学楼屋顶,单榀门式框架的结构与多功能棚子的外廊相类似而又不同:这里的横梁变成了上下弦杆的处理。
△ 改造后的屋顶风雨连廊 ©吴嗣铭
11
屋顶双层隔热顶棚
双层顶棚新加的屋面有三层铝单板:最顶层是防水的三角折面,底下空腔用于对流通风;中间层是平整找坡的防水层;最下层是非防水的吊顶。
△ 改造后的屋顶双层隔热顶棚 ©吴嗣铭
12
屋顶伸缩棚
一个灵活使用的场地,对应的屋顶是既能遮荫又能防水的斜向伸缩棚。伸缩棚利用原有主体建筑的梁和屋顶新增的框架,简易安装即可。
△ 改造后的屋顶伸缩棚 ©吴嗣铭
13
楼梯栏杆与遮雨棚
我们改造了两个楼梯及其雨棚。雨棚与原有楼梯剪力墙的交接点需要尽量少,以减少对原有结构的影响。
△ 改造后的楼梯栏杆与遮雨棚 ©吴嗣铭
14
图书馆改造
我们对原有图书馆和微格教室(兼做阅览区)进行整体翻新,以及在图书馆藏书处新增一个夹层。
△ 新增图书馆夹层 ©吴嗣铭
在竖向方向上,由于原有结构只有3.8米净高,新增夹层结构需要尽量地薄。我们正好利用图书馆位于首层地面的承载优势,得以把夹层下的固定书柜转换成钢板格构柱,因此我们夹层梁板可以整合成仅50毫米厚的格构板。
△ 新增图书馆夹层 ©吴嗣铭
在水平方向上,我们主动把夹层的楼板转了45度,让夹层仅角部一点与靠窗的柱子相交接,以减少夹层板对西侧自然采光的遮挡。但夹层下的柱子与书柜保持与原有建筑的正交方向。我们主动产生的四个角部通高空间,相对应地布置了两个楼梯、一个休憩空间、一个图书馆与微格教室的交通空间。窗内的主动产生的角部空间,与窗外的被动剩余的三角停车场,形成了一对“留空与填充”的空间反转。
而对于由两个工字钢焊成一体的边柱和角柱,每个柱子消除了自身的角部而形成了虚实相间的八面,同时获得正交与斜向的两种方向性。
△ 图书馆夹层施工过程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15
其他
其他焕新还包括标准围墙、运动场、走廊、厕所、局部教室、电梯与厨房的改造。
△ 标准围墙翻新 ©吴嗣铭
16
送给小学生们的“南海动物园”
△ 南海动物园 ©响个丁丁+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建筑规模(面积):原有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设计团队:陈东华、何婧、高翀、方坤、何元曦、卓子舜/ 黄统、陈炼、陈欣如、何海风、黄慧婷、 陈柏谦、丘子宁、林嘉庭、李梓康等(一期)施工图团队:文亮、张燕、宋步凡(建筑);杜欢益(结构);熊健(景观);黄奂钧,甘敏妮(室内);林瑾、李春、冼可乐、张颖(机电);龙才云,张小冬(幕墙)组织:杨利君、董书赞、高雪香、游金兰、陈松、王娜、吴洁茹、尧红刚、张征港(南山区工务署);杨珺、刘小宁、徐乾财、邓剑飞、那庆(南山区教育局);何英杰(百校焕新秘书组);何英杰(百校焕新秘书组)决策支持:南山区教育局、规自局南山管理局、南山区住建局、南山区发改局策划顾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本文由陈东华建筑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