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晚点Auto  ·  晚点对话何小鹏:我的造车血泪史 ·  21 小时前  
晚点Auto  ·  晚点对话何小鹏:我的造车血泪史 ·  21 小时前  
百车全说  ·  集合!刀客们~快来三刀的朋友圈玩 ·  昨天  
玩车教授  ·  教授说车 | 沉浸式体验方程豹 豹8!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今年618,我买了这些东西

曹将  · 公众号  ·  · 2024-06-17 20:08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最近 618 购物节,趁着打折,花了差不多 1300 多元:


  1. 网易严选沐浴露:19.9 元

  2. 网易严选运动速干T恤 3 件:122 元

  3. 网易严选运动短裤2条:98 元

  4. 和璞袜子( 9 双):118 元

  5. 猫人内裤( 3 条):108 元

  6. 充电宝数据线收纳包:8.8 元

  7. Moleskine 笑脸笔记本:253 元

  8. FICUS 丹宁手提袋:331 元

  9. 得到AI学习圈:319 元


借着这篇文章,我想分析一下背后的购买决策逻辑。


01


日常生活用品:能用就行。


比如袜子,以前还跟风,购买过小红书上一些所谓品质好的产品;然而洗了几次后,跟普通袜子也差不多。


再比如洗发水,以前买过理然的防脱洗发水,两瓶要 136 元;而自己头发也没多少,现在换成了 19.9 元的。


↑ 一瓶(最右)是左边两瓶的量


以及日常在家健身的衣服,现在直接选择 40 元左右的T恤和 50 元左右的短裤。每次健身也就穿 1 个小时左右,没什么大的差异感。


02


情绪价值用品:开心就好。


比如 Moleskine 的笑脸笔记本,以前就中意了,点击看了很多次,最后忍不住,还是买了。拿到手后,看到笑脸就会有一种心理暗示,要开心,就想去写点东西。果然,拿到手的第一天,就整理了一下「认知理论」的整套逻辑。



↑ Moleskine 的笑脸笔记本


比如 FICUS 丹宁手提袋,我之前在信息流里看见过,点进去看了,加入了购物车,但没有下单。你猜怎么着?接下来隔三差五它就会出现在淘宝首页,我就会去看一看。接下来,它出现的频率就更高。这次降了一点价,也就索性买了。


FICUS 丹宁手提袋


最近刚好在看心理学相关的书,里面提到一个概念叫做: 单因接触效应。


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某样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人对其产生的好感度也越高。而这个手提袋就是如此,每次打开淘宝就看到一次,好感加一分。等到这个分数到了某个临界值,加上降价的驱动,那就马上入手。


这也理解了很多品牌在小红书上的投放策略。


商家会找很多「小 V 」( 1000 来粉丝)进行投放,这样他人刷的时候,会在不同人的笔记里看到同一个产品。刚开始可能以为是广告,后面发现这人在用,那人也在用,也就有了购买欲望。


这个理论也适用于人际交往。


如果跟一个人见面越多,就有更大概率对这人产生好感。所以,很多人会经常出现在重要的人面前,刷存在感。


不过这也有一个前提条件:他出现的时候,会带给人中性或积极的感受。


如果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邋里邋遢,谈吐不好,那只会留下负面感受。以后再出现,他人也会从这人身上找缺点,反而越来越讨厌(首因效应)。


03


投资用品:不在意价格。


比如购买得到的 AI 学习圈,核心目的就是希望多掌握一些 AI 技能。大脑中想的是,将来可以省下很多时间,用来做一些更重要的事。这样的逻辑一成立,决策就当机立断。


↑ 得到的 AI 学习圈


类似的场景也适用于电脑、手机、平板。买的时候不只是考虑它本身的价格,同时想的是它们未来可以带来的更大的价值。


比如我可以用 iPad 训练手绘技巧,这个技巧既可以用来给朋友画头像,增加情感互动;又可以用来给公众号配图,建立自己的风格。这笔投资很划得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