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我作为选调生被派驻到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挂职书记助理。在“蹲苗”的日子里,我总是能想起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过“五关”的经历,而我的驻村生活当然也经历了许多关口,但我仍然相信“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驻村于
袁花镇长啸村
我是东北人,来到距离家乡1800多公里的海宁,我至今还记得刚到村时的“水土不服”。第一次与村民交流听不懂方言的尴尬,第一次会议上摸不清重点的困惑,第一次接办任务时找不到方向的无措……一番话听下来常常是一知半解,既不便于日常工作的交接和记录,也不利于与老百姓的交流和交心。
为了尽快融入,空闲时我就鼓起勇气主动找乡亲们聊天,听不懂就辅以手势沟通。一次在村里跟一位大伯聊天,他说:“小郝啊,虽然你不懂我们的土话,但是你普通话说得蛮好的嘛,我教你土话,你教我普通话好不啦?”这句话给了我很多灵感,也在这一来一往中渐渐摸到一些沟通的门道,本是交流壁垒的方言架起了我与村民沟通的桥梁。
之后,我主动担任村里景区讲解员,为前来考察和调研的领导介绍村里亮点工作成果;跟着村书记参加南湖讲堂,宣传村里农旅融合的特色做法;代表村里到嘉兴参加比赛,讲述长啸村的低碳故事。
如今,我不再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稳。
郝飒代表
长啸村
参加嘉兴市首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擂台赛。
近几年,长啸村依托花溪侠影风景线建设,成功创建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村书记说:“景区村庄管理一直是我们村的‘老大难’问题,你是研究生,这一块工作你来想想办法,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我“硬着头皮”接下了景区村庄管理这份任务,但这个领域与我所学专业毫不相关,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能否胜任,我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考虑到自己对村情还不够熟悉,我浏览了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景区村庄的介绍资料,希望能够尽快掌握概况。此外,我也获得了一些机会去学习和充电,参观市内其他景区村庄、参加景区村庄负责人培训、参与研学推介会……这些都对我的工作有了新的启发。
同时,我着重发挥专业优势,瞄准了景区村庄合同签订不规范的漏洞,制作各类合同模板,并起草签订合同30余份。
跟在一位优秀的村书记身边学习,则是我受益最大的部分。记得在协助许国初书记开展未来乡村项目建设时,书记对我说,“不懂就跑去现场看、去现场学,不要怕麻烦,我干了三十年村书记,每一个项目都是我跑出来的”。
就这样,从供餐加工厂、观光车制配厂到低碳展览会,从教育局、农业农村局到市场监督管理局,从绍兴、上海到嘉兴……
我逐渐“跑”出了新的认知。从“我不行”到“我试试”,从“一起去”到“一起干”,这种心态上的转变让我勇敢走出舒适区,去挑战全新的领域。
郝飒与村书记一起调研景区工作。
景区村庄的建设得益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有幸参与其中,在不断学习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长啸村的特色景点和农产品,我提出充分利用景区村庄微信公众号进行图文宣传的建议并负责实施。同时,结合年轻人喜好和亲子游乐需求,打造露营地、花海、特色路牌等网红打卡点,项目已完成落地。为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我们邀请自媒体为村内景区拍摄宣传片,并在各网络平台投放,市内外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景区游客接待量稳步上升。村里董阿姨碰到我的时候总是笑着说,“我们村啊,现在真是太有人气了!”
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有许多爷爷奶奶反映过同样的问题,“今年村里新建的几个场馆是真好啊,就是吃完晚饭想进去逛逛的时候不开放哎!”这让我意识到,村里“一老一小”群体缺少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宽敞的活动场所,导致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不足。于是我在会议中提议,对村内村史馆、低碳馆、食用菌基地等各类文化展馆,采取村民代表自愿轮值的方式全天常态化开放,鼓励“一老一小”到展馆内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情感交流。此外,为了拓展小孩子的视野,经过多方了解和磋商之后,我们选定并引进了一家专业研学机构,制定“长啸‘菇’事”“低碳科技”“长啸记忆”三大系列研学课程,每年开展研学活动二十余次,现已成功创建嘉兴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郝飒进行入户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