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读《皮囊》:你的心安放在哪里?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2 19: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haruko荐读】


人的身体就是一副皮囊。


每副不同的皮囊下面,藏着的可能是很多根本上很一致的内心。


而我们这颗不安的心,要依附皮囊,更需要切合实际,处理好自己的各种欲求,找到与其和平相处的方式。


荐读者:haruko,一个老电影爱好者。




无处安放的心——读《皮囊》


本文已获授权,来自简书作者阿唐胞苷



读蔡崇达的《皮囊》,有种意犹未尽、不想读完的感觉。


正如韩寒说的:“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达到更快。”


刘德华也说:“因为当下,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在我看来,这本名为《皮囊》的书,实则在写心。


1.心,离不开皮囊


“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李敬泽


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在自己女儿突然去世时,愤怒摔鸡时的喊话,“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一下子惊醒到我。


那句“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更让我为之一振。我们在对待自己身上这副皮囊时,为何爱护有加、酒肉伺候、不舍得用?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亮、不够通透。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母亲的房子是母亲的宣言: 无论多苦多难都要承受内心的坚韧和傲气,因为房子建起来,就是一家人站起来的象征。


母亲的执着有些不合时宜,因为父亲看病需要钱,作者上学需要钱,但那是母亲对父亲爱的方式,更是母亲心底里不安的声音。


无论是阿太,还是母亲,都在皮囊之下,尊重自己的内心。


因为心,离不开皮囊。



2.有时,心无力驾驭皮囊


在疾病的蚕食下,在现实和理想的错位中,心,却无力驾驭皮囊。


当父亲出院在家休养时,我们看到力不从心的父亲,感受到疾病对人的肆虐,体会到父亲的愤怒和不满,但无论怎样,再也回不到从前,因为结局是注定的。


“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可这样的自我安慰只是暂时的镇定剂,等药效消失,无力感会再次袭来。因此,我们的心时常会无力掌控自身的这副皮囊。


母亲为自己准备的那包老鼠药,是想在自己撑不下去时,做个了结,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


但母亲的“不甘心”、“不服气”,想着一家人能好起来的这种信念,是一家人坚持前行的动力。


病房中凝重的空气会让人窒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真正体会;病友的苦中作乐,既是对疾病的反抗,也是缓解内心焦虑的方式;家属的伤心和难过无法改变病痛的折磨,更无法挽回生命的离去。


因此,对于现实的无力改变我们可以接受,接受它的残酷、以及给我们带来的伤心和难过,同时,还要保持宽容的、坚韧的心态,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接受不能改变的,全力改变能改变的。”



3.皮囊之下,承载着一颗不安之心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这样的心会驱使我们去追求自由和梦想。


只是有些人只是想,没去做;有的人在做,却没处理好现实和理想的关系。


厚朴这颗不安分的心,是不合时宜任何的想象,而“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自己虚弱,终究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但有力量了,或坚持久了,或许反而能成为众人追捧的魅力和个性”。


家乡小镇上的张美丽,虽说是一个负面的典型,但却预示着人们这个不安的心在慢慢躁动;人们的思想也在多次的撞击和冲突中逐渐解放。


而张美丽揣着自己那颗不安的心,在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力证自己是“正经”人,如建庙捐款、校舍翻修捐款。


可惜,最后还是个孤魂野鬼。


家乡的阿小虽从小就有一颗不安的心,但终因生活的无奈回归安分的状态;香港的阿小从小的傲慢、优越感并没有换来成人后的功成名就;


天才文展从小规划自己的未来、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控制着自己的考分,想着自己能够挣脱家里的一切,过上自己想象的生活,但现实并未如愿,最后因身体的缺陷事业平平,没有干成大事。


而作者最后生活在文展曾经羡慕并向往的城市,但,并没有带来心里的充实与舒畅,而是觉得“诺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


我们这颗不安的心,要依附皮囊,更需要切合实际,处理好自己的各种欲求,找到与其和平相处的方式。



4.皮囊之下,拥有一颗“看见”的心


我们不应把“理想”或“责任”当作借口,来掩饰自己该如何生活的大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而我们要完成和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一颗“看见”的心。


这颗“看见”的心,离不开家乡的浸润。


家乡的人、家乡的土地、家乡的风俗、家乡的景色、家乡的每一个角落、家乡的味道,才促成我的内心、我的灵魂、以及我这个人。


“或许不应该说这片土地实际物化了我的内心,而应该反过来说,是这里的土地,用这样的生活捏出了这样的我。”


这颗“看见”的心,要与时间抗争:时间的列车很快,驶向何方也是未知。它会带走一些记忆,美好的亦或是伤感的,我们都无法挽留。


但那些刻在骨头里的你们,“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这颗“看见”的心,需要理解他人:学会理解他人,才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具厚度和宽度。


“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


这颗“看见”的心,既要看到自己,也要看见他人。


作者的写作本意,即是让我们拥有一颗“看见”的心,去看不一样的人,发现彼此、映照彼此、温暖彼此,更是充实彼此的人生。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马塞尔·普鲁斯特


读《皮囊》,看人心。


虽有些伤感,但能让人反思;虽读的是他人,但能映照出自己。



↓怎样加速成长,掌控人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