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的脂肪含量非常高,但坚果的脂肪酸构成与肉类的脂肪酸构成不同,很多研究发现,坚果的脂肪酸构成有利于肌体健康。”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公共营养室副主任王志宏说。
坚果通常指富含油脂的种子类食物,包括树坚果(如核桃、杏仁等)和植物种子(如葵花籽、花生、黑芝麻等)。别看这类食物其貌不扬,但却是营养专家眼中的宠儿,因为其营养丰富,常吃有助预防多种疾病。
王志宏介绍,从营养成分分析,坚果脂肪含量可达40%以上,蛋白质含量多在12%~36%,碳水化合物含量则在15%以下,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坚果虽然脂肪含量高,但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仅占10%~15%)。在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不仅如此,坚果还含有磷脂、多酚、黄酮等多种功能性成分。
据介绍,国内外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营养实验研究发现,常吃坚果好处多多。例如,花生、核桃、杏仁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能够降低血脂;坚果中精氨酸、维生素E、叶酸、膳食纤维、钾、镁、丹宁酸和多酚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因为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多吃坚果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所以有助于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含有大量维生素E和硒等抗氧化营养素,坚果还有助于延缓衰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对大豆及坚果类,成人每天应摄入25克~35克,其中坚果每天应摄入10克左右。研究显示,我国每天食用坚果的成年居民不足1/5,且摄入量约低于40克/天。据此估算,我国成人坚果平均摄入量仅为7克/天,并且以瓜子、花生等种子类坚果为主,核桃、杏仁等树坚果消费量较低。专家认为,我国居民亟须提高对坚果营养的认识,养成每天适当食用坚果的健康习惯。
并不是所有坚果都对健康有利,以下几种大家应该远离。
有哈喇味的。
坚果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储存不当或长时间存放会产生酸败现象,出现我们常说的“哈喇味”。坚果中的脂肪酸产生了酸败,其危害在于,一方面使坚果的味道变差,产生刺喉的辛辣味。另一方面坚果中油脂酸败的产物,如小分子的醛类、酮类等还威胁身体健康。如果食用量大,轻者会引起腹泻,严重者还可能造成肝脏疾病。坚果商贩一般不舍得把变质的坚果扔掉,而掩盖“哈喇味”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加工时加入大量盐、花椒、大料、糖精、香精等进行调味,因此变质坚果时常会隐藏在咸味、五香味、奶油味的坚果中,相比之下,原味的、清炒的坚果品质相对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