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地球物理】回望地球物理勘探一百年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少年跳桥身亡:有些作者不杀人,但诛心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9-04-22 19:43

正文

上海 17 岁男孩被母亲批评后跳桥,这几天讨论得很热。也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沉默的人值得我尊敬。别人家发生了这种事,在这个时间,说什么都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但是看了几天朋友圈,我也忍不住了,有些话不好听,可是非说不可。

言语如刀,有些公号似乎也在批判这一点——

其行文却在做同样的事: 不杀人,但诛心。

我非常理解,大家探讨这件事的出发点很好。都 希望从这件事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发生。 大家试图告诫那个母亲,以及千千万万的父母: 你的语言会给孩子造成多大伤害,孩子出事,都怪你没偶好。 但这种出于善意的讨论,可能会变成对这个母亲的二次伤害,甚至言语暴力。

假设,纯粹只是假设,这个母亲万念俱灰走上了绝路呢?参与讨论的人会怎么想?

好心说出的话,未必导致好的结果。

一方面,这是别人家的事。网友再怎么厉害,也不能通过网上的几句传言,十几秒的视频,就变身成福尔摩斯,一眼看透别人的家庭关系迷局。——很多网友言之凿凿:「我小时候被父母错怪过,那种感觉真的让人想死!」是的,这话我也同意。但被错怪就是这件事的唯一原因吗?被错怪的孩子很多,为什么是他不幸走上了绝路?会不会有别的隐情?我不知道,我们其实都不知道。

网友破案示例↑

另一方面,如果非要对着这个母亲说「都怪你对孩子不信任,你该对他多一点支持和理解……」,也有道理。但说话的人自己就违背了这个道理。面对不幸,如果只想找一个做错事的人,对 ta 施以「都怪你」的谴责,用一种不容置辩的,谴责的语气把不幸归因给 ta ,那证明我们并没有从这件事里吸取任何教训。因为这个所犯的「错」,正是责骂孩子,把他当成跟同学发生矛盾的过错方。我们对待这个母亲的方式,跟她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都是把受害者当成过错方,横加指责。

所以,请很多心理学者、自媒体大 V 、情感专家,出于善意而参与讨论的网友,放过这家人吧。这件事如果有凶手, 凶手是一个观念。 一种非黑即白的,别人都必须按「我认为对的方式」行事的二元对立思维 。几十年前,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 Ellis 把它命名为「绝对化思维」,认为是一种对人有极大伤害的信念。直到现在,它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我们还在热衷于争执世界上有唯一的真理,我的想法是对的,跟我不同都是错的。

正确的你,很可能也受过它的影响。

你可能不开心,打算骂我不知所云,身为一个家庭咨询师,这一回居然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洗地」。那我先认个错好不好?我说得肯定不对,真的。我们就可以平心静气一点,坐下来想想: 刚才我们是不是都有一点绝对化思维?

每个人都可能是这个观念的受害者。

现在我们离开这家人,讲点别的。

这件事发生之后,有几个媒体想采访我。其中有一个媒体向我提供了一段资料,是知乎一位网友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大意是他跟父母吵大架,很委屈,这时候他看到报纸上说,有个孩子跟父母争吵,跳楼自杀了。他就给父亲看这段新闻,没想到父亲完全不吃这一套,还问你是什么意思。当然了,孩子愈发怒不可遏。——后来父亲解释,说这是因为不想让孩子拿死来要挟自己。记者从这篇帖子里得出一个结论说,当代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希望我讲一下应该怎么解决。

我的回答呢,后来可能被删掉了。我说这事没那么绝对,如果一定要归结为「控制欲」的话,我觉得这个孩子控制欲也很强,他也很强烈地想让父母按他的要求行事。当然我理解这一段为什么会删。是我没说好,所以我再重新说一下。

我们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有时会有一种暴怒。这种暴怒甚至会让人想以「毁灭自己」作为报复。它的起因常常是对方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同时以这种句式作为典型的思维:「 如果他没有做到 XXXXX ,就说明他不爱我 / 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 这段关系是一段无意义的关系……

控制欲是一个不太善意的词,让人联想到一个飞扬跋扈的专制军阀,换个词可能好一点,比如不安全感。强烈的控制欲,另一面是强烈的不安全。好像要把很大的价值,比生命更重的价值,寄托于另一个人顺从 :「他无论如何都应该满足我,不能违抗我!……为此我愿意付出生命!」

很辛苦吧?两边都辛苦。

这样的想法,超出一定的强度之后,会让人不堪重负。而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痛苦的来源是我们自身的观念。我们会误以为:痛苦都来自对方,都是因为他没有按我的要求来(变成一个好父母 / 好孩子),才搞得我这么痛苦!

这一来, 痛苦就会演变为控制。

控制会激发反控制。 举个例子: 父母希望女儿结婚生孩子,女儿没有这个意愿,这本来只是两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念,吵一吵也就罢了。 但有时候会激化成两代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共戴天的深仇。 这里就同时并存着控制和反控制。 可能父母心中有强烈的执念,女儿「必须」结婚,不结婚不行! 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父母就开始用各种手段向女儿施加压力。 同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女儿心中也有同等强烈的执念: 父母不「应该」向我施压,他们「必须」支持我,不支持不行! 这种情况下她就会反弹: 「你们怎么就不能开明一点呢!

我听过这样的例子:子女过年回家,已经听不得父母有一声叹气。一旦父母开始说,在楼下看见谁谁一家带着小孩,真好,孩子就一声冷笑:「你们说这种阴阳怪气的话,又想找不痛快了是怎么着?」然后怒冲冲摔门而去。

你想找是哪一边的错,找得出来吗?

知乎网友的帖子,就跟这个例子中的情形有点像,双方都骑虎难下。都在挣脱对方的控制,同时又在控制对方。这种情况下,应该把「过错方」说成是这个孩子,还是他的父母呢?都不是。父母在心里哀叹:「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孩子也在心里哀叹:「父母怎么这么不讲理?」

重要的并不是谁更「有理」,而是双方怎么从这个处境中解脱出来。就像武侠小说里两个人比拼内力到了胶着时刻,拼下去眼看就是油尽灯枯,但不能停手,谁停手谁就死。这时是要去争论谁对谁错,谁该为这次比拼负责呢?还是需要系统性的调整:你撤一点点,他撤一点点,你再撤一点……?

我用了两个人比拼内力的比喻,是想说 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性的悲剧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知道,很多人懒得看这种文章。我们想要一个痛痛快快的结论,最好就是简单的一句话:你说吧,你绕来绕去的到底想说什么?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概括我的结论,我想说的是:「 这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结论 。」

我知道你不想听这句话,但我希望你正视它。

这真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复杂,所以不是随便一个建议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方面某个人改一改,问题就不存在了。你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作为假设没有问题:「如果父母学会放手,这件事就不至于发生。」你这样想,可以。但是再往下呢?「有些人根本就不配做父母!」再往下呢?「他们怎么就不能放一放手呢!」再往下,「我要让父母看到他们这样会逼死孩子!」到最后,「他们太恶劣了!除非孩子死在他们面前,他们才会放手!」——你发没发现, 你想要解决问题的态度,正在一点点地变成维持问题的一部分。

所以我的建议是什么呢?要看对谁说。对孩子我会说:「放过父母吧,他们就这样了。」转过头也对父母说:「接受你的孩子吧,他就这样了。」

墙头草,但只能如此。 两句话必须同时说。 这边柔软一点,那边同时柔软一点。而不是站到一边,非要另一边就地认怂不可,结果只有愈演愈烈。

最近我讲系统治疗比较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