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身处学校还是企业中,学生和员工们都会不停地听到创新这个词。学校里的教授们会不停地强调自己论文的创新性,初创的企业也会不停地宣称自己是一家创新型的公司。教授们通常会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假定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来突出其重要性,一些企业也会把他们的市场定义为各种大市场所形成的一个小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
通常来说,创新指的是从0到1,而不是从1到N。例如丘成桐开创几何分析学派是从0到1,其他人使用丘成桐的这一套方法来制造出N篇论文最多属于照搬以前的经验。在企业里面使用新的方法解决原来的问题就属于创新,使用同一套方法来解决其它问题就只能称作水平上的拓展。
要想创新,就需要克服阻力,无论是克服内心的恐惧感还是社会舆论带来的压力。在通常的教育中,循序渐进就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第一课。为了获得高分,为了得到当前所带来的利益,学生们就必须按照进度来学习当前的知识。如果学习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不能够带来高分,反而有可能会影响对当前知识的掌握。如果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通常情况下,只要花功夫就能够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学校,还存在于工作之中。为了发表所谓的 SCI 论文,为了降低对 KPI 的影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照章办事,不做没有通过时间检验的尝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学校里一些老师总是在使用同一套方法来发表N篇论文,企业为什么会沿用旧的方法而不主动采用有新意的方案。
每个人都担心犯错误,都担心所做的事情会导致巨大的风险。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行都会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困难,更别说自己独自尝试开创一条崭新的道路了。在当前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状况下,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问一个问题: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其它的大公司是怎么做的,公司的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如果有可能有新的方案,难道其他人没有发现么,还轮得到自己去发现这些新的东西么?正是这些怀疑的声音阻止了人们去创新,阻止了人们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丧失了发掘秘密的一颗好奇之心。
说了一大堆要创新而需要克服的阻力,那么创新所需要的基石是什么呢?个人认为,一个人要想创新,就必须拥有良好的背景。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一个连一元二次方程都不会解的学生是不可能对数学做出什么贡献的。良好的背景不光是学历,教育背景这种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心性,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克服内心恐惧感的心理素质。除了个人的因素,与优秀的人共同做事则可以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一个优秀的人加上一个卓越的团队,集体的生产率将会发挥到极致。再次,时刻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之心则是重中之重。不主动地进行探索是无法发现秘密的,不主动地出击是无法改变现状的。
无论是 Perelman 解决 Poincare 猜想,还是 GOOGLE 所带来的技术革命,都是去主动尝试新鲜事物并且克服障碍所带来的结果。只有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未知问题和秘密的,才能够去进行探索,最终做到从0到1,而不是简单地从1到N。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账号数学人生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