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尔滨日报
洞知大事,趣味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夜航  ·  婴儿恒温壶内残留白胶?品牌客服回应↘ ·  3 天前  
新闻夜航  ·  惊现!基因发生变异 ·  4 天前  
佳木斯日报  ·  郊区公安分局开展肉类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尔滨日报

俄罗斯的“哈尔滨人” | 重聚,在这个路过便无法忘却的城市……

哈尔滨日报  · 公众号  · 黑龙江  · 2017-06-23 06:30

正文

编者按

哈尔滨的开放和洋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曾居住了 20 多万外国侨民。百余年前,顺着中东铁路,这些侨民带来了西方文化、科技,繁荣了哈尔滨,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特质。

6 月 25 日 -30 日,哈尔滨将举办首届 " 世界原居哈尔滨人交流大会 ",许多侨民和他们的后代将回到这座家园,或追梦,或寻根……

二十世纪初叶,曾有来自 30 余个国家的 20 多万外国侨民在哈尔滨工作和生活。如今这些侨民及其后裔散落在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人还把哈尔滨当作自己的故乡,并成立各种机构或协会纪念、传承这段历史记忆。俄罗斯鄂木斯克的 " 哈尔滨人 " 协会组织,就是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支……

老照片

鄂木斯克俄侨 " 哈尔滨人 " 返苏背景

1954 年,赫鲁晓夫发起垦荒运动。为响应苏共的号召,俄侨陆续返回苏联投入到垦荒热潮中。一大批 " 哈尔滨人 " 来到鄂木斯克,开始新的生活。他们为何选择鄂木斯克作为回乡落脚地,有很多说法。一说,鄂木斯克是百万人口城市,是最靠近苏联哈萨克斯坦北部的垦荒地,而鄂木斯克州三个南部地区也属于垦荒地范畴。1954 年,很多哈尔滨俄侨迁到这片垦荒地。数年后,他们才开始向城市迁移,而最近的城市鄂木斯克就成了他们的首选。遗憾的是,鄂木斯克市 " 哈尔滨人 " 的确切数字至今未有明确的统计。

很长时间内,人们都不太提及自己在哈尔滨的过去,上世纪 30、40 年代的大清洗令许多人心有余悸。直到 60 年代,紧张气氛逐渐缓和,人们才开始有规模的聚会。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回忆自己的 " 故乡" - 哈尔滨 。那时,讲汉语、做中国菜是聚会的主要内容。但他们的聚会活动一直没有过多地对外宣传,自然也就没能对哈尔滨发展史、中东铁路和哥萨克聚集地三道河子等进行有规模的介绍,也未能建立起这段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库。直至 80 年代末,苏联解体,国家发生巨变,鄂木斯克 " 哈尔滨人 " 的境况随之出现了转机。原居哈尔滨的人们先后组建起了自己的联谊会、协会等组织,作为追忆哈尔滨岁月的活动平台。

" 哈尔滨人 " 协会组织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1989 年至 2005 年是哈尔滨联谊会初创完善阶段,2005 年至今是蓬勃发展阶段。

毕业证书公证件

鄂木斯克 " 哈尔滨人 " 组织形成初期(1989-2004 年)

1989 年 10 月,在维拉 · 尼古拉耶夫娜 · 萨布罗娃的积极组织推动下成立了鄂木斯克市的 " 哈尔滨 " 联谊会,使散落在鄂木斯克市各角落的 " 哈尔滨人 " 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哈尔滨 " 联谊会的最初成员 95 人,由曾在中国哈尔滨、海拉尔、牙克石、布合度、横道河子、齐齐哈尔、曼度河、安南西、一面坡、长春、天津等地出生、学习和工作过的俄罗斯侨民组成。每逢圣诞节、复活节,以及成员的金婚纪念日等重要日子,都举行各类纪念和庆典活动。协会还专门建立了慈善捐款会,号召大家捐款。款项除了用于各项活动的开支外,还资助孤寡的 " 老哈尔滨人 "。

与此同时,在鄂木斯克市还活跃着由安娜 · 瓦西里耶夫娜 · 韩领导的 " 金龙 " 民族文化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宣传东方文化,活动地点在鄂木斯克市 " 共青团 " 文化宫,成员有中国人、朝鲜人、吉尔吉斯人、鞑靼人等。中心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诗歌朗诵会、舞蹈表演、参观博物馆等。在安 · 瓦 · 韩去世后,由奥尔加 · 瓦西里耶夫娜 · 泽姆佐娃接任主席。1996 年 " 金龙 " 民族文化中心在鄂木斯克州官方注册,正式命名为 " 金龙 " 中国文化中心。该中心至今仍活跃在鄂木斯克市,致力于中俄友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毕业照片

鄂木斯克州 " 哈尔滨人 " 协会正式成立并蓬勃发展(2005 年至今)

2004 年春天对鄂木斯克 " 哈尔滨人 " 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金龙 " 民族文化中心主任安 · 瓦 · 韩与时任鄂木斯克州 " 统一俄罗斯党 " 社会组织协调委员会副主席的尼古拉 · 米哈伊洛维奇 · 马卡罗夫 [ 基利尔 · 尼古拉耶维奇 · 马卡罗夫(1965.11.27)- 俄罗斯鄂木斯克 " 哈尔滨人 " 协会主席。 ] 举行历史性会面,直接促成了 " 哈尔滨人 " 协会日后在鄂木斯克州的正式注册。马卡罗夫的祖父曾参与中东铁路建设,父亲尼古拉 · 米哈伊洛维奇 · 马卡罗夫(1914.2.16-1979.7.5)出生在吉林省姚门村(现德惠市),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30-1935 就读于哈工大)。

2005 年上半年维 · 尼 · 萨布罗娃与安 · 瓦 · 韩相继去世," 哈尔滨人 " 组织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5 年 8 月 20 日,在尼古拉 · 米哈伊洛维奇 · 马卡罗夫、维克多 · 尼古拉耶维奇 · 斯米尔诺夫(祖父是 " 哈尔滨人 ")的召集下,由 " 哈尔滨人 " 安娜 · 伊万诺夫娜 · 加弗利连科 [ 安娜 · 伊万诺夫娜 · 加夫里连科(1936.07.11)- 俄罗斯鄂木斯克 " 哈尔滨人 " 协会副主席。1936 年出生于哈尔滨,1954 年返回苏联。 ] 组织召开了成立 " 哈尔滨人 " 协会的首次筹备会议,有 25 人参加会议 [ 其中 17 名来自鄂姆斯克市,2 名来自新西伯利亚市和 2 名来自伊尔库斯克市的 " 哈尔滨人 " ] 。

会议决定在鄂木斯克州官方正式注册成立 " 哈尔滨人 " 协会。为此,三位组织者成立了筹备委员会。2005 年 11 月 10 日,在位于红色大道 9 号的鄂木斯克区域民间组织交流中心举行了 " 哈尔滨人 " 协会成立大会。会议选举尼古拉 · 米哈伊洛维奇 · 马卡罗夫担任主席。至此," 哈尔滨人 " 协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为保护、发扬和传承上世纪初在中国生活过的俄罗斯侨民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年," 哈尔滨人 " 协会在鄂木斯克州履行了注册手续。截至 2017 年 4 月,该协会共有成员 169 名,其中 132 名成员出生于哈尔滨,现居住在鄂姆斯克市。协会是俄罗斯境内唯一官方注册的原居哈尔滨俄侨及其后代组成的 " 哈尔滨人 " 组织,也是与哈尔滨息息相关的规模最大、活动最密集、系统性最强的民间组织。

中东铁路老物件

鄂木斯克州 " 哈尔滨人 " 协会主要活动  

协会组织的活动以聚会、主题纪念等为主。鄂木斯克州 " 哈尔滨人 " 每逢新年、圣诞节、复活节、生日纪念日(80 岁、90 岁以上)等有重大意义的日子都举办聚会活动,回忆过去,畅谈友情。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歌舞表演,也有诗歌朗诵等。主题纪念活动主要围绕 " 中东铁路纪念日 "、" 哈尔滨建城日 "、" 返回苏联投身垦荒活动周年纪念日 " 等,如 1997 年 " 哈尔滨 " 联谊会和 " 金龙 " 民族文化中心在鄂木斯克市 " 共青团 " 文化宫联合举办了纪念中东铁路 100 周年活动。2005 年在鄂木斯克市 " 化学家 " 文化宫举行了纪念 " 返回苏联投身垦荒 50 周年 " 的活动。2009 年 9 月 26 日,举行了纪念 " 返回苏联投身垦荒运动

55 周年 " 活动,2014 年 9 月 7 日在 " 星星 " 文化宫举办了 " 返回苏联投身垦荒运动 60 周年 " 纪念活动等。协会还与鄂木斯克历史与卫国战争历史研究中心合作举办讲座,召开有关哈尔滨的回忆录、诗歌、文集等出版物的发布会。

鄂木斯克州 " 哈尔滨人 " 协会以其特殊的核心凝聚力——故乡哈尔滨,吸引了来自俄罗斯莫斯科、新西伯利亚、克麦罗沃、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秋明、伊尔库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 " 哈尔滨人 " 踊跃参加活动。协会还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 " 哈尔滨人 " 保持密切联系。自 2012 年至 2017 年 3 月,协会共举行了各类聚会、讲座、新书发布、展览等与哈尔滨相关的活动共计 62 场。

2014 年 5 月 24 日,哈尔滨市代表团访问鄂木斯克,与 " 哈尔滨人 " 协会成员合影(第二排左五为作者)

2014 年 9 月 7 日,纪念返回苏联投身垦荒运动 60 周年活动,哈尔滨市政府代表团与 " 哈尔滨人 " 协会成员合影。(前排左五为作者)

俄罗斯的 " 哈尔滨人 " 是宝贵的历史资源,亟待发掘和有效利用。那些依然健在的老哈尔滨人本身就是无价之宝,他们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第二故乡哈尔滨发挥余热,愿意将他们对哈尔滨的记忆、对哈尔滨的情感告知后人。他们所掌握的各种文献、各类文物更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对于充实哈尔滨初创阶段的历史内容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俄罗斯 " 哈尔滨人 " 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群体,一定能够为俄罗斯与哈尔滨在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系哈尔滨市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