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尚志杂志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风尚志杂志

当代女性的“柔与力”,是艺术灵感,也是生活日常

风尚志杂志  · 公众号  ·  · 2017-12-06 21:3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上周日,由栩栩华生与ERDOS 联合举办的“ 柔与力 ”女性艺术沙龙在北京The Georg 完美落幕。在沙龙现场,围绕着“柔与力”的主题,现场嘉宾与读者一起就 女性 艺术方面 进行分享,并带来 关于美的更新概念 。艺术家、时尚达人、造型师也就穿着与内心的世界是否互为因果,人的双面性与刚柔并济的特质又是如何一体两面呈现于我们的肢体之上等话题进行了探索。




活动现场, ERDOS 的创意总监、法国设计师Gilles Dufour 带来一组视频,与现场来宾一同分享与“Gilles and his friends”系列有关的故事。


这位曾在Chanel 工作了15 年,在Fendi 工作了10 年,在Balmain 工作了3年的时装设计师与ERDOS 已合作了将近10年之久。中国女性坚强而具有勇气,女性化的同时又充满力量的特质,给来到中国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日常生活与设计工作中,一直希望能用艺术化的眼光来定格东方女性所呈现的这种内敛而不失个性,进取的同时又积极享受生活的组合型美感。



点击欣赏“Gilles and his friends”系列之一


在名为“Gilles and his friends”的一组视频中,Dufour 携手他的几位女性灵感缪斯,为我们轻松地道地解读有关于巴黎这座城市的时髦风格,而她们也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传达了有关女性真实、独特的优雅气质。


在中法文化的碰撞下,由Dufour 设计的ERDOS 服饰传达出了现代女性的独特特质。譬如从一件西装领羊绒大衣中,便能感受到硬朗与温柔的结合。一件单品的设计背后,有很多文化、历史的借鉴与艺术、时尚的理念,可供我们探寻。


到场嘉宾,从左至右:艺术家 黄莺、 超模李丹妮、活动主持人 Christina、 造型师 Jemmy


女性的柔与力


从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任统治者Queen Elizabeth,两次获得诺贝尔的伟大化学家、物理学家Marie Curie ,作家、政治人物同时是富兰克罗斯福的夫人Eleanor Roosevelt,到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宋代词人李清照,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黄道婆,女性在历史上所作的工作及贡献,与男性一样,从养育家庭到领导军队,从文化艺术到科技政权,都扮演着决定性角色。


北京 The Georg


而关于女性时尚与多面性,很多人会想到不久前在上海落幕的Victoria's Secret 大秀,这场以“完美身材”为看点之一的秀,其实代表了女性被观看(being gaezd) 和男性凝视(male gaze)之间的逻辑。而女性一直以来都有被所谓的社会“完美”标准物化。在著名艺术家黄莺看来, “维密秀塑造的当代女性完美身体,已经不单单是以男性的视角决定的,它似乎是由男性和女性合谋,以及更强势的资本运作的结果,浸润到每一位女性的脑海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女性必须符合这个完美,否则就会被边缘化,而当你接近这个完美时,你的身体就增值了” 。当代社会的看与被看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变成一张网,之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


读者与嘉宾观影


在当下,女性从出生起就暴露在“物化”的环境中,被教导要评估自己的外表价值,久而久之,不难发生女性“自我物化”的现象。 不过,近现代女性的形象在不断地主动争斗中,已经发生了剧变。 在政界,有极具魄力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前总统夫人Michelle Obama,在科技界,有带领一众女科学家在 NASA 早期的飞船项目中奉献的杰出数学家Katherine Johnson,在流行艺术界,有制造话题,引发大众思考的 Madonna, Beyonce,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我们有作家张爱玲,建筑师林徽因,外交家严幼韵……呈现女性于世界在逐渐脱离男权附属地位,脱离“被物化”属性的过程。


柔与力 | 艺术的力量


在艺术领域, Frida Kahlo、Ruth Asawa、Marina Abramovic、Vivianna Torun 等,这些艺术家都借用各自的艺术造诣,不同程度地创造了一种只属于女性的“觉醒”。在黄莺看来,“当代女性艺术家所表现的女性身体和状态,完全不同于男性视角下的完美版本”。她列举了几位女艺术家的例子。比如墨西哥的Frida Kahlo,她在一幅又一幅的自画像中,敏锐而近乎残忍地透视自己,用强烈的绘画语言描绘自己的实际遭遇和真实情感,将无法言传的“痛”与人分享。


艺术家黄莺


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艺术家Marina Abramović 直接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的材料,在挑战身体极限同时拓展思维和精神的可能性,通过艺术手段发现一种能够使人更自由的状态。她在纽约当代美术馆行为艺术《艺术家在现场》共静坐 700 多个小时,与 1500 多个观众面对面相互凝视,也拓展了我们对于凝视这个概念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

还有一位法国艺术家奥兰Orlan,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材料,通过不断整容手术重塑自己的脸部,再现男性渴望的理想典型。手术恢复后的奥兰并没有变成集古今之美于一身的绝世尤物,反而是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形象, 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打破美丽谎言背后的荒诞,揭示了女性身体被自我持续物化的本质。

艺术是现实的黑洞,艺术家正因为在黑洞中,才向往光明。在交流过程中,黄莺还与在座的嘉宾就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剖析。“我的艺术是从‘凝视’开始的,也就是自画像。 自画像是开启自我觉醒和自我认知一个非常好的过程。 我的自画像更多展现身体或肢体的无意识状态,观众在观看这些作品中的人体时,反而被作品中的人物凝视,被观看的作品对观看者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被动式的侵略’。”


黄莺作品


在画了10年之后,黄莺开始用摄影和影像将自己的身体延伸到一个更为宽广的环境之中,探讨自我与环境、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让环境成为自我的一面镜子。 其最直接的呈现是,2011 年底在今日美术馆的黄莺个展《仙镜》。


黄莺作品


之后几年,黄莺开始走出去旅行,并在创作有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语言变得抽象了,虽然还是探寻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关系,但是放下了自我之像,更多的在向外观看和体验过程中追问共同的处境。目前这一阶段,她更多创作多媒体和影像作品,探寻人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转换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情感。黄莺认为:“ 我们实际上由环境、社会、物质、人际、网络、虚拟等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无法将自我孤立在这些因素之外,反而应该依赖这个系统的相互关联去追问更多的可能性,重新形成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和建构 。”所以说,在黄莺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所蕴含的柔与力。


柔与力 | 日常延伸


柔与力,是女性的一体两面。除了艺术创作,它在生活中也需要一个实际的落点,比如一双鞋、一抹披风,一件大衣。在一定程度上,“物”的拥有,也可以解放女性的选择,因为追求美是女性的天性。同时,黄莺说到: (女性)不被流行的完美价值观裹挟,不依赖物的拥有来衡量自身价值,强化自我,建立强大的自我精神世界,是避免被自我物化的关键。”


从左至右:造型师 Jemmy、超模李丹妮、活动主持人 Christina


在沙龙现场,嘉宾们不仅就“女性的觉醒”和“去自我物化”等话题展开讨论,超模李丹妮与造型师Jemmy 还与大家分享了时尚与造型方面的心得与体会,从日常的穿衣与化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同时,二人还在现场结合ERDOS 的优雅设计来为大家展示秋冬时髦穿搭的灵活技巧。



在本次沙龙活动中,ERDOS 与栩栩华生一起探讨了从服饰设计延展至艺术、时尚、生活思考等方面的女性多样性内容。女性生而具备柔与力,一体两面,互为因果。“美而非物化,自由且自在”,是在座诸位女性的共同认知与结论,而该理念也是鄂尔多斯一以贯之的品牌精神与灵魂。



-THE END -


WORDS&PHOTOS by ERDOS

EDITED by xin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