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域旅游
“市县乡村”:可查阅乡镇和村(居)的辖区位置、土地及矿产资源、人口、主要产业、基础设施、村名由来、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历史故事、古今人物;“景区景点”:可查阅全市各景区景点的信息;“住宿餐饮”:可查阅各类酒店、宾馆、农家乐的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全域旅游

抗战时期,他们保卫了济源!毛主席还派团慰问!

全域旅游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20 17:04

正文

抗战时期,济源市杜八联这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小抗日根据地,有千余人参军参战,走出了杨伯笙、史向生等12名省部级领导和薛平华等10名特级战斗英雄。杜八联首创的联防战,同地雷战、地道战一起,被列为中国民兵的三大战法之一。



红色村庄曾是抗日重心

中午时分,坐落在黄河北岸的泰山村寂静无声。而在70多年前,泰山村却是济源的抗日重心,这里红旗飘扬,歌声嘹亮。

泰山村是坡头镇的一个行政村,它的对面是黄河,其他三面被山岭环绕,地形就像一个太师椅。如今,这里已难觅当年军民抗战的火热场景。烈日下,只有俯拾皆是的抗战遗迹默默地陪伴着泰山村。

泰山村牌坊后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白色的战士雕塑。沿着雕塑向东山岭走不远,是刚刚落成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对面几孔修葺一新的窑洞,是抗战时期原济源县工委、县委、县南委所在地。

沿着盘山公路继续前行,半山腰有一座碑亭,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杜八联事迹纪念碑,一块是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河清口渡河处纪念碑。

1944年9月21日,由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的护送下,经泰山村附近的河清口和蓼坞渡口渡过黄河,到豫西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山顶上,有一座飞檐翘角的红墙建筑,这是泰山庙。

抗战爆发后,设在泰山庙内的济源公立第十六完小,被更名为“济源县杜八联抗日十六完小”,中共济源县委就曾在此办公。泰山庙内的土窑院,就是当年皮定均和徐子荣住过的地方。


成立自卫团被誉“抗日小苏区”

泰山村,曾一度与杜八联这个响亮的名字连在一起。

据坡头镇科教文文卫中心主任杜长红介绍,清末时期,这里称“杜里”。民国时期,这里的杜年庄、泰山、留庄、蓼坞、大庄等八个村为一联保,“杜八联”名字由此而来。杜八联的范围,东起留庄,西至桐树岭,东西长约20华里,南北宽约18华里,有近万人口。

杜八联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北依太行,西踞王屋,扼守着南下豫西、北上晋陕的河清口、蓼坞两个黄河古渡口。

早在1932年5月,中共济源县委领导的杜八联党支部就在蓼坞小学成立。

1937年8月,中共济源县工委在杜八联建立。三个月后,济源县工委改为济源县委,当地共产党员杨伯笙任县委书记,史向生任组织委员。济源县委成立不久,便在杜八联建立区委,史向生兼区委书记。

1937年11月下旬,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在泰山村成立,杨伯笙和史向生任正副团长。自卫团建有一个造炮厂和三个修枪点。战士们在这里制造土枪土炮,抗击日军。

这里还相继成立了抗日农民救国会、抗日妇救会、抗日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杜八联成为抗战初期豫西北唯一的抗日根据地,被晋豫特委誉为“抗日小苏区”。


攻不破的堡垒对日作战百余次

1938年2月,日军占领济源县城。根据形势需要,1939年8月,中共济源县南委在杜八联建立,后又将杜八联区委设为东、西两个区委。

1941年5月底,杜八联抗日自卫团进行改编,下设三个大队九个中队。与此同时,还在各村建立了后备队。

1941年8月,日伪军千余人进犯杜八联地区,抗日自卫团与敌人周旋,日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十余天后,被迫退回县城。

1941年11月,日伪军两千多人对杜八联进行“大扫荡”。自卫团战士化整为零,利用有利地形进行伏击,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

同年12月,3000多名日伪军再次“扫荡”杜八联。烧抢数日,日军撤走,留下部分伪军驻守。自卫团分四路痛击驻守伪军,共毙伤敌100余人,活捉300余人。

留庄村是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的第九中队,当时该村有800口人,是杜八联根据地防范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据统计,杜八联军民对日作战109次,打死打伤日伪军上千人,在蓼坞、河清口渡口,用葫芦舟等秘密接送八路军团级以上干部200余人次。


抗战有功毛主席派团慰问

抗战时期,杜八联成建制地参加八路军的先后有4批800余人。

1938年4月,济源县委书记杨伯笙率杜八联抗日自卫团200人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1949年2月,该支队改编为解放军第15军44师130团,后改名为空军44师130团。

1941年6月,济源县以七区及杜八联的第十联队为基础组建了抗日游击大队,1945年12月被合编为太岳军区四分区独立二团。1949年3月改为解放军第60军180师540团。

1944年9月,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团长马明山率350人和砚仙联自卫团被改编为太岳四分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1949年2月,编为解放军14军41师123团,后进驻云南至今。

1946年8月,杜八联被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授予 “河防堡垒,翻身英雄,保家保田,百战百胜”称号。《新华日报》还刊发了《向杜八联人民致敬》的文章。

1951年,毛主席派中央慰问团来杜八联慰问,为杜八联家家户户赠发纪念章和“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光荣匾。

上世纪60年代,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的三大队九中队——后来的留庄轮战连,被原中 共 中央中南局、武汉军区命名为“英雄民兵营”,成为全国四大英雄民兵营之一。

留庄村民兵英雄薛平华先后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其他民兵英雄范瑞礼、王定石、薛一行等也应邀赴京参加全国民兵英雄座谈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等,受到了毛 泽 东、江 泽 民、胡 锦 涛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烈士魂归杜八联

毗邻泰山庙的杜八联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146位革命烈士。

烈士陵园尽头,立着杜八联“革命十人团”成员的墓碑,杨伯笙、杜振华、史向生、杨廷佐等十人,是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的中坚力量。

济源顺通管道工程公司经理郑涛带领员工数次到泰山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据他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杨伯笙担任解放军高级通讯学校政治部主任、沈阳通信兵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3年任云南省军区副政委。1980年离职休养,享受正军级待遇。1997年去世。

1944年9月,史向生离开杜八联,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54年9月,史向生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兼农委主任。1979年8月任调水利部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从杜八联走出的杨力勇,任解放军第一军政治委员,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军区工程兵政委等职。

如今,杜八联昔日的8个村已经变成了16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

依山傍水的泰山村,西距小浪底大坝2公里,东距西霞院水库大坝8公里。依托小浪底景区,村里人办起了农家乐。

1995年,当地政府筹资80万元,在泰山村建起了杜八联革命纪念馆,重修了泰山庙。今年,当地政府又筹资200万元异地重建了这座新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到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时开馆。


文/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电话:18539829319

QQ:535124644

微信:zilong910521


本公司因业务需要,诚聘业务专员,

全职、兼职均可。


来源: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