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浩容
【80后/作家/咨询师】 哲学、教育双博士生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 著有《心灵驯兽师》、《烦恼心理学》等书 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公众号:故事心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经济新闻  ·  游客发帖称被宰:点2个菜844元,“鱼258 ... ·  昨天  
新浪科技  ·  【#雷军给员工发开年红包#,#小米两款Ult ... ·  2 天前  
极市平台  ·  一文详尽之Scaling Law ·  4 天前  
极市平台  ·  一文详尽之Scaling Law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浩容

被孩子嫌弃怎么办?

高浩容  · 简书  ·  · 2018-04-19 17:35

正文

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女士疲惫的声音。

疲惫的声音底下,诉说着无奈、愤怒与担忧的故事。

来电的是一位母亲,为正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倩倩烦恼。

倩倩从小被发现有音乐天赋,父母就此花了很大的工夫和金钱,给她上音乐班,到处找名牌老师、教授上一个钟点七、八百块起跳的个别课。

参加比赛,寻找演出的机会更是不在话下,服装、场地,甚至送礼,比起读一般学校的孩子,花得钱只多没少。

郎朗的海报,就贴在琴房的墙上,时时刻刻像是在诉说一个梦想,又像一位无形的老师在监督倩倩。

终于在高中毕业后,倩倩到美国读书。这一去,简直就像离家出走。

「她经常电话也不打一个,我还得从朋友的朋友那里看见她去了哪里,交了什么男朋友。」倩倩的母亲又生气、又难过的说。

两人之间的关系,随着过年倩倩回家,降到冰点。

回到老家,倩倩对身边的一切各种嫌弃,从不够现代化的装修,到粗糙的食物,以及父母的卫生习惯。

「我们和她大吵了一架,她气得说再也不要回来了。」

倩倩的母亲很痛心,她不懂乖巧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白眼狼。说到这里的时候,倩倩的母亲提到她把家里郎朗的海报撕了,说不吉利。


§ 嫌弃:打破家庭问题的锤子

近日才有新闻,一位父亲把女儿送到加拿大读书,女儿非但不感恩,还从父亲这里骗了三百万,在国外挥霍。

父亲气得把整件事在网络上曝光,让大家看看这位「不孝」的女儿。

近三十年来,社会的变化非常快速,收入跟生活的质量提高了,但生活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

分房制度的结束,买房成了新的人生难题。

性与亲密关系也产生了变化,除了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还有好多让人眼花撩乱的新概念。

这当中,亲子关系好像也产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可以从「依赖」角度粗分为几方面,每一方面都蕴含为人父母的人生课题,以及课题带来的烦恼与痛苦:

A. 经济依赖产生的功能嫌弃

活下去需要钱,或者说需要资源。

父母长期扮演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当孩子拥有自己的经济主控权,往往可以脱离父母这方面依赖,经常亲子关系的冲突因经济依赖产生。

好比孩子要车、要房,父母无法提供,或者反过来父母希望孩子供养,孩子无法回馈。

经济依赖往往是最实际,却也最容易打破的依赖模式。成家的负担越来越重,更需要上一代的人协助。

这与现代年轻人强调独立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又要独立,又更需要父母付出。

这种拉扯,某种程度上使年轻人陷入更深的自我愧疚感,以及无能的羞耻感。

同时也可能让父母对孩子不够独立,或是让某些原本打着养儿防老算盘的父母感到不满。

这种不满会形成一种对于双方能力的嫌弃,以为对方没有善尽自己的义务。

但所谓义务,却可能只是比较出来的,就像父母给孩子买iphone是义务吗?但维护孩子在同侪团体中的自信心,算不算义务呢?

无疑的,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增强经济依赖的心理困境。

B. 心理依赖下的自卑嫌弃

父母是孩子学习情感最早,也最主要的角色。研究发现,在孩子年幼时,即使父母不称职,孩子一般也不会轻易的在情感上断绝对父母的依赖。

反之,孩子会因为父母不够爱自己的表现,以为是自己不够好而造成,更想过度的扮演好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以为这样可以补偿关系。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在外建立了友情、爱情等关系,孩子重新从他人身上学习爱的课题、关系的内涵,逐渐脱离对父母的心理依赖。

这时反而父母可能产生不适应感,尤其在孩子离家后,父母得面对自己人生失去「角色功能」的失落感。

这时期也是离婚的高峰期,当家中失去「孩子」这个关系的缓冲物,原本矛盾对立的夫妻,顿时不得不直面彼此。

因此有一说,「没有孩子的家并非是冷清的,也可能是火爆的」。

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对亲近的人,反而更容易肆无忌惮的表现出内心的攻击性,这也使亲子关系容易相爱相杀,而嫌弃便成为这种相爱相杀的方式之一。

当孩子在表达对父母的嫌弃,其中可能就包括亲近,以至于欠缺界限感的失控攻击。此外,

当孩子嫌弃父母,可能反应他在外饱受挫折,对自己不够好的羞耻感与自我嫌弃。于是嫌弃是他对自身在外遭遇不公平,或者过得不顺遂的一种发泄。

C. 社会依赖下的欺骗嫌弃

亲子关系是一种社会角色。通过社会角色,我们更好的定位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生活。

社会角色是我们的「名片」,譬如为什么有些夫妻貌合神离还不离婚,就是为了巩固社会角色,让别人不会因为「离婚」、「单亲」之类的标签,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

同样地,有些家庭早已存在丧偶式婚姻,或是亲子之间不闻不问的情况,只是为了彼此在邻里面前不会丢面子,成了别人的谈资而勉强维护。

这个情况,就像心理学家纳皮尔(Augustus Napier)说的:

真实的家庭问题没有被掀开,不表示不存在,只是成员选择视而不见而已。

这时,家庭成员的嫌弃,有可能是想要打破视而不见这种自欺欺人状态的尝试。

「我话都说成这样了,你们还要假装下去吗!」当孩子嫌弃父母做不到某些事,背后可能是想要戳破家庭中的某些谎言。

然而,如精神科医师王浩威所言:

对于我们现在的新一代而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里,在他们踏入每一个新阶段时,大部分的人,当下的反应都是逃逸的型态。

他们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觉得期待中的那一片陆块还没出现。

他们其实不知道,在这个被十倍速洪水席卷的世界里,昔日的那些良田早已经不再存在了。

面对这些问题,打破关系可能会使成员蒙受某些实质或非实质的损失,使人产生逃避。


§ 如何面对孩子的嫌弃

嫌弃背后的心理因素,如前所述,可能有着经济、心理与社会三方面依赖心理的纠结。嫌弃是一种同时对外,也对内的攻击。

尤其面对家庭成员,当孩子说父母不够好,连带的也是说自己是这些不够好的父母的孩子。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嫌弃,我们或许可以做以下尝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