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爆网络的“醉酒公公强吻儿媳”,由最初的喜事,变成闹剧,最终演变成悲剧。
亲家两家大打出手,赴宴群众目瞪口呆。
不得不感慨,喜宴,似乎是一个很容易上演荒唐的场景。
比如很奇葩的
闹洞房,闹伴娘
现象
。
25年前的导演李安就在《喜宴》上说了这样一句著名的话:
穿黑西装的为李安
这句台词由导演李安本人,在他执导的影片《喜宴》中说出。
一句台词,一个镜头,却准确地命中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内心。
故事是这样的:
▲
节目完整视频
《喜宴》上映于 1993 年,是
李安
执导的影片,与之前的《推手》,之后的《饮食男女》,一起被人们称为李安的“
家庭三部曲
”。
影片通过讲述同性恋 “伟同” 与非法移民 “威威” ,为圆高家父母抱孙子的心愿而假结婚,却因为醉酒假戏真做,导致“威威”怀孕,这样一个
反常规
的故事。
深入讨论了中国文化的一些
常规
的角度与侧面。
用反常规的方法讲常规文化,是李安的风格
。
普通观众虽然每天都经历着常规的、带着中华文化深层特征的生活,但却会因为这些故事
太寻常
,从而
习惯了
这些,无法发现常规文化里面的
矛盾点和关键点
。
而反常规的故事正好
破除了这种习惯的感觉,反而能够激发出观众内在的思考,让他们恍然大悟。
影片曾获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是李安的成名作之一。
在其他导演倾向于拍摄大场面,追求大调度,激烈纠葛的时候,李安却在用克制的情绪,进行着最小化的处理。
在《喜宴》中,所有的镜头似乎都是日常,说说话,走走路,闹闹洞房,结个婚,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场面,没有什么视觉上的奇观。
但是,同时兼任导演和编剧的李安却用他
独出心裁的构想
,打造了非常有趣而充满对立的人物关系,从而让这些日常剧情变得特别有张力。这可以说是
剧本的功劳
。
说起来,
用反常规的方法讲常规文化,是李安的风格
。
普通观众虽然每天都经历着常规的、带着中华文化深层特征的生活,但却会因为这些故事
太寻常
,从而
习惯了
这些文化特征,无法发现常规文化里面的
矛盾点和关键点
。
而反常规的故事正好破除了这种习惯的感觉,反而能够激发出观众内在的思考,让他们恍然大悟。
用反常规故事来讲述常规文化的深层含义,这或许是一个极好的方法。
说了这些技巧方面的,稍微来说一下剧情方面的,明线是很好理解的,但
李安在这一部作品中,已经开始给故事设计暗线了
,那就是
厨子老张
这个一直在父母亲嘴里提到的人物。
有观点认为
他是父亲的同性伴侣
,虽然很震惊,其实是有很多证据的。
比如故事一开始便提到了蠢妻和笨厨,为什么要并列来提?
比如故事在中段给媳妇礼物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老张送的金镯子,
一个厨子给媳妇金镯子是否不大合适?
当然,还有父亲对塞门所说的那句“我也了解”的话。
但是,这都不是最强的证据。
一般来说,故事最强的暗示都在开头和结尾
。
开头里面有蠢妻和笨厨并列,在影片结尾,最后他们分别上飞机的镜头中,先给了年轻三人组一个镜头,然后再镜头反打回 父母,只是他们身边却多出了一个男人的剪影,
两边都是两男一女这一对镜像般的镜头,是一个比较强的证据。
这个人物是一个虚指,其实就是指老张。虚指的一个特别明显的证据是,他在接下来的镜头里走过去的时候,
脸是全黑的,正常打光不是这样
。
黑色的脸,表明导演并不想要指代一个具体的人,而只是想要表示有一个人。
当然,虽然从镜头来看意图异常明显,但是李安向来是一个狡猾的只给作品但不评价的导演。
影片的主题
与婚姻和家庭相关,仍然讨论的是
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礼数、仪式与面子这些形式层面的文化,与角色真正的欲望,本心之间的冲突。
当然,这其中就不免牵扯到,重视形式的中华文化和比较轻形式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故事中间有批判,但是李安并没有站完全的批判立场,因为他让最后一家人一起看照片时,都笑了出来。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最后竟确确实实记载了欢乐与美好。
父亲因为被形式和传统缠累而结婚是身不由己,伟同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住自己爱人的同时,也给家里传宗接代。这都是一种在自己的愿望和传统所赋予的社会责任之间的
妥协
。
父亲对塞门说:我不让他们骗我的话,我又怎么抱得了孙子呢?
塞门说我不懂。
父亲说我也不懂。
是的,当文化固化在血液里,谁又真的懂呢,只是不得不去做罢了。
遇到规则,还是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