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路在隐身
发布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阑夕  ·  →_→//@第X种可能:台风: ... ·  2 天前  
王路在隐身  ·  大模型搭讪与看相的测评和感想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路在隐身

王路:不要跟聪明人学技巧

王路在隐身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5-19 17:03

正文

前天,看到朋友写的文章,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很有兴趣。他从小在农村长大,把《西游记》、《七侠五义》翻得烂熟,甚至还把他爸抽屉里的《毛泽东选集》拿出来看。但乡下书毕竟少,很快就发现没什么可读的。有一年春节,外出打工的哥哥回来过年,带了一本《平凡的世界》,他翻了一页,觉得没意思,就丢在旁边了。隔了很多年,他上初中,把那本书带到学校,只看到孙少平去食堂打饭,就知道自己没法停下来了。


我之所以对这个细节有触动,是因为我小时候,也爱看书,家里正好也有《平凡的世界》,还有路遥的《早上从中午开始》等。——我本来以为我从小就对读书感兴趣,什么书都看,现在想想,完全不是。那两本路遥的书,我也是在家里扔了很多年都没翻开。直到上高中,有一年寒假翻到,不吃饭不睡觉地读,心想:这么好的书,为什么小时候一直不读呢?


答案很明了。小时候读不懂。尝试读过,觉得没意思,就放下了。反而是每次去我爸朋友家,非得把他们给孩子买的各种童话寓言书翻一遍。但真正的大书,我小时候是没能力阅读的。


昨天去我舅家,他给我看他家孩子的语文试卷,小学一年级,字写得很工整,也认识不少字。我就问:他看书吗?舅说:不看,他就爱打游戏,不爱看书。


我立刻知道,其实不是小孩真的不爱看书——否则不会认识那么多字,而是因为,他家书虽然多,却没有一本适合孩子年龄的,并且让孩子感兴趣的。


我小时候虽然爱看书,但看的十之八九,都是别人家的书。我家虽然也有书,但都是我爸在他不同的年龄段攒下来的,很少有适合我看的。我最感兴趣的,是《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封神演义》图画版、《葫芦娃》这些。但这些书,父母并没有给我买过。不过,在我读小学后,倒是买过一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上下五千年》,那是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书。后来借给别的小朋友看,被他拿去垫面条碗,我心疼坏了。


我初中三年级时,想再读一遍《上下五千年》,之前那套不知被谁拿走了,我就用零花钱又买一套,两天就读完了,再读的感觉是:这书怎么这么简单?跟小时候的体会,完全不一样了。


我因此知道,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适合读很多书、有能力读很多书。但时过境迁后,往往形成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阅读从来没有遇到过障碍,以为母语可以不用怎么学就自然而然学得不错。其实,远远不是这样。


我们说某个人擅长某方面的学习,比如说数学,他可以很轻松就学得很好,这并不意味着他懂得数学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数学的教育。——甚至,恰恰相反,一个人在某方面有天赋,也就意味着他无论怎么学,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自然而然地不会偏离正确的方法太远,因此,他几乎不用考虑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问题,就能够把这个东西学好。


恰恰是学得差的人,他的没有天赋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就表现在到处寻找方法,寻找技巧上。无论用哪一种,总是学着学着就跑偏了,以致事倍功半。真正的教育,不是要把有天赋的人教好,因为有天赋的人你不用怎么教;而是要把天赋非常欠缺的人教到一个差不多的水平。所以,要懂得笨人怎么学习,才算是懂得学习技巧;聪明人虽然学得好,但他的技巧不叫技巧,那是从天赋中衍生出来的,是不能推广的。


所以,孔子教司马牛、子路,绝对不会像教颜回、子贡那样。古人学诗,也提倡学杜甫,不提倡学李白,以杜甫为目标,十个人有八个能成器,就是笨点也没关系。以李白为目标,十个人有九个都废了,你稍微笨一点就不行。


所以,我们不要跟着聪明人学技巧。聪明人的技巧,自己用着挺溜,别人去学那就是坑。


很多人喜欢讲:想学英语?很简单,就看美剧嘛。美剧看多了,英语就学好了。——这是胡扯。他们讲这种话只是想当然,觉得大概有这么个逻辑。实际上,美剧看过很多部,仍然离不开中文字幕的大有人在,你把中文字幕去掉,只给他英文字幕,他就看不懂了。真正英语水平好的,能看懂的,也有往往以为自己是单单通过看美剧学好的,其实在他大量看美剧之前,基础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对于水平刚刚能看美剧,但看得磕磕巴巴,很不熟练的人来讲,看美剧是对学英语有帮助的。但对于必须借助中文字幕才能看懂美剧的人,看得再多,对英语水平的提升效果都微乎其微。


中文也是一样。我曾经见一个老头看书,我跟他一起看,我把一整页看完了,他还在看第一行,当时我很纳闷:他怎么能看这么慢呢?那时候我大概十来岁的样子。


后来,我上了大学,大家都在看《越狱》,我也跟着看,第一反应是:他们说话那么快,别人能听清吗?但我想到那位老头,就明白了。我做英语阅读,读的速度就跟那个老头差不多,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眼中看见一个字,脑子里去反应这个字的意思,想半天,再看下一个字。而对熟练的人来讲,是一行一行地接收信息的。


此外,一本书能不能看懂,除开语言本身的原因,还有专业背景、文化的原因。我读研的时候,朋友送给我一本圣严法师《禅的体验》,我看了几篇,觉得不错,从此开始关注圣严法师。但是,那本书我并没有看完。


很多年后,我在家里又翻出那本书,再看的体会是:像这样的书,我几年前是不可能看懂的。——但我当初并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全都看懂了,旁边还写了批注,挺像那么回事。


有时候,别人让我推荐书,我觉得很难。尤其是别人问我读什么书,也要去买的时候。因为,读书是需要“次第”的。就像上学,要想对于某方面熟悉、乃至精通,你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两本书,而是一条序列的书,甚至两条、三条序列的书。


在每一条序列当中,是有前后次第的,你需要先看前面的,再看后面的,才能看懂,按照次第进行下去,对这方面才算了解、熟悉了。甚至,前面看完了,后面的仍然看不懂,那是因为,这一条序列也牵涉到其他序列的知识,其他序列的书,也要多多少少读一些。


如果不是按照序列去读书,就永远只能读ABC级别的书,也就是没有任何专业门槛的。或者看起来很专业,实际上只是包裹了一层专业的外壳,夹杂些简单的术语和名词,让人觉得专业性挺强,其实是非常业余的书。


无论你对哪个领域投入了精力、熟悉了,都会发现其中有千岩万壑,不是浮光掠影就可以领略的。好比你想熟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需要在那个地方住下来,待一段时间,跟当地的人交流、生活,而不是买个景点门票拍两张照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