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到了,又到了留子们总结海外生活故事的时候了。大家的故事有的精彩,有的枯燥,有的喜庆,有的悲伤,但无论如何,都来自于海外华人的生活。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英国华人圈子里时不时就会有人拿出来讲一讲,聊一聊,而每一次谈到,都让人感慨颇深。
25年前,也就是1999年,一位1980年出生的中国郑州小伙子到遥远的英国去留学。
他名叫宋扬,他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一开始并不顺利。他当时才19岁,还没能真正掌握英语交流的能力,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比较艰难。作为一个孩子,他的手头也并不宽裕。
1999年那个时候,国际互联网才刚普及每两年,远没有微信、实时视频,甚至连脸书都是5年后才创立的。而且那个时候,旅英的中国留学生也不是那么多。
有一天,他坐在路边时看到了一个手提两个沉重购物袋的英国本地老人踉踉跄跄前行,他就过去帮忙。老人对于这样的善举有点惊异,因为很少有人这么做。老人对他道谢,表示乐意被他帮忙。
他帮老人把东西拿到家,老人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坐坐。宋扬欣然接受邀请,不过进了房子以后他发现房间内部繁杂凌乱,难于下脚,这个场景令他惊异。
老人却不在意,而是很热情地跟他一起喝茶聊天。
老人介绍了自己名叫汉斯,是一位孤寡老人。和每位有故事的老人一样,这位老人也有自己的辉煌历史和心碎经历。而且,他的心碎经历是从小养成的。
在汉斯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已经亡故。他又遇到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坏后妈,对童年的汉斯打骂和侮辱。等汉斯长到稍微有能力自己跑出来的时候,他就离家出走了,再也没回过家,当时他15岁。
年仅15岁的汉斯跑出来后就没再回去。从那以后他开始流浪,后来成年了,做过一些普通的生意,赚了一些钱,有房子、有积蓄。但是,因为有了童年阴影,一些经历已经导致他有了类似或就是应激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所以他恐惧婚姻,终生未娶。
到了晚年,汉斯沉溺于酗酒,也没心情收拾房间,家里当然就凌乱不堪。宋扬提出替他收拾房间,而汉斯则愉快地请他吃晚饭。
不过,汉斯购物袋里面都是刚刚买的酒,做饭的材料很少,他整天酗酒,也不会做饭。宋扬用袋子里为数不多的食材给汉斯做了个中餐。
一位不会做饭的英国人吃到了中餐,那必然是五体投地、感激涕零,这朋友算是交定了!其实呢,当然也不止是因为菜肴的原因了,重要的是这个孩子让他找到了家人的感觉。这个要比吃的重要一万倍。
顺理成章地,汉斯邀请宋扬过来一起住,而且保证绝对不收一分钱房租。
于是,宋扬搬来了汉斯家,两个人相依为命,像亲人一样过生活。
宋扬的英语当然有了飞速的提升,汉斯还帮助他找到了工作。一个中国留学生只要在异国他乡把房子和工作这两件事搞定,可以说他就搞定了两件最重要的大事。要知道,留子们有一句流传多年的口头语——搬一次家,脱一层皮。
生活期间,又一次宋扬出了意外,被车撞了,司机仗着是本地人,想欺这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不打算赔钱。
汉斯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积蓄帮宋扬把官司打到底,拿到了应有的赔偿。
时光荏苒,宋扬在英国长达8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该回国了。
汉斯当然不舍得他回国,宋扬当然也放心不下,不过汉子依然告诉他:“你放心吧”,为的就是不让他回国后牵挂惦念这边。
宋扬回国后当然不放心汉斯,所以经常跟他通电话。后者每次的回复都是“很好,很好”,很像留学生们在外时给家里保平安的样子。
当其实,汉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很好,非常不是很好,而且还很不好。
但是宋扬一直不知道,知道汉斯的邻居打电话给他,叙述了汉斯的真实情况——宋扬走后又开始酗酒,并且生了病,状态很不好。
宋扬当然极其担心,当时就决定把汉斯接来中国,他的父母也大力支持这件事。
于是,汉斯经过思索,离开了他生活了一辈子的英国,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得到了宋扬全家人的照顾与陪伴,成为了宋扬家不可分离的一个家庭成员。
他来到中国时已经76岁了,而且已经身患重病,宋扬帮他在国内住院、看病,把汉斯多次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宋扬结婚时,汉斯也作为长辈出席了婚礼。
汉斯虽然被照料得很好,生活也很幸福,但毕竟久病缠身,他最终于81岁去世。
临终前的弥留之际,汉斯表示:“让我留在中国”……
履行汉斯的最后愿望,宋扬将汉斯葬在郑州的福寿园,墓碑上放的照片也是自己和汉斯的合照。
当年的小伙子,现在也已进入了不惑之年,但是他们的故事却基本上是代代相传。
另外有一件事情,只不过不像宋扬于汉斯的故事那么有名。
这件事同样发生在英国,只不过这一次是朋友口述,也是发生在很多年前。
一个开中餐馆的华人家庭看一个孤独的老太太总来店里吃饭,就不但给她打折,还陪她聊天,没事还全家带她去郊游、野餐,平时老太太有事,中餐馆一家人也过去帮忙。
谁也不知道,这个老太太是个巨富(英国的巨富很低调的,一般都不露富),她在病故之前立下遗嘱,把自己的全部资产都留给这个中餐馆家庭。
事实上,这两个真实故事的主角们有一个一致的特点:但行好事,不要有所求。
帮助宋扬的汉斯出了家庭的温暖,并没有太多的所求,宋扬回国时还洒脱地道别;宋扬照顾汉斯也没有所图,完全就是知恩图报;对英国老太太好的这个中餐馆华人家庭同样没有所求……
就是一种本真的好,人性里的好。这种美好跟国籍也没有关系。因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恩将仇报,冷漠刻薄的案例也很多。
同样,无论是哪国的人,如果做好事是为了有所图,那性质就变了。
多年前,在号称纪录片届的奥斯卡——荷兰阿姆斯特丹IDFA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有这么一部电影:《无可安放(unplaceable)》
里面实拍的一位流浪汉就有这样的故事:
这位流浪汉是土生土长的荷兰本地白人,住在鹿特丹,他当年跟一个东欧的女子假结婚,为的是帮助对方拿到荷兰的国籍,他说:“每个人都有权得到同样幸福的生活(当年荷兰的收入与福利体系还是完胜东欧的)”。
但是,这个东欧女子通过假结婚拿到荷兰身份以后立刻就远离他了,而且她是一个“拉拉”,对这个荷兰男人也没有感情方面的兴趣和过日子的需求。这跟这个荷兰男人的憧憬和愿景大相径庭。
后来这个男人受不了打击,万念俱灰,就暴走了,成为了流浪汉。其实,以荷兰的福利体系,一个荷兰本地白人能在荷兰当成流浪汉也是一个很困难和罕见的事。可人家就当成了。
事实上,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分析,这个荷兰流浪汉绝对不是他所自述的那样伟大(为了每个人都有权过同样幸福生活而跟那个东欧女子假结婚)。他一定是有所图,否则不可能心理落差这么大。
换句话说,如果你真是她的朋友,就是为了纯帮她实现“平等的幸福生活”,那就单纯假结婚好了,你干嘛要崩溃呢?干嘛要暴走呢?你还是图人家的身子吗?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应该也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真理了。
同样的故事多吗?其实不是很多,不但生活中没遇到过,也没听亲朋讲过类似的,甚至在新闻里也很少能看到。
当然,肯定会有,只不过比例不会很大。
时间来到了2024年,这样暖心的故事依然被人们时不时拿出来讲一讲,更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们需要这样的故事,尤其是这样真实的故事。因为它们太稀缺了。
可以说世界上绝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这样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人,即便一个刻薄而自私的人,他/她也喜欢这样的人。然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真正的做到有情有义、重情重义,尤其是能坚持做下来的人并不是那么多。
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珍视这样的人。
能做到的人是少数,或者说极少数,而做不到的人是多数,或者说,绝大多数。以至于很多讲述这个事情的博主把它归类的标签是“奇闻趣事”……可见其“奇”与“趣”。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经历过各种苦痛,对于那些做不到的人,谁也无权开着上帝视角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
在这个故事里,如果汉斯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算是真心实意想收留宋扬,他客观上也做不到;同样,如果宋扬自己回国后的事业家庭并没有那么顺利,也很难把汉斯接回国内。
因此,有情有义是一个人的自我约束,是一个人自己的信条和原则,而不要用来开着上帝视角去视角去审判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