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未来的创造者,从这里起步。开智学堂是一个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编程和写作等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未来十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9-22 20:28

正文

时间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它让美好的事物飞速流逝,也让创造的晶体成为永恒。今天我们来看一位熟悉的开智伙伴对时间和未来的分享,听她遗憾错过开智大会却依然收获颇丰的故事。

夏日热情,延烧到九月。

早在 8 月上旬就抢到开智大会门票,可到 9 月上旬大会举办时却未能成行,深憾之余是对开智大会的渴盼,以一种从未有过的热切。

会前,开智学堂公众号推介了几位演讲嘉宾的经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创造者」。内在动机驱动的创造者,都有自己的作品(如出过书、创办公司、设计作品等)。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在追寻各自的人生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会后,小伙们畅谈感受的热情激火了开智群,更添了内心的期盼和热切。

是什么样的思想,让听者如此着迷和澎湃?是什么样的精神,让参与者激动地探索?

错过现场气场,不能错过思想。从场外来感受一把开智大会创造和热情的余温。

1. 预见未来的时间思维模式

演讲者的讲稿相继在「开智学堂」公众号刊出,细细读来,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共通点是:时间思维模式。

Zine 创始人、知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路意演讲的主题《拥抱非稳态》,生命要保持创造力,就要敢于挑战,吸收「知识负墒」,摆脱权威思维的「思想黑洞」,锻造矛盾观念的熔炉,创造经得起时间检阅的「时间晶体」——你的作品。让自己的人生进入一个这样非稳态的循环过程,最终达到自由灵魂状态。——也就是说,人在稳定状态下是创造不出「时间晶体」的,如果你让自己处于舒适区,就不可能有创造。换言之,想要创造,就要进入非稳态。

拥抱非稳态的目的,是创造「时间晶体」——10 年、20 年、100 年甚至千年以后,仍然流传的作品,就是人类的时间晶体。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前新东方 GRE 阅读名师陈虎平演讲的主题《城市演化与人生设计》,解读了为什么少年选择城市、如何选择城市的思考。陈老师为你打开了一个观察城市演化和未来人生设计的全新视角。把你从平地带到高空,向下俯视,一眼望去,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的视野内。「一个人再聪明,聪明不过时代;一个再努力,努力不过趋势」。 你只有让自己读懂时代趋势,顺势而为,依势而动,才可能大有作为。

了解城市演化的目的,是设计自己顺势而为的人生。对一个城市来说,10 年、20 年、50 年的演化趋势不算什么,而对一个人来说,超越其中 10 年、20 年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生经历。

开智创办人阳志平在答疑会上回答「年轻人如何成长」这个问题时,提出年轻人成长的两条路径,一条是社会资本路径,一条是文化资本路径。社会资本路径,就是积累人脉,维持社交关系以获得成长。这是普遍常识,且常常低效。而文化资本路径,则是超越常人的反常识思维,是时间思维模式的经典战术,就是用十年时间去积累文化资本:

18-28 岁,用 10 年时间精读 1000 本书,写 1000 篇读书笔记,积累自己的文化资本

28-36 岁,可能因为原生家庭、职业变迁等原因走了一些弯路,迫切地想要迅速提高自己,实现弯道超车。而实现弯道超车,需要 4-9 年时间,而不能用「一口吃成胖子」的心态去学习。

弯道超车,就是要求在这 10 年时间内,养成良好的输出习惯;坚持输出;坚持积累,小心前行

十年,是创造者时间思维模式的时间单位吗?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对中年人来说,十年只是一转眼功夫,恍如昨日。

站在人生中年路口,很想知道阳老师对 38-48 岁、48-58 岁的人生路径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建议,当然这个问题为难了 36 岁的阳老师。

不问年龄,不问来处,从现在出发,未来 10 年、20 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2. 时间节拍比目标更重要

年龄不重要,开悟才重要。开悟得越早越得益。

18-28 岁,坚持 10 年精读 1000 本书,是一项耗时巨大的工程。拆算下来,它的时间节拍是:平均每 3-4 天精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就是保持每周读两本书,写两篇读书笔记的节拍。

这对于 18-25 岁正处于学习时期的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其实不难,肯定不会难于高考、考研,关键在于养成阅读习惯,养成自己的阅读和输出节拍。时间节拍比目标更重要——由此而打下的坚实基础,会带给未来的你无限可能和机会。

有了 10 年千本书的积累,到 28-38 岁时,你将超凡脱俗地优秀,如阳志平老师一样。他正是年轻时读了千本万本经典书的人且正在继续批量地阅读,跨学科、多向度,成为源头的创造者。如今用思想引领着年轻人,到知识源头去,阅读经典和一手资料,并吸引了这个时代的大批量优秀创造者,他们聚集在一起,能产生多少能量聚变。

正如《财新·世界说》的 CEO 安替说过,「希望开智成为未来中国栋梁的黄埔智力军校」。阳老师的开智社群,正在吸引和聚集越来越多的内在驱动的创造者。目前开智部落大多数是 25-35 岁的年轻人,这批人,十年以后有一半将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至少让自己满意,让世界惊讶」。

因为,他们正在以开智的节拍向着世界挺进,就是每月精读三本书,每本书写读书笔记。

3. 思想浇灌思想

一个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其思想。优秀的思想总是闪着光芒,带着灵性和神意,看不见摸不着,你却分明能感受到它的光亮和温度,它会照亮你的心田、开阔你的视野,启发你的思维,温暖你的世界。

聆听开智大会演讲者的演讲和阳老师答疑,精读他们的讲稿和文章,就是在学习和接受他们优秀思想的光照、启迪,受到同频共震,才会激情高涨、思潮澎湃。「语言、文字就是思想本身,而不是思想的外在」。阅读他们的文字,学习他们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

马奇在《经验的疆界》里阐述学习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为低智学习(low-intellect)。一种是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为高智学习(high-intellect)。这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关键区别在于是否理解成功的因果结构,思考成功的模因,用自己的时间节拍,开创自己成功的模型,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晶体。

思想的力量成就人的一生。阅读、学习、输出、创造,均源自思想,从自己和别人成功的故事和模因中,摸索出因果结构,指导自己的行动。

而一个人的思想,需要优秀思想的长期浇灌和熏陶。因为缺少文化资本的积累,庸常如我,思想似一块贫瘠的土地,年限越长,越长不出象样的庄稼和花草,渴望阳光雨露的浇灌。受开智大会演讲嘉宾思想的涤荡,沐浴在阳志平闪光的文字和思想里,阅读了开智倡导的经典书籍,感觉自己的思想在慢慢浸润、汲取养分、滋养心田。

若时光可重来,回到年轻时的自己,定然保持每 3-4 天精读一本经典书,并写下读书笔记,积累至今,那今天的自己将不可同日而语。

若时光可加速,见到十年后的自己,定然告诫现在的自己,不要间断阅读、思考、输出、积累的非稳态循环,十年创造者的路,未来的自己将充实而有意义。

4. 以输出来学习

开智大会的开场致辞嘉宾,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教授魏坤林指出,一名创造者应坚守四个原则,即坚持跨学科,坚持内在动机,坚持以输出来学习,坚持用技术解决问题

发现另一个共通点:但凡成功的人,都是热爱读书的人,读万卷书的人,大时间周期不间断读书的人;他们不仅读书,更注重输出和创造,通过从书本上得来的观念和思维,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世界,或写书,或创办公司,或设计作品,或建群。比如创办开智的阳志平,创办「得到」的罗胖,「得到」各专栏的老师,比如创办淘宝和阿里巴巴的马云,还有开智大会邀请的演讲者都是成功的创造者,其中红鹤集团创始人李雪淞整个公司装点得更象图书馆,他们共同的模因就是爱读书、爱思考、爱从结果中找出因果结构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是终身学习者、终身创造者。

受阳老师开智,受开智团队影响,正在培育自己创造者的气质,每天阅读写字,输入输出,每天行动。只是走得有些蹒跚,偶而行动偷懒,偶而思想迷茫,有时甚至行动瘫痪。好在有开智的同侪,有阳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思想照耀,一直在追寻路上行进。

站在人生路口,回望十年前的自己,当时从未想过十年以后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时以为十年很遥远,想那么远没什么用。而今天的迷茫,正是十年前无明无觉造成的,这十年即没有文化资本的积累,也没跨学科的技能,只有社会资本和年轮的堆积,如站在大潮将至的沙洲,焦虑着时代潮水将至,被年轮裹挟而去。

站在人生路口,眺望十年后的自己,心里渐渐有了一个光亮,它象一轮朦胧的明月悬在远方的低空,光辉远远地、斜斜地、弱弱地照到现在的路口。从此选择走出舒适区,去和更年轻的人携手相搏,纵身跳入时代趋势的汹涌浪潮——在浪潮里搏击:

未来十年,坚持内在动机,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断追求更佳状态;坚持以输出来学习,阅读经典,练习写作;学习编程,以免被时代淘汰;坚持跨学科,至少要学习四个以上学科(写作、编程、演讲、仪态或瑜珈),并成为行家里手;坚持用技术解决问题,比如写作领域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软件,用技术提高效率。不知道这十年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长进,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

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回看这段文字,是欣慰和感恩。

夏日褪去秋风起凉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也想参加开智大会?点击阅读原文,即刻预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