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经历年龄危机
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少年。
虽然这么说很不要脸,但是骨子里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少年,我还有梦想,还有力气,甚至在过去两年体重降了接近二十斤。我现在的体重,比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还要轻。
我看到一些人,还是习惯性地说“男生”“女生”,而不是说“老李”“老王”“老张”,因为我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自己感觉还是个少年,还有些少年气,还有很多想知道的东西,还有好奇心,还有很多想干的事,还有一种以国为怀的心。
我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把自己这块材料再多用一点,如果能把自己用得更好一点,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愉快一点。
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个少年,但我发现世界不是这么想的。
一觉醒来,世界不仅认为我老了,而且还认为,比我小十岁的人——很多80后也已经老了。
我环顾四周,发现在所谓的文学圈子里,很多过去一块儿聊过文学、文章的,一块儿喝过啤酒的,变成了某某省某某市的作协副主席、主席。如果看医疗圈,比自己大一点的,也有比自己小不少的,都成了教授。
忍看朋辈成教授,忍看朋辈成主席,就发现他们不仅是栋梁,而且已经变成前辈了,所以世界认为我已经老了。
因为在网上办了一张校友卡——“燕缘卡”,我回北大看一看。北大的校园,是我认为最美丽的校园,没有之一。
到北大校园里一看,怎么那么多小学生?我又走了一圈,忽然意识到,不对,他们都是大学生。明白了,是我老了,是我真的老了。
另外,你看各种消息,比如,女人五十五岁退休,也就是说,再过五年,我的很多同学就彻底不用上班了。
微信朋友圈里,一堆调侃我这个岁数的,好几个人已经把名字改成“年近半百×××”或“年至半百×××”。
比如,我还看到腾讯开始劝退高龄员工,所谓“高龄”的定义是1980年到1985年出生的、尚未成为高管的从业者。
1980年出生的,已经小我九岁;1985年出生的,已经小我十四岁。可怕呀!
某名企是这么说的:“宁愿赔偿十亿元,也要优化七千多名三十五岁以上的老员工。”这是我在网上读到的,“三十五岁以上的老员工”。
比如,“四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凭身份证免费领十个鸡蛋”,这是我亲眼在街上看到的招牌,但是那个鸡蛋,我忍了忍没去领。
我在北京常去一家做新北京菜、叫“拾久”的餐厅。这家餐厅在北京已经开了两三年,老板是一个叫段誉的师傅,名字跟《天龙八部》里的段誉一样。
段师傅有一次讲他们餐饮业就说:“我们这些70后的老师傅呀……”叨叨说一大堆,后边我就没仔细听,我就对这个称谓——“70后的老师傅”,心里咯噔一声,我这帮人已经变成了老师傅。
我的一个HR朋友对我说得更明白,他知道我在招人,说:“冯总,你招人,三十五岁要慎重,四十岁一刀切。”
我说:“四十岁一刀切是什么意思?”“就是,四十岁,一刀切,都不要用,再好也不要用。”
回想我在麦肯锡的师傅,也是在五十岁之前退休的。所以,哪怕我2009年没有离开麦肯锡,一直干到现在,也是该退休的年纪了。
我也在想,我那些文学偶像,比如D.H.劳伦斯、雷蒙德·卡佛,除了亨利·米勒一人之外,到了我这个岁数的,或者已经死了,或者很少写,或者不写了。
我的文学偶像,比如王小波、阿城,在我这个岁数,基本就动笔很少,或者基本不出书了。
所以,不管是从事商业的人还是从事文学的人,到我这个岁数,基本就已经老了。虽然你的内心还是少年,但这个世界已经认为你是个老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