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观念”(Art & Ideas)系列引进自英国百年名社费顿出版社。熟悉艺术史的读者想必知道,费顿作为享誉国际的图文书出版机构,出版了无数优秀的艺术史、摄影和时尚类图书。近年来,费顿出版社的重要出版物也得到了相当多的引进——《艺术博物馆》、“费顿经典画册”、《艺术三万年》、《设计之书》、《草木之形》、“焦点艺术家”系列,等等。
“艺术与观念”是费顿艺术出版里的一个经典系列。这个系列从1997年推出首批,直到现在仍在更新,目前已经出了将近40本。它是一套具有世界艺术视野的图书,大致类别包括北美艺术、拉丁美洲艺术、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屿的艺术、亚洲艺术和欧洲艺术。
其中欧洲艺术按时代又分为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到洛可可、浪漫主义和20世纪艺术,每个板块又有数量不等的分册,讲述该时段或艺术流派中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运动。
除了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格收录完整,“艺术与观念”系列还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建筑、绘画、雕塑、平面设计与工艺美术,所有喜爱艺术史、关注视觉文化的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艺术家挑选阅读。
不同于大型艺术通史(比如《詹森艺术史》、《现代艺术史》等),“艺术与观念”单册讲述的艺术史要么是艺术流派/风格史,要么是国别区域史,要么是艺术家评传。
通常在通史中只占一个小板块的艺术专题,在这个系列里用一本书、三四百页的篇幅来细讲,这就意味着每本书的主题都很集中,各有相对统一的叙述逻辑,材料也更加丰富。每本书的作者都是相关领域里的学者,但他们的写作并不学究,而是致力于以平易近人的文风、严密考证的史实、有理有据的论证,向普通读者介绍艺术史。
这套书叫做“艺术与观念”,顾名思义,它既关心具体的“艺术”,也关心艺术背后的“观念”。整套书的核心理念就是将艺术放在相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量,讲解艺术的“前世”(与前代艺术的关系)、“今生”(与同时代艺术的关系)和“来世”(对后代艺术的影响),让读者在艺术史的脉络里理解具体的艺术现象、艺术思潮和艺术家。
与近些年市面上流行的“句句是梗”、公众号俏皮风不同,“艺术与观念”是内容扎实的艺术史普及读物,读者从这里入门,不至于多走“弯路”。“艺术与观念”的每一册都附详细的参考书目、艺术年表和艺术家小传,这些信息不仅对研究者有用,对普通读者也十分友好,读者看完一本若还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个艺术流派或者这位艺术家,可以翻翻参考书目按图索骥。
后浪艺术与“艺术与观念”
“艺术与观念”系列的内容十分全面,非常适合作为艺术史入门读物。后浪从费顿出版社的这套丛书里挑选了27本引进,简体中文版目前已经出到第16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曾引进同系列的10册,版权回归后,也已由费顿授权给后浪,这10本将重新编校,陆续推出新版。)这套书内容相对专业,在图文书里也算得上是体量较大,加上翻译进度不一,难以一下子推出多本。因而,它从2018年开始进入编校流程时起,就是一项长期的出版计划,图书编号也是按照出版先后顺序排序,而不是根据内容分块连续编号。
艺术与观念·艺术风格/艺术史时期
《北方文艺复兴艺术》《浪漫主义艺术》
《新艺术运动》
《立体主义》《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从时期、风格、流派入手,是学习艺术史的一种基本方法。目前,“艺术与观念”在这个板块已出版的图书再加上待出版的《印象主义艺术》,基本上涵盖了西方艺术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流派线索。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关注不再局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同一时期阿尔卑斯山以北诸国的艺术发展也越来越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近来年的艺术展览也很重视北方文艺复兴,以西方数百年艺术史为主题的展览大多会安排一个北方文艺复兴板块,直接聚焦北方文艺复兴艺术艺术家/家族的展览也越来越多。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Jeffrey Chipps Smith)可谓北美德语艺术史研究第一人,《北方文艺复兴艺术》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他同时还是“艺术与观念”中《丢勒》的作者。相信随着像《北方文艺复兴艺术》《丢勒》这类图书的出版,加上大师真迹来国内展览,读者和观众也将对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文艺复兴艺术不再陌生,对“文艺复兴艺术”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而深刻。
《浪漫主义艺术》是中文版“艺术与观念”的1号,自出版以来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这是一本相当“文艺向”的读物,大卫·布莱尼·布朗(David Blayney Brown)对浪漫主义的介绍是在一个“泛艺术”领域中进行的,视觉艺术、文学作品、音乐艺术与文艺思潮并重。布朗将浪漫主义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哥特式复兴运动联系起来,着重讨论了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他的视角十分独特,认为“浪漫主义既不在于主题的选择,也不在于准确的真实,而在于感受方式”,从而将大卫、安格尔等通常不被列入浪漫主义行列之中的画家与浪漫主义关联起来。
新艺术是19、20世纪之交欧美耀眼而流行的艺术风格,它给家具、珠宝和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装饰语言,也为建筑、雕塑和绘画领域注入了新的装饰形式。《新艺术运动》是一本从世界范围内讨论新艺术运动的专著,全面梳理了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和风格特点。《立体主义》《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关注的则是现代艺术史上三个互相启发又互相竞争的三个流派,这三个流派出现的时间相近,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艺术理念异中有同,是理解20世纪前半叶艺术的关键。
艺术与观念·艺术家评传
《博斯》《丢勒》《米开朗基罗》《鲁本斯》
《大卫》《德拉克洛瓦》《夏加尔》
从乔尔乔·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开始,艺术家评传便成为认识艺术史最古早的方法。“艺术与观念”系列中的艺术家评传关注的也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他们的名字对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读者对他们跌宕的人生和非凡的作品可能也并没有那么熟悉。
博斯和丢勒都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艺术家。最近出版的《博斯》被不少读者盛赞为“近年读过的最佳博斯研究著作”“目前所知最好的一本博斯入门书”,作者借助树轮年代学、档案材料,拨开“神秘”“费解”“奇诡”的标签,将时代文化、科学、宗教、艺术整合起来思考博斯的创作。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在出版了《北方文艺复兴艺术》之后,又挑出有“北方达·芬奇”之称的艺术家丢勒作为个案,写了一本侧重于介绍丢勒职业生涯的专著,这两本书文字内容都超过了二十万字,但在具体内容上重合度并不高,可读性极强。
艺术史学家西蒙·李(Simon Lee)的研究领域是18、19世纪法国艺术和西班牙艺术,是“艺术与观念”系列中《大卫》和《德拉克洛瓦》的贡献者。他尤其关注视觉艺术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动荡的关系,他的写作在“艺术”与“历史”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大卫》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沉浮”之互动的最佳写照,《德拉克洛瓦》呈现的则是一颗“一面着眼未来,一面回望传统”的浪漫灵魂。西蒙·李于2021年去世。
其他聚焦单个艺术家的分册同样精彩。《米开朗基罗》概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风格发展与创作轨迹。《鲁本斯》除了介绍鲁本斯的艺术,还从他“外交家、收藏家、古典学者、成功商人”的身份入手,展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夏加尔》借助“开放政策”之后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视觉材料,以时间为序勾勒了夏加尔的人生轨迹和不同阶段的创作成就,尤其关注夏加尔的创作受到的外部影响,对他曾经鲜为认知早年的经历和在俄国的创作与生活着墨甚多。
“艺术与观念”系列中的艺术史时期与艺术家评传这两个大板块是相辅相成的。读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整体艺术面貌的介绍,再读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单个艺术家的传记,像这样的“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的组合,在“艺术与观念”里有许多搭配:比如“《北方文艺复兴艺术》+《丢勒》+《博斯》”、“《浪漫主义艺术》+《德拉克洛瓦》”,读者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
艺术与观念·国别/地区艺术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印度艺术》
《殖民地时期的拉丁美洲艺术》《希腊艺术》
国别/区域艺术史这块收录的主题相对小众,但我们相信这类弥补市场空白的选题自会找到属于它们的读者。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是一部精彩的艺术人类学著作,它的作者霍华德·墨菲(Howard Morphy)在土著艺术和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他编著的《艺术人类学读本》和撰写的《成为艺术:探索跨文化范畴》也已有中译本上市。墨菲的写作结合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从最早的树皮画和岩画一直讲述到当代的土著艺术,是一项融合了土著思想史、土著历史和殖民史的艺术史研究。
《印度艺术》是印度裔美国人,专攻佛教艺术。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印度艺术的全历史,尤其是市面上同类题材鲜少讲述的近现代史。它十分强调作品的生产、观看及社会互动,相比艺术,它的侧重点更在历史和文化,很有艺术社会学的自觉。
历史、文化与宗教观的融合也体现在《殖民地时期的拉丁美洲艺术》之中,事实上,这本书不仅重点论述了该地区殖民地时期的艺术,也论及前殖民时期和独立后的艺术。与拉美文学一次一次大爆炸相比,拉美艺术则更低调地讲述着历史参与者的故事。与拉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盛赞对照,拉美艺术得到的关注显得尤为落寞。对拉美历史、文化、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也翻一翻这本艺术读物。
“艺术与观念”最新推出的一册是英国古典学学者奈杰尔·斯皮维(Nigel Spivey)撰写的《希腊艺术》。
中文版“艺术与观念”:
中文版“艺术与观念”的装帧看起来十分朴素。读者可能很难想象,在最初设计这套封面的时候,编辑和设计师竟也是追随了潮流和热点的。
“艺术与观念”原书封面是简介的纯白色+铜版纸亮膜。我们在打样后发现,原版封面汉化效果不佳,如果不是成套推出,陆续推新必将导致每本书之间的辨识度不高。于是,我们想到可以给每本图书一个主题色。
2018年下半年,在考虑“艺术观念”的系列封面时,电视剧《延禧攻略》正大红大紫,“莫兰迪配色”成为那两年最流行的词汇之一。“艺术与观念”在选择每本书的主题色时的初心是降低颜色饱和度,让整个系列有一种“年轻时尚”的莫兰迪色感。主题色从封面主图中汲取,让色块与封面图不至于太割裂。然而,这套书的出版进度实在缓慢,慢到流行的配色被新的流行覆盖,慢到编辑对整体配色不再贯彻,重点只关注颜色与主图的和谐、与图书内容的暗示关系。当已出版的编号越来越多,封面颜色选择的重点也变成了“新一册的颜色不要与已出版的颜色过于接近”。
外表虽不起眼,中文版“艺术与观念”在内文排版和印刷上却是下足了功夫。与原书相比,中文版在原版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成品尺寸原书为160*220,中文版为172*240,稍微放大了版心,等比例调整图片,加大了页边距,页面疏密有致。原书图注均靠近钉口,中文版图书调整了格式(突出作品名称、作者这两项主要信息),放置在靠近切口的图注边栏。图书位置的变动势必导致中文页面的内容与原书不尽一致,因而中文页面边栏设置了页边码,方便有需要的读者查找原书页码、对照索引。原书附录内容均得到了完整保留。
在纸张挑选上,“艺术与观念”放弃了艺术画册惯用的铜版纸(色彩表现出众,但容易反光,而且手感沉重),采用了进口特种纸,兼顾艺术作品的色彩呈现和书本的便携性。装订方式采用更近人的平装,但用上了更加平软的PUR胶。PUR胶在国内一般用于电子、服装行业,在2018年用于图书无线胶装的案例并不多见。我们当时在翻阅了后浪漫的《大问题》之后,旋即决定使用这款热熔胶:PUR胶即便在600多页的平装书上依然表现出众,比普通胶装更能避免“阅读时在装订处形成凹槽或书本突然合上”,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们。最终,这一决定也将我们与合作印厂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牢牢绑定:当时全北京能使用PUR胶上机装订的只有两家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