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份的第一个周六,我们按照计划启动之前跟大家讲好的读书笔记系列。
因为7月份有五个周六,而计划里是每个月四篇内容讲解一本书推荐书籍的要点,另外我也在复习推荐书面中的内容,同时再找一些和书中内容有关的,有趣的题外资料来丰富内容。
所以本周这篇先写一篇前言,和大家聊一点读证券投资类书籍时需要克服的难点和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我自己之前在读这类书籍时的一点心得和经验,以方便大家的预习和自习过程。
上次分享书单的时候,刚好是6.18,我看了留言和评论,很多小伙伴趁着6.18各大网站打折已经把书单上的书籍买回来了。估计很多小伙伴在新书到手的第一时间,已经迫不及待的翻阅起来了,我想问大家读这些书的体验还好么?
反正我自己第一次读这些书籍的时候,还是比较吃力和感觉枯燥乏味的,毕竟那个时候我的交易经验和对市场的认知和现在相比相差很远,而且现在每次再重读,都有不同的收获。
但是不得不说,读这些证券投资技术类书籍的过程,尤其是第一次仔细阅读的过程,还是很艰难的,经常会出现读几页就困得厉害,或者有些章节读了不知所云的情况。
那么我们就先聊聊为什么读这些经典投资类书籍会这么痛苦。
我自己总结的原因有这么几项,
1,翻译腔。
因为很多投资类书籍,尤其是技术类书籍的经典之中,都是外国人写的,即使有部分书籍的译者水平很高,但是毕竟翻译内容和母语写出来的内容,在可读性和流畅性上就有天然的差异。
2,原著作者的文化水平低。
很多投资大师,尤其是1970以前成名的技术分析和交易大师,往往都是草莽出身,没有接受过太多正规的教育和比较高的学历。那个年代的华尔街还不像现在都是非学霸们难以进入的地方,也不像现在专业机构林立。那个时代的华尔街是资本大鳄和冒险家们的乐园。
比如江恩就是当年连语法学校都没读完就出去闯生活的孩子,江恩很多原著的句子我估计能把英文专业的小伙伴读哭。
所以不要指望他们写的内容能诙谐幽默,流畅自如。原文水平能做到条理清晰,表述精准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相比之下,记者出身的一些投资类书籍的作者写出来的内容就很好读,1970年之后的投资类书籍的作者整体文字表达能力也随着专业能力和学历的门槛提高而好转很多。
3,厚重的年代感。
江恩的《华尔街选股术》是1930年写的。而中国的1930年,别说新中国,连长征都还没开始。即使是距离现在比较近的《以交易为生》的作者—亚历山大.埃尔德,成名的时候我还没出生呢。
因此很多书籍中厚重的年代感也是让很多读者深感头疼的问题。
4,市场差异。
这些投资大师写的内容当时是基于自己参与的市场,而欧美市场和中国股市有很多差异。
比如很多书中提到的“空头回补”引发的市场反弹这种表述,对大学时代的我来说就很难理解,直到后来工作中接触当时A股刚开放的“融资融券”业务,才完全理解这个概念。
说白了,所谓“空头回补”就是投资者在不看好某只股票时,先向券商融券卖出做空,之后等股价跌到他们预期的价位之后,买回股票归还给券商的这个过程。
这个操作在A股之前的20多年历史里是没有的,即使今天有了“融资融券”业务,A股市场的做空力度和范围也和欧美市场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这些市场差异造成的生僻词汇也是令读者感到不解的阅读障碍。
5,专业词汇的涵义不统一。
毕竟证券投资分析,尤其是技术分析,不是一个非常公认的“学科”,所以很多相关的专业名词的涵义并没有教科书一般的统一和一致性。
比如说,短期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这三个词汇。说起来大家都知道,而且每一本投资类书籍中都会提到。但是每个作者都没有精确的定义这个短中长的时间范围,而每一个读者理解的时间范围也有差异。
再有我之前在专栏里讲过的下跌分很多种,有的书籍中对一切下跌都用同一个词表述,有的书籍中却细分为调整,回调,下行,下跌和恐慌性下跌等不同的表述。
词汇的涵义不统一就很容易造成阅读和沟通过程中的分歧和错误,这个是我一直梦想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我能有足够的资格和话语权,我估计我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把所有关于技术分析的词汇涵义明确下来,并进行统一。
——————————————————————
就连《日本蜡烛图技术》的作者史蒂夫.尼森也在书中吐槽了我上述的类似问题,他吐槽的是日本人的语言方式。
另外在这段吐槽中,也点明了技术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技术分析饱受质疑的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技术分析并非绝对精确的法则,不过他把技术分析说成“艺术”有点略微夸张,在我的理解中,技术分析能像是一门“经验科学”。
经验科学和精确法则的差异体现在哪?
比如1+1=2符合精确的数学法则,条件确定的情况下,输出的结果一定是精确的。
而在技术分析中,往往是出现情况1+情况2,大概率会出现某个结果,而不是数学那样精确的必然等于2。
所以而很多人往往追求技术分析能像1+1=2一般精确,因此对于技术分析结论不能完全精确而感到不满,于是嘲讽技术分析是“玄学”。
其实不然,技术分析更像是老司机的驾驶经验,学会了更让新手更安全更便捷,但是不能完全精确的预测未来。或者是像卖瓜人隔着瓜皮拍拍摸摸就能选出甜美的好瓜,而大多数路人却做不到这种“经验”。
——————————————————————
史蒂夫.尼森还在书中特意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形态和实例的结合。
因为技术分析中的观察对象或者是观察到的形态,放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发挥的效力不同,一定要理解为什么指标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和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不同的效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口诀。
比如说,对于MACD的用法,很多人的理解总是局限在“金叉买入,死叉卖出”,“顶背离看跌,底背离看涨”这种口诀式的记住和用法。而实际上,类型形态的顶背离,在市场大环境强势和弱势的情况下,破坏力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这点是我们整个读书笔记系列中,会不断的用各位大师的心得和实际案例来给大家解释和普及的重要关键点。
——————————————————————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技术分析还是基本面分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厚此薄彼或者纠结于孰优孰劣是没有意义的。
在股票市场中,价格的形成机制其实是有三种推动力的,
首先——物以优为贵——对应基本面分析,这是纯理性分析的结论。
其次——物以稀为贵——对应技术分析,这是在市场非理性时的跟随法则。
最后——物以知为贵——是兼有基本面情况和供求关系情况共同影响结果。
这个时间有限,大家先思考一下,下周我们展开讲K线和这三种价格形成机制。
PS.明天会发一个推广文案(广告)。
提前告知大家一下,最近推广的排期稍微有点密集。
但是实际上还是每个月两次,只是6月份都集中在月底,7月份都集中在月初。
推广所得资金给小助理发薪水用,每月两次不会超发,还请大家理解和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