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市」直播预告
⭐
⏰
4月24日(今晚)20:00
直播主题:
新书上市 |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马上点击
「预约」
直播
作者 | 海蓝博士
人的一生,选择无处不在,事业、生活、婚姻、学习都需要选择。
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结果。
据调查研究显示,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每天至少要做 70个决定。
大事需要选择:
比如考研还是考公务员?回老家工作,还是坚持在北上广?出国还是留在国内?自行创业还是老老实实打工?找伴侣是选自己爱的,还是爱自己的?
小事也需要选择:
比如今天吃什么,穿哪件衣服,看哪个电影。
有些选择会影响我们几天,有些选择会影响几个月、几年,有的选择甚至会影响我们一生。
当你需要对一件事情做出选择的时候,你是否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做不了决定?还是在选择之后不断纠结、怀疑、 后悔?
关于选择,我听到的最多的困惑是:
如果你也有这种困惑,可能是陷入了
这4种选择误区
。
误区一: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学员玲子很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很想从事心理健康类的工作,她开始纠结两个选择:
要么辞职,彻底投身心理咨询类行业;要么不折腾,就在现在的单位踏实待着。
面对两个选择,她都纠结到不行:选择辞职,她就不能保持现有的生活质量;选择继续在原单位工作,她又心有不甘。
在上面的案例中,玲子把这个选择变得特别局限——要么从事心理健康类工作,要么就保持现在的工作,这就让其他选择变得根本没有可能。这是很多人在选择时会陷入的一个误区。
玲子刚开始就认为,保持现有的生活质量和赡养父母,与从事她喜欢的事业是矛盾的,只能两个里面选一个。
这就是一个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陷阱。
但事实上,还有其他可能,因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如何避免这个误区呢?
就是拓宽自己的选择。
比如玲子,她可以既不放弃现在的工作,也不放弃心中的梦想,边工作,边探索,边尝试,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做最终的选择。
误区二:
貌似利弊分析,实则主观臆测
除了第一个误区外,还有就是我们自己脑子里想的好处和坏处,可能都是自己主观臆测的,并没有经过实践证实。
还是以玲子为例,认为现在的工作环境不错,工资也不错,还能帮自己还房贷,赡养父母……
总之好处特别多,但就是没有真正去考虑坏处是什么——坏处就是有点儿不喜欢,但我们其实对坏处并没有特别清晰的了解。
其实仔细想一想,现在这样混在一个单位,真的会一直稳定吗?真的能让你一辈子都衣食无忧吗?
也不一定,有很多可能性都被忽略了。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像玲子一样,似乎心里都有一笔账,两个选择的好处和弊端,都非常清楚。
但仔细一问,其实是一笔糊涂账。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利弊分析来帮助自己选择、做决定,但实际上所谓的分析,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想当然的产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说过:
“人们其实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想法寻找支持的证据和理由而已。
真正的利弊分析一定包含深入仔细的思考、分析、数据 和证据。
误区三:
做选择时受情绪影响,不够理性
当下很多人做选择是基于自己的情绪,比如出于内疚、愤怒、 恐惧……
比如玲子担心不能好好赡养父母,那就意味着自己不好,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再比如,有的人脾气来了就口不择言,一吵架就分手,一生气就辞职。
最常见的是基于恐惧做的决定,90%的人做选择都是基于恐惧和害怕,因此非常容易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保守方案。
基于恐惧做出的选择,一般都不会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