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B姬
为游戏发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动图】13个炫酷物理实验动图,太神奇了 ·  4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物理试题】2025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 ... ·  4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ma**ara同款】王炸大衣限时返场!卖一 ... ·  22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比尔盖茨申请到哈佛,竟然全是靠“演技”? ·  昨天  
环球物理  ·  【思维导图】九年级物理全册最全思维导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B姬

《漫威争锋》不止角色屁股比OW 2的翘,游戏好像也更好玩

BB姬  · 公众号  ·  · 2024-12-12 22:00

正文


怪物马戏团 | 文


回来了,都回来了!2016年的那个夏天,它回来了!



狗屎一样的排位系统、大刑伺候级别的单排体验、群魔乱舞的平衡把控、媲美超雄噩梦的玩家环境、漫天飞舞的外挂、绝对自私的菜鸡队友……全都回来了!


回来了大概,60%吧。


这几天,是《漫威争锋》开服的日子,游戏的成功可能出乎所有人,甚至是网易自己的预料。 这游戏在3天内就有了千万玩家,Twitch上热度也不低,最近7天的观看量,在游戏类频道中排名第六。


第一是泛聊天,所以其实排第五


相比之下,游戏在国内的宣发算低调,实际上我直到它开服的前一天,才被朋友提醒。既然我都没发现它要开服了,这篇文章自然也不可能是广告,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游戏玩起来到底如何。


先把结论给了吧:我觉得《漫威争锋》是个超预期的好游戏,它可以非常有趣,诚意满满;但同时,它又不一定是个好游戏,有完全无法忽视的严重缺陷。


为什么结论这么矛盾呢?我们一个个来说。



首先,《漫威争锋》就是基本照搬《守望先锋》的游戏,它和OW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视角。 但实际上手玩后,其实差别不大,两者相似到了,假如你玩过OW的话,大脑会自动帮你把各种操作无缝衔接到《漫威争锋》里的地步。



前段时间,暴雪前总裁(19年加入,21到24当总裁)还发X讽刺《漫威先锋》抄袭《守望先锋》,他其实没说错,所以有人点赞。但同时也有一堆人对他破口大骂,因为他们认为,假如OW好好运营,不取消国服,那可能压根就没《漫威先锋》什么事了。


顺带一提,这制作人用来讽刺的例子,居然是说《漫威争锋》里的黑寡妇名字和OW的黑百合差不多。考虑到黑寡妇是漫威在60年代创造的角色,这事很符合我对同期暴雪高层无能又愚蠢形象的刻板印象。


现已删


实际上你仔细想想黑百合的背景设定,会发现她才更像那个借鉴黑寡妇的角色。


回到《漫威争锋》,所以其核心设计,和OW是完全一致的。它同样是6V6对抗,英雄分为坦克、输出和奶妈,需要三种英雄配合才能取胜,获胜的关键,也同样在于大招的能量循环和效率上。



至于游戏模式,《漫威争锋》也基本等于OW。两大对抗类型,一是推车图,二是占点图,也就是你在OW里都快打吐,但确实经典的两个东西。


甚至在游戏地图上,你都能看到OW的明显影子。虽然所有的装饰和外观都换掉了,但一些拐角、巷道的编排方式,还是能让你幻视到OW的地图。



总而言之,你可以说《漫威争锋》就是漫威IP版的第三人称OW,这项目也是在暴雪取消国服后出现的,很难不怀疑其目的,就是为了填补国服OW的空缺,或抽暴雪一巴掌。


所以,假如你怀恋2019年前的OW,想找一个近乎完美的平替,那《漫威争锋》就能满足你。这可以是一句讽刺,也可以是一句夸奖。



但《漫威争锋》出人预料的地方在于:至少在我看来,它甚至比后期的OW要出色不少。而且如果你想玩到一些新东西,那其实《漫威争锋》完全能满足你。


很多OW的玩家怀念2016年的那个夏天,但其实大多数人在2019年后就不关注这游戏了。我不幸是一直在玩,且关注它赛事的那群倒霉鬼之一,以前每次写OW的新闻,热评第一都是骂还在玩这游戏的人是傻逼。



我每次看了,都不敢说话,生怕暴露自己的异食癖;但我每次都偷偷给评论点赞,因为我也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傻逼。


要评价OW后期的运营,只能用JOJO 4中的一句台词:S.H.I.T.



而《漫威争锋》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暂时还没犯那些暴雪犯的错。


目前,《漫威争锋》有33个英雄,OW 2则有42个。考虑到后者是更新8年后的结果,这对比显得很荒唐。而且《漫威争锋》不仅游戏免费,英雄也是全免费的,身上全是经典服装,至少在现阶段,这真的非常有诚意。



反观OW,最新的重量级史诗更新,是引入前所未有的诺贝尔创新级模式“6v6”,如此艰难的内容,居然都能被暴雪实现,只能说不愧是世界顶级的游戏巨匠。


OW剧情组花费8年,基本只给76加上了男同设定,给猎空画了个女同漫画——可能夸张了,但也没夸张多少。但《漫威争锋》里已经有了海量背景故事,而且和上次测试相比,手感提升明显,还加了新英雄和地图,他们添加新内容的速度,爆杀OW应该是很轻松的。



也许,这就是加班牛马的力量吧,我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哭了。


确实,《漫威争锋》的英雄,很多都是照着OW做的,你几乎可以找到原版任何英雄和技能的影子。 比如DVA的小人/机甲结合,成了班纳/浩克的变身,无换弹枪械则成了潘妮蜘蛛机甲的武器;堡垒的重机枪变成惩罚者的一个模式、禅雅塔的圣化为冰月花雪的大招、斗篷与匕首的治疗/攻击双面设计,和莫伊拉如出一辙……



太多了,根本举不完。


但同时,绝大多数技能,又都有了改变,几乎没出现完全一样的设定。 比如浩克不是双形态切换,而是三形态。而且《漫威争锋》里有很多新技能,每个英雄的技能数也比OW的英雄多了至少2个,这导致实际上手后,没有一个英雄会让你觉得是OW角色的复制,他们顶多只是相似。


但最棒的设计,是游戏里有“连携技”这个设定。



《漫威争锋》中,每个角色都有多种连携技。也就是,当队伍里有两名或三名有羁绊的英雄时,他们就会激活连携技。有时候,是多出一个技能,有时,则多出一种被动。


比如,蜘蛛机甲潘妮和毒液同时出现时,潘妮会多一个共生体尖刺护甲的技能,毒液则会获得加强。如果这个搭配里再加上蜘蛛侠,那蜘蛛侠也会拥有这技能。



这些连携技不仅实用,有些英雄的强度甚至就在连携技上,更重要的是,它们非常好玩。 举例来说:当你选择火箭浣熊,而你朋友选择格鲁特时,你就能控制浣熊骑在格鲁特身上,全程让格鲁特带着你走,你们双方都获得减伤,同时浣熊疯狂开火和发射治疗弹。



和《银河护卫队》里的经典场景一模一样。



这些连携技,对普通玩家是个有趣的机制;对漫威粉丝来说,那简直是至高的粉丝服务,你可以体会到复刻各种经典场景的快感:美国队长和雷神并肩作战、黑寡妇和鹰眼重建帝国……



所以《漫威争锋》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诚意十足的粉丝服务。一方面是服务那些被OW的运营喂了太多屎的玩家,一方面是服务漫威粉丝。


我是漫威粉丝,连《莫比亚斯》这种东西都会去看的那种,所以我在《漫威争锋》里感受到的乐趣,可能比路人更多。因为这游戏确实在某些方面很上心,游戏的中文配音,我个人觉得有些违和,可能因为听惯了超英说英文,但假如调成英语,真的是那股熟悉的味道。



同时,服装设计也非常用心,各种服装下面还会附上一小句话,说明这服装的出处是什么作品。每个角色也都有很多战斗时和战斗前的互动语音,这是OW就有的东西,但配合漫威庞大复杂的IP,你会听到很多梗。


英雄的形象设计也很好,在漫威官方瞎搞形象的同时,《漫威争锋》简直是个庇护港,英雄的经典造型是什么人种和造型,这里面就是什么人种和造型。



审美很性感,但不过分。 《漫威争锋》的屁股是真的屁股,而《守望屁股》的屁股,实际上只是一个短暂存在于内测时期,并长存于3D区的宣传噱头。毕竟猎空的屁股已经沦为曼德拉效应的例子了:人们惊讶地发现正式服的猎空,屁股原来如此不起眼,根本不是梗中的形象。



但在《漫威争锋》中,一切都是美漫黄金时代的审美,这或许也是游戏在海外爆火的原因之一:很讽刺,缺少竞品。除了一个例外,那就是铁拳。游戏中的铁拳是中国人,这事还引发过海外争议,因为原版铁拳是美国人。



但这其实是类似弥助当武士的设定,铁拳出现在70年代美国功夫热的背景下,为了迎合受众,这个完全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英雄是个美国人,哪怕设定中他之前60多代(新版是130多代)铁拳都是中国人。所以游戏用了身为中国人的新铁拳——毕竟游戏得加入中国英雄,对吧,而尚气,又太敏感了。



所以我确实挺庆幸这游戏不是如今的西方游戏公司做的。


此外,游戏模式也加入了一些细节上的新东西。 比如推车不需要“推”了,你只用占领车的驾驶权,车就会自己走;而纯占点图的比赛中,上一局的大招能量,是可以继承到下一局的。


地图本身,也会变形,部分地形可破坏。所以一些可站的高台,能忽然坍塌,掩体会忽然被打碎,占点的区域,也会从凹坑变成高地。所有这些都为比赛加入了一些不同于OW的变数。



所以,《漫威争锋》能让你找回OW的快乐,同时,又能让你感觉到自己不是在玩OW。


然而,为什么还是说,这游戏有不可忽视的缺陷?


我觉得,关键原因在于:OW的模式,从底层逻辑上来说,可能就是一个让人上瘾,同时又有无法修补缺陷的模式。



为什么OW凉了?这个锅一般都甩给暴雪的运营:拉胯的更新速度、糟糕的更新方向,以及愚蠢的过度电竞化。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可在不断玩它的8年里,我又总是在想:真是这样吗?


许多人怀念OW在2016年的环境,认为那时快乐很纯粹。但也许,那个版本其实也是个设计糟糕的版本,只是当初大家都不怎么会玩,游戏胜负也没功利化,所以问题没有暴露。


比如最初的6个DVA一起冲点,6个麦克雷无限晕人,玩久了,真的会让人觉得快乐吗?



后来我逐渐怀疑,这游戏最初放在文件夹里的那个设计理念,已经有裂痕了。因为它太过于强调合作,同时合作失败带来的惩罚过于严重;而且矛盾的是,它的重心又不全在配合上,它同样注重个人水准,所以6个玩家很难统一去在意配合,然而个人水准却又无法行使个人英雄主义。


有可能,OW对配合意识,以及靠谱队友的要求,强过了许多表面相似的团队竞技游戏,而且在所有主要模式里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何只要你还身处你那个分段的比赛,那就很难在队友拉胯时,靠一人扭转战局。


这种模式的木桶效应,是非常恐怖的,一个短板可以毁掉一支队伍。而且很多时候短板并非操作,而是队伍配置。没有奶和T,就很难赢,6个C唯一能分出的胜负,便是谁才是最大的脑残;甚至连这也很难分出,因为情况经常是6人同拿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