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美留学生观察
中国最大的独立留学新媒体,集杂志、网站、app于一身的国际教育新媒体平台。讲述留学生自己的故事,分享有趣而真实的留学生活,发布客观真实的留学资讯,中立、真实、有味道!官方网站:www.CollegeDaily.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突发!美国国会将对奖学金征税,并大幅提高捐赠税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国外卖疯了的“越野登山鞋"多变态?防撞耐磨, ... ·  昨天  
LeaderCareer  ·  商科最好的10所英国大学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央视封神,仿作拍出3.7亿,中国美学巅峰再次公开!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川普裁撤美国教育部,中产留学梦将破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美留学生观察

比尔盖茨申请到哈佛,竟然全是靠“演技”?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公众号  · 留学  · 2025-02-12 21:45

正文

千禧年最广为人知的创业故事,莫过于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微软,一度成为世界首富。
不过,退学的“前提”是要被录取。
少有人关注的是,这位前首富在高中毕业时,一举拿下了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 三所大藤的录取!
顶级美本的角逐一直激烈,而比尔·盖茨在回忆中却自述,自己全靠“演技”就轻松拿下这些大学?!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隐藏了美国顶尖大学招生的逻辑—— 大学申请中,“做真实的自我”或许并非答案。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留学全知道(ID:EduKnow)
作者:卯卯
欢迎加入家长群:👇👇👇

1973年,17岁的比尔·盖茨向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三所藤校递交了申请。
在他最新出版的回忆录 《源代码:我的开始》( Source Code: My Beginnings 中,他坦言自己将每次申请都视为一场“表演”——通过变换申请中的人设和兴趣,精准迎合不同学校的偏好。
图片
在申请普林斯顿时,盖茨化身成为“软件工程届的未来之星”,强调自己的编程经验和数学天赋。在申请中他写道:高中时期,他曾为一家科技公司编写工资单程序,数学成绩更是全优。这些硬核背景与普林斯顿对理工科人才的青睐不谋而合。
然而到申请耶鲁时,盖茨摇身一变成了“未来的政治家”。他提到自己在国会担任侍从的经历,并写道:“如果计算机无法流行起来,从政将是我的后备计划。”这一策略直击耶鲁对公共事务领域人才的偏好。
哈佛的申请则更加微妙。尽管他大谈计算机背景(“不超过600字”),却在文末笔锋一转,写道:“我并不打算继续专注于这个领域。现在我最感兴趣的是商业或法律。”
这种矛盾感并非偶然,而是他申请策略中精心设计的一环——哈佛向来偏爱“全面发展的矛盾体”,既能深耕专业,又具备跨界野心。
图片
盖茨的“表演”当然不是虚构和造假,而是基于真实经历的策略性放大,面对不同的对象释放自己的不同面。
这种灵活切换的能力,让他成功驾驭了不同学校的招生逻辑。
在见过无数申请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后,我们摸索出这三个学校的风格调性,也的确与盖茨17岁时把握到的类似。
关于 哈佛 招生,经常被提到的四个字是“改变世界”。这所顶尖大学想要的并不只是纸面优秀,更要录取者们展现出改变世界的潜力。
哈佛似乎还非常青睐在多个领域呈现出“矛盾性兴趣”的候选者。比如盖茨一边展示自己计算机方面的背景,一边又说自己更感兴趣的是商业和法律;另一位哈佛名人扎克伯格则同时学习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两大跨界专业。 “跨界潜力”被哈佛视为领导力的基石。
图片
耶鲁大学 则视公共使命高于一切,从其校训“光明与真理”(Lux et Veritas)中便可窥见一斑。
耶鲁对公共服务经历极为看重,在录取者中,很多都拥有政治实习或NGO背景。
普林斯顿 则是藤校中的“学术苦行僧”,极为重视学术方面的深度。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曾笑谈:“在普林斯顿,你唯一需要警惕的,就是学习。”
盖茨还提到,自己直接选择放弃了 麻省理工学院 的面试,他说自己不想成为“被其他数学呆子包围的数学呆子”。
虽然这话有些刻板印象,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确以“怪咖天堂”闻名——录取者中不乏编程竞赛冠军、机器人发烧友,甚至“用斐波那契数列写情书”的怪才。
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偏好常被戏称为“玄学”,但若细究其历史与文化,便能发现隐藏的规律。
除了以上提到的四所大学外,我们还梳理了其他一些名校的偏好风格。
斯坦福大学 ,喜欢冒险家与“改变游戏规则的人”,欣赏拥有创新精神、跨界行动力、坦然面对失败的人才。
斯坦福的校训 “自由之风劲吹”( 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彰显了其对冒险精神的推崇,斯坦福毕业生中创业的比例也尤其高。
图片
美国最大的创业数据库Crunchbase曾发布报告,统计了2022-2023年间,那些融资超过100万美元的美国初创公司的创始人的毕业学校。结果显示, 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以472人的数量位居榜首,展现出惊人的创业实力。
芝加哥大学 偏好那些思想反叛者与“问题制造机”,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术好奇心、和对非常规问题的痴迷。
芝大有一个非官方的民间校训: “让快乐去死的地方。”( Where fun comes to die ,是美国众多大学中学术训练最严酷的学校之一,学生们要面临超大的阅读量挑战。
同为理工学院的 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 ,和MIT一样极为重视学生的科研深度、数学天赋以及对单一领域的偏执投入。
用一句话概括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 的理想学生,则是“实用主义野心家”。宾大偏好学生拥有商业嗅觉、资源整合能力、明确的职业规划。
UPenn沃顿商学院的光环也深刻影响着整所学校的招生风格。该校青睐“能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展现“提前规划人生”特质的申请者。
很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埃隆·马斯克在转学至UPenn前,已详细思考和分析了“互联网、清洁能源、太空探索”三大领域的商业化路径。
图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 作为医疗先锋与“数据控”,则喜欢那些有医学/科研热情、数据分析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JHU以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独步全球,其招生逻辑强调用数据驱动社会变革。
杜克大学 看重的特质为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对校园文化的狂热认同。
从杜克大学对体育运动近乎疯狂的执着中便可看出这些偏好。全校共有27支运动队代表杜克大学参加国家大学体育协会第一级别的各项赛事,其中又以篮球最为出名。
以全美顶尖的体育文化著称,杜克招生尤其注重“能否为社区注入活力”。
哥伦比亚大学 培养全球公民与“纽约客”,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文化包容性、对城市问题的关注。
哥大身处纽约曼哈顿,其核心课程强调西方文明经典,但招生时更看重学生如何将经典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
每所顶尖大学都是一套独特的生态系统,其招生偏好本质上是校园文化与价值观的投射。
图片

总结下来,那些理工强校,如Caltech、MIT,痴迷于“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偏执天才。


而文理殿堂,如芝大、哈佛,倾心于跨界矛盾体与思想革新者。


职业导向型的大学,如UPenn、斯坦福,喜欢培养提前规划人生的野心家。


而社区驱动型大学,如杜克、JHU,喜欢的学生要既能单兵作战、又能作为激活团队的领袖。


如果说美本申请中最艰苦卓绝的部分在于学术成绩和活动项目多手抓,那么找对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无疑能让这一过程事半功倍。
申请者需要像人类学家一样,通过校史、课程设置、校友成就甚至校园传说,挖掘出与自身特质共振的“频率”。
毕竟,在这场顶尖学府的博弈中,最成功的“表演”从不是模仿他人,而是将自己的故事讲进学校的灵魂里。
每所大学都有独特的“性格”。正如我们前文总结的名校偏好,通过校友访谈、招生官演讲甚至校报文章,可以捕捉到这些隐形信号。
问问自己,你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再进行反向匹配。
心理学中的“自我一致性理论”指出,当个人目标与环境匹配时,成功概率最高。若你擅长科研,普林斯顿或加州理工可能比哈佛更适合;若热衷社会运动,哥伦比亚或耶鲁或许更匹配。
图片
还要警惕“排名陷阱”。中国留学家庭不少在选校时都很依赖排名,但最终许多学生又因文化不适应或专业错配而陷入焦虑。
排名反映的是平均值,而不是个体的最优解。
比尔·盖茨的“表演”并非鼓励造假,而是启示了申请者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