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经典
优质内容的发现者 创造者 守护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不花钱就能提升免疫力的方法,没有之一 ·  昨天  
营养师顾中一  ·  蟹黄和蟹膏哪个更「肥」?哪些人不建议吃?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5 ... ·  1 周前  
营养师顾中一  ·  「糖尿病」最易盯上5类人,你在危险区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经典

还记得给你写信的那个人吗?

新经典  · 公众号  ·  · 2017-09-26 08:13

正文


 一封给亚历山德拉的信 威廉·惠特克作品


通讯日益便捷的时代,一件事可以用几句话在微信里讲完,一段感情可以用不到60秒的语音说完。最后,在一次清空微信的操作下,这一切都没有存留,就像从未发生过。所以我们怀念那些见字如面、展信如晤的年月。就像木心《从前慢》里描述的: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手写信件逐渐远去的今天,我们珍惜与书信有关的一切。《见字如面》这档节目在国内受到欢迎之前,2013年的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就发起了名为“Letters Live”的朗读会。他们希望可以利用信件的力量,唤醒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卷福在Letters Live朗读信件


书信,可以写给家人、情人、友人,甚至是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每一封信都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今天,我为大家推荐几本书信集,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给你一份读字的悠闲与宁静,品味书信一头与另一头的牵挂与温情,领略凝结在信件中的思想光芒与智慧结晶。




家书

家书寄远人

《奈保尔家书》



这部作品为我们解答的是:穷困潦倒的父亲如何培养了一位大师,如何成就了一个家族?


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中,有七个子女。两个儿子获政府国家奖学金入读牛津,其中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个女儿,长女获奖学金留学印度,三女和幺女在英国获得学位,次女高中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四女放弃医学奖学金,后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在他17岁时,考取最高国家奖学金,离开特立尼达赴牛津读书,从此开始和父亲书信往还。四年后,父亲过世。又四年,儿子成功出版第一本小说。


作家V.S.奈保尔


《奈保尔家书》收录了V.S.奈保尔和父亲的往来书信。这些信件构成了奈保尔大学期间的精彩编年:牛津生活的得意与失意;与父亲分享共同的对写作的爱好,以及在文学创作上有所造诣的愿望;以及回家旅程的辛劳,等等。


特别是,这些往来书信涉及心性、胸怀、信仰、执着、艺术和爱情。这位伟大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为奈保尔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奠定了他走向未来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这些信件就是奈保尔一生力量之泵。


信件摘录:



你完成学业后,如果能谋到一份好差事,那再好不过;如果没有找到好工作,你也完全不必担心。你可以回到家里,过我渴望的生活:专心写作、读书,做喜欢做的事。这就是我希望能够帮到你的地方。我想让你拥有我不曾拥有的机会:写作的时候,有人在背后支持。有两到三年这样的时光足矣。假如到那时你还没有写出好作品,那么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再找工作。你考虑一下。我是认真的。我怀疑你将来是否会满足于仅有一份工作。我知道其他事情不能让你开心……我的意思是,只有文学上的成就能让你开心。——父亲致儿子



《亲爱的提奥》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印象画派巨匠。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布拉邦特。一生屡遭挫折,备尝艰辛。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美丽的瓦兹河畔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年仅37岁。


《亲爱的提奥》由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是理解凡高的成长、创作、思想转变的第一手材料。凡高自杀半年后,提奥去世。凡高写给提奥的这几百封信,由提奥的妻子约翰娜整理并交付出版。但由于卷帙浩繁,一般读者不易阅读。1930年,美国美术史论家欧文·斯通夫妇按照传记体例,将书信缩编成一本流畅、连贯、分量始终的书,即这本《亲爱的提奥》。


凡高绘向日葵中 高更作品


凡高在信中写下最动人的话,他说: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除了火一般的热情,凡高在信中还娓娓述说着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自己在艺术探索中的孤独寂寥,字里行间更渗透着浓浓的兄弟间的手足之情……


信件摘录:



我仍然十分喜爱艺术与生活,但是正好像对自己要有一个妻子一样,我对此是缺乏信心的。我是(至少我感到)太老了,我不能凭自己的双腿走回头路,或者对另外的事物发生兴趣。那种欲望已经离我而去,但是由它而造成的精神的痛苦却仍然存在。我担心说我快到四十岁了。我什么也不知道,对于情况的变化可能怎样,确实什么也不知道。我专心志致地画画,就象我所热爱与敬仰的一些画家那样努力地干。 ——凡高致提奥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夏济安、夏志清,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


左为夏志清,右为夏济安


或许夏志清作为文学评论家,在大众读者中的知名度不及作者如张爱玲和钱钟书。但夏志清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是影响深远。他在小说史中花了很大篇幅分析介绍张爱玲的作品,并将之与曼斯菲尔德、凯·安·波特、韦尔蒂和麦克勒斯相提并论。这对当时的港台文学界乃至之后的内地文学界震动很大。香港科技大学郑树森教授曾表示:“要是没有夏公在40多年前对张爱玲的定位,肯定没有后来创作上的‘张派’、研究上的‘张学’、读者群中的‘张迷’。”


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17年间,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这些书信由夏志清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最终出版,书名为《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聊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说抱负,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那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


信件摘录:



暑假来,在小说部门写了一点,对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张天翼、鲁迅、郁达夫等,写了几篇三十页至四十页的专论,看得不全,时间匆促,写得并不能讨好。中国小说家中,我对沈从文日益佩服,他的早年作品写得极坏,可是三十年间四十年间的作品,写得极好,而且对人对物态度,极其humble,一无一般作家由主义出发的执着和偏见。他西洋东西方面,虽然读得不多,却自具一副天生的聪明智慧,不为世俗意见所左右,实是不容易的事。而且好像他不断有进展,不像其他作家,停滞在自己固定的技巧作风上,永远repeat自己。——夏志清致夏济安



情书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爱你就像爱生命》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很少有人像王小波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他的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现代汉语小说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幽默中充满智性,为读者打开一条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轻人奉为精神偶像。


但是理性之外的王小波又有谁知晓呢?


王小波自1977年认识李银河以来,便坚持以信寄情,在纸张上倾洒他对李银河热烈纯真的爱。



经李银河授权,新经典将王小波的这些书信作品集结成册,出版了这本《爱你就像爱生命》。相比小说和随笔的字斟酌句,这些不加掩饰、发于肺腑的信让我们读到了更为真实的王小波,真实展现了王小波闪耀内心世界,是一部超越情书的爱情经典。


书中附赠王李二人在五线谱上的手写信各一封,完全还原原始手稿,从二人豪放或娟秀的字迹中真切感触到他们的爱情。



李银河说:“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还有一种审美意义。”


虽然王小波已经逝世20年,但是他从前一笔一划写下的文字已成经典,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延续生命活力。


信件摘录:



‍我感觉你有个什么决断做不出来。可能我是卑鄙无耻的胡猜,一口一个癞蛤蟆。我要是说错了你别伤心,我再来一口一个地吞回去。真的是这样的话,我来替你决断了吧。


你妈妈不喜欢我。你妈妈是个好人,为什么要惹她生气呢。再说,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你应该遇到的。真的,你不应该遇到。还有好多的好人都不喜欢我。你为什么要遇到那么多痛苦呢!


还有我。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王小波致李银河



《两地书》



《两地书》是作者与景宋(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通信结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这一本书信集的内容与普通情书不同。我们知道,鲁迅和许广平对社会、国家充满关注和忧心,在他们的通信中,甚至很少看到私情的流露。更多的,是对当时局势的分析和两人理想的互诉。二人的师生关系,让他们的通信也别具特色。许广平在信中常称呼鲁迅是“鲁迅先生吾师左右”,落款往往是“小学生许广平谨上”。鲁迅说过,他们的《两地书》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但他们在开始时,就是那么的不生疏,那么的不需客气,那么的无间。”


鲁迅和许广平


他们之间的感情承受了一些非议,但志同道合的二人还是走在了一起。在1925年10月许广平所写的《风子是我的爱》中,有这样的爱的宣言:“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而鲁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所题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信件摘录:



鲁迅先生:


现在执笔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希有的,每星期三十多点钟中一点钟小说史听讲的,是当你授课时,坐在头一排的坐位,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刚决的言语,在听讲时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他有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久蓄于中的话,这时许是按抑不住吧,所以向先生陈诉。

……

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

朱生豪情书精选》



本书是一本朱生豪先生写给他的爱人宋清如的情书精选集。


朱生豪与宋清如写了整整九年的信件,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从1933年相识到1942年两人结婚,再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这些情书见证了传奇而悲壮的爱情。正是由于伟大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译莎巨匠。


宋清如、朱生豪结婚照


书中共精选了朱生豪先生的188封情书。这些情书无不展示了他当时写作的手迹和心迹,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立体的栩栩如生的朱生豪,这或许是他的同学、友人都不曾认识到的,因他在旁人面前不爱开口,所有的幽默、聪敏与遐思,只对他亲爱的“好友”宋清如讲。


朱生豪在信中常称宋清如是“Darling boy”,自称“朱朱”。


信件摘录:




‍Darling boy:


要是我死了,好友,请你亲手替我写一墓铭,因为我只爱你的那一手“孩子字”,不要写在甚么碑版上,请写在你的心上,“这里安眠着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你肯吗?我完全不企求“不朽”,不朽是最寂寞的一回事,古今来一定有多少天才,埋没而名不彰的,然而他们远较得到荣誉的天才们为幸福,因为人死了,名也没了,一切似同一个梦,完全不曾存在,但一个成功的天才的功绩作品,却牵萦着后世人的心。试想,一个大诗人知道他的作品后代一定有人能十分了解它,也许远过于同时代的人,如果和他生在同时,一定会成为最好的朋友,但是时间把他们隔离得远远的,创作者竟不能知道他的知音是否将会存在,不能想像那将是一个何等相貌性格的人,无法以心灵的合调获取慰勉,这在天才者不能不认为抱恨终天的事,尤其如果终其生他得不到人了解,等死后才受人崇拜,而那被崇拜者已与虫蚁无异了,他怎还能享受那种崇拜呢?

……

朱朱



写给每个人的信

开拆远书何事喜


《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这本书由35封信组成。信是一位自称老杨的大学教师写给学生小毛的。每一封信,谈一个汉字。但这不是一本讲述汉字历史的书,也不是识字读物,而是一本借汉字重审生活的书。


作者借助对汉字的疏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汉字观:汉字不只是工具,还蕴含生活哲理。我们的汉字是耗损的汉字,我们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能力。而伴随汉字耗损的,实际上是我们思维和生活的耗损。



作者循循善诱,从字的本源讲起,追溯古人造字诗字的本义。再从本义中反观现代生活,为读者提供了重审生活的视角。


作者丰厚的学识,温和的态度,不俗的见解,另三十五封信中的每一封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读完此书方知,我们都是那个认识很多字却其实不识字的小毛。这本书就写给每一位这样的小毛,每一个我们。


信件摘录:



小毛:

今天,我想聊聊高兴的“兴”。 

……

不妨回忆一下“兴”字保存的远古场景。那样一场献给神明的乐舞,不是伴随着无可言说的喜乐和迷狂么?“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舞足蹈的乐舞,是整个生命的震动。 

在乐舞中,人们不但把美好的祭礼高高托举献给神明,自己的心也随之震撼,振起。那一瞬间,他们暂时摆脱颓靡、萎顿。这就是“兴”的力量。 

或许正因如此,孔子才说“诗可以兴”。学诗诵诗,可以使人摆脱颓靡、萎顿,可以使人的生命获得触发,感动,因而振起,提升。 

而所有这一切,又常在神秘之中。

……‍‍

老杨



《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留给我们这样十封给青年诗人的信。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如何面对寂寞,如何解决职业的苦恼?二十岁的年轻人致信诗人里尔克,倾吐生活的种种疑惑不安。同样年轻的诗人如何给出答案?


十封里尔克的信完整呈现,特别收入里尔克诗作十八首;特别附录冯至论里尔克四篇及里尔克作品节选两篇。


里尔克


译者冯至说:“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


信件摘录:



亲爱的先生:

……

你在信里问你的诗好不好。你问我。你从前也问过别人。你把它们寄给杂志。你把你的诗跟别人的比较;若是某些编辑部退回了你的试作,你就不安。那么(因为你允许我向你劝告),我请你,把这一切放弃吧!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


以一切的忠诚与关怀: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对青年关心的话题,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爱恋等做了探讨,劝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娓娓道来,很受读者欢迎。本是朱光潜先生的成名之作,此后多次重印。


朱光潜


朱光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对事对物有着自己品评与判断,这些品评与判断都融入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对处在迷茫期的年轻人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信件摘录: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了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

你的朋友孟实



每日赠书



●  你收到过谁的信?内容你还记得吗?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两位书友,分别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奈保尔家书》

【英】V.S.奈保尔 著  冯舒奕 / 吴晟 

一本感人至深的好书。与众多望子成龙的父亲不同,他从不让爱子心怀愧疚。——《伦敦书评》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著  

翻检他当初写给我的情书,只觉得倏忽之间,阴阳两隔,人生真是一件残酷的事。既然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 ——李银河



文章版权归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 本期编辑: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