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大学
腾讯大学的移动学习平台,为广大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腾讯最佳学习实践、最IN互联网资讯、热门业务动态、必备互联网生活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助研空间  ·  Geology: ... ·  19 小时前  
助研空间  ·  Geology: ... ·  19 小时前  
楼市诸葛v  ·  深圳地铁大爆发! ·  昨天  
楼市诸葛v  ·  深圳地铁大爆发! ·  昨天  
偶俚张家港  ·  喜茶突然宣布:暂停 ·  昨天  
阿枫科技  ·  我建了个免费无门槛的DeepSeek交流群 ·  2 天前  
阿枫科技  ·  我建了个免费无门槛的DeepSeek交流群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大学

世纪难题:为什么老板总追在你屁股后面问进展?

腾讯大学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8-09-11 18:55

正文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编想先跟你聊聊项目管理的问题。




在互联网界,大家经常笑称若是把产品比作一个小孩,那产品经理就是他妈,项目经理就是他的班主任。妈没办法换,可老师带完这一批还有下一批,这就注定了项目经理永远只能奔跑在项目未结束或正开始的途中。


一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要确认的事项成百上千,项目经理都可谓是职场上的武林高手,既要应付得了老板,也要手刃得了开发,既得衔接好产品,还得关注着设计。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项目可能就会整体延期,而锅就一口,你不背谁背…


面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百般困难,鹅厂高级项目经理徐州早已在 一路摸爬滚打中 炼就了他的绝世武功, 他将自己升级打怪的经历浓缩为一则心法:构建闭环。


想知道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奥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分享吧~


我所理解的闭环


百度百科将闭环同时也定义为反馈控制系统,我认为其中有个特别重要的词—— 反馈。 回到我们实际的工作场景中,不论是主动push的一件事,还是简单的一个询问,亦或仅是微信里的一条信息,都会希望对方给予一个反馈,而这就是最简单的闭环了。



前段时间在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共鸣很深。文章认为,一个人靠不靠谱,其实就看三点: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而这正是笔者想引申和借鉴的 闭环思维 ,即如果别人发起了一件事,不管你做得如何,最后都要知会这个发起者。


项目管理中的闭环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或平时的工作中,很多信息的获取或同步,都会相对被动。大家看,以下这些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呢:



场景原型


场景1:开发侧的前后台联调。大家一开始各做各的事,到该联调的时候,总会希望别人来主动发起,或者说自己的部分写完了,就一声不吭继续做其他事情了;



场景2:PM安排好了一个需求评审会,评审完了,对应需求或者模块人员也落实了,却要一再催促,才能给出WBS分解和工作量评估;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时常会要求按时反馈进度,但对方却总是延迟,更甚者直接就忘记了;


场景3:提交了一个美术需求,安排了具体的负责人,也明确了设计时间,但到时间节点的时候,还是需要去问APM或者当事人,是不是已经完成了;


场景4:需求在实现过程中,好像还挺顺利的,但一到验收环境,就问题频出;



场景5:版本开始测试了,但每天并不知道测试的具体进度,也不知道是否有什么问题;


场景6:老板交代了一件事,比如写总结或分析报告,自己写完了,也发给了老板,但他可能得过好些天才想起来,而且有些还会问,你报告或者PPT输出了没?


场景7:一件老板比较关心的事情,安排自己去处理,事情比较复杂或者比较费时,短时间内给不了结论或者反馈,恰是这种情况,老板因为关心,又来催问,想了解事情的进展。



诸如以上的场景,大家是否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而这些场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概括起来说,这些场景,都可以归类为"没有形成较好的闭环和较好的反馈"。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辅助、引导和管理一个项目时,哪些是可以形成闭环的呢?这里不去说项目的五大过程管理组,也不去讲PDCA闭环管理,因为这些本身就是很好的闭环, 这里要谈的,更多是聚焦具体团队可以形成的闭环模型。



闭环模型


产品/策划侧: 一个需求的提出,不管是美术还是开发落实,都需要形成这个闭环:项目经理有没有落实下去,落实的是谁在做,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做完,什么时候可以验收,验收完,转给测试验证,这个需求最终实现,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里面其实是有一个大闭环和一个小闭环,小闭环:你提的需求,PM是否有落实下去,你确认了;大闭环: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做完,什么时候验收,然后到验收完。模型中标注颜色的部分,是在负责具体需求时,比较容易忽略的。项目过程中,有多少策划同学在提出需求后,就基本上不管了,也不专注去验收的,可以自省一下。



开发侧: 接到一个需求任务,从需求的评审开始,到方案设计,编码,联调,自测,转验收,bug解决,需求完善,周知美术或者策划验收,才算一个完整的闭环。同样,有不少同学可能只专注于自己的编码和自测,并没有去同步或者及时同步到相关人验收。



美术侧: 设计的同学接到需求,制作完成,周知到下一个环节的负责人,然后在版本里面验收完效果,才算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点在以往的一些项目中,是很弱的一个环节,经常会在验收版本的时候才发现,版本里面的美术效果和设计的效果差别很大,很明显就是验收的环境,没有把美术纳入到验收的闭环里面来。



测试侧: 从需求评审开始,用例设计,版本的测试,bug的回归,版本质量风险的评估、总结,最后到项目报告的反馈,形成完整的闭环。而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因为周期往往比较长,或多或少会缺少中间测试环节或测试进度的反馈,也会缺少版本质量风险的评估。



综合以上闭环模型来看,每个团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某个环节的遗漏,或者反馈不到位的地方,而这些情况累计起来,对项目的推进,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作为PM,不仅仅只是在项目启动阶段,规划阶段做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而应该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执行和监控阶段。


我们每天可能75%的时间都在沟通,对于项目中的很多事情, 我们坚持“相信团队,但必须核实”的原则。 检查项目具体事项,小团队可能还好,晨会或者发发邮件聊聊天,就都了解清楚了;一旦团队规模大起来,在成员很多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要一一去check的话,那会累到不行,而且一天下来,基本上没什么收获。check的时间耗掉太多,基本上也就没留下什么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时间去汇总、整合项目的有效信息同步给主要干系人,这样势必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作为项目经理,我更认为应让以上各闭环模型都形成真正的闭环,形成良性的闭环,这样不仅可以释放大量的精力,让自己轻松很多,还会事半功倍。



构建闭环


那么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各个环节都形成有效的闭环呢:


1 、规范流程


流程是为了效率服务的。通过规范项目开发流程,把大大小小的闭环串联起来,形成项目的大闭环,可以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每个团队在哪个阶段需要做什么事情。下图是我们在项目过程中总结提炼的一个双闭环的验收流程,从多个项目的实际反馈来看,的确有比较好的效果。每个需求完成后,开发在自测期间,涉及到美术资源的验收,就及时周知美术负责人一起验收,可以很好地避免需求转策划验收时,出现大量的美术效果方面的问题。



2 、建立规则


光有流程还不够,因为流程并不具备很好的约束力。因此建立规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反馈,让团队互相形成一种约束力。比如,流程走到需求评审完,该输出WBS任务分解和具体的工作量时,提醒过一次没有按时输出,可以豁免,后面还没有按约定时间输出,就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了;同样,比如美术设计完成时需确定且及时告知下个环节的负责人,提醒过一两次之后,还是没有按时,也需有惩罚;策划没有按时体验和验收需求或版本的,也要有惩罚措施。


建立很基本的有效反馈机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释放项目经理,不用事无巨细地去问,以此形成积极主动且有效的反馈机制。 但有一个前提,项目经理在定这些规则时,一定是要和团队达成共识,切忌单方面去制定某种规则,要不然,很容易适得其反。



3、用好工具


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尽可能自动化。 项目经理要尽可能让能自动化的都自动化,让各个环节的闭环在工具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形成有效的自运转,这样才能进一步地释放自己的精力。例如,鹅厂的TAPD就是一款非常强大的工具,我们可以设定需求管理流程和缺陷管理流程,这可以帮助我们将需求管理和缺陷管理的流转全部自动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项目的整个过程和信息更加透明化;可以让团队成员彼此都清楚知道上下游环节的负责人;还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工具自动化还有另外的优势:不用什么事情都去问一遍,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沟通成本。比如:我们在明确美术设计完成时,要在TAPD需求单的评论里面,备注好资源输出的路径(svn地址),然后转给具体负责的开发人员,同时,在群里面艾特对应的负责人。这样等到开发负责人要用这个资源的时候,就不用再来问美术负责设计的同学了。如果开发人员和美术人员一对一,那去问一遍倒还好,但实际在项目进程中,往往的1个设计师对多个开发人员,而且在当前快节奏的情况下,都是多个系统并行走的,也对效率有更高的要求。


试想,如果开发过程中,要反复沟通美术资源在哪里,设计师恐怕大部分时间要去应对问答了。而且开发人员时常找不到所需要的资源,也会严重影响开发进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