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摇
脑洞型广告神文提供者,尝试把商业做到好玩、有趣、让人忍不住随手转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马营销  ·  电通推出AI驱动智能媒体 ·  2 天前  
黑马营销  ·  影展,品牌沟通新风口 ·  2 天前  
黑马营销  ·  闲鱼赚钱「野路子」,P图成副业巅峰? ·  5 天前  
廣告狂人  ·  2024,十大创新力CMO征集中! ·  5 天前  
他化自在天  ·  11月第1周祝福语「工艺关之后全是坦途」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摇

今年你会取消关注多少公众号?

文摇  · 公众号  · 营销  · 2017-01-06 14:16

正文

2017年的第一个工作周结束了。如你所知,除了雾霾,好像也没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我相信,当2017年最终结束的时候,你还是会这样想——那些在某个水逆的日子让你揪心的小情绪,终究会被365个漫长的白昼稀释成尘埃,不会留下太多痕迹,也不会给你带来更甚于2016年的狂暴或欢愉。


或者我们放下小我,摊开双手,盘算起过去一年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新鲜事,你同样会发现,还真没多少,可能一只左手就能数的过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太阳底下无新事。你所一见钟情的套路,早已被率先闻道者玩得滚瓜烂熟,并且你也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后,大家友谊的小船一起翻,一起互相伤害,一起蓝瘦香菇,一起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网络热词。


这些网络热词随着年份堆砌起来一字排开,让人毛骨悚然,如果你顿悟了,便又会进入【没有新鲜事】的更高境界:每年都有那么几个网络热词会火起来,不新鲜啦!




然而今年我毕竟还是发现了一件新鲜事:从1月1号开始,我曾经很喜欢的《东方早报》停刊了。当然你也可以称之为涅槃,因为按照官方说法,《东方早报》的采编资源会被并入澎湃新闻网。


而在更早的2015年,我接过一个很优秀的记者递来的名片,我被告知他是《东方早报》的,但那张名片上,已经印上了“澎湃”的Logo。


我问:您不是《东方早报》的吗?


他摸了摸鼻子:一样的,一样的。


我自己也做过记者,深知在记者看来,澎湃新闻后面跟着的那个“网”字,不知要比“早报”或者“晚报”高端多少倍,这样一张名片,应该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被时代抛弃吧?


至于已经活在新媒体里的我,这几年倒是没有感到多少媒介的优越性,除了传播手段和效率这层壳,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优质的内容,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依然是优质的内容生产者。


其实我大学的时候在《东方早报》实习过一段时间,体育新闻部。


当时是抱着向先进内容生产者、新闻理想者学习的心态去的。去了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东方早报》是日报,体育新闻部每天有一两个版面,七八个采编,平均下来,每人每天写个500字的小稿子就行了。


每天的日程是这样的:下午三四点,前辈们不紧不慢地来到一个大开间的办公室上班,先联机打一会儿冠军足球经理(PC游戏),或者操起办公室里“为工作准备的”Playstation的游戏手柄,踢两盘实况足球。


然后……你以为他们要开始写稿子了?不,晚饭走起。


晚饭回来,正好是五星体育频道的体育新闻时间,大家刷完当天重要的体育新闻,这才回到座位开始写稿。


当然也不乏相对勤奋的前辈,把别人打游戏的时间用来写稿,然而那也不能称之为完全原创的新闻稿——大概就是拿出什么发布会上的通稿,或者去新浪体育、网易体育之类的网站,搜一下别人写的新闻,改写一下,加两句评论,交稿收工。


没错,在我心中代表先进内容生产者的纸媒老司机们,反过来竟然要依赖那些没有采访资质的网站“小编”的内容,嘴上说不服,心里却给跪了呢!人设秒崩。


那时候我在想,纸媒是不是大势已去了,如果非要为了尊严去说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大概也只剩头版广告了吧?




又过了几年,我正式工作,辗转了几个单位之后又跳到了纸媒——曾经号称全国第二的《钱江晚报》。


由于部门隶属于上市公司,在《钱江晚报》的工作状态终于有了一点体制外的样子。我每周大概需要包办两个整版,也能够像真正的记者一样,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找选题,做稿子。


那段时间,我才意识到纸媒记者的价值,一大批披着先进生产力的外壳野蛮生长的新闻网站,也在转载我们的稿子,恍惚间仿佛形势逆转,我开始相信(也许是自我麻醉),好的内容,不在乎媒介。


不过从经营的角度来说,报社的高层似乎不是这么想的。让我触动比较深的是,2016年底,居然还有一大批报纸在给采编下达订报任务,每个部门、每个人一定要求爷爷告奶奶找几个单位去订咱家的报纸,不然奖金没有。


俨然一副多活一年是一年,完全无法逆转的以广告业务为导向的经营模式。现在想起来,这和一大波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刷量,甲方乙方都开心的潜规则相比,好像没有本质区别。


终于猛然一拍大腿:管你什么媒介,天下乌鸦一般黑,太阳底下无新事!




今年有很多纸媒倒下了,明年相信会有更多,但显然,在纸媒没有死光之前,一些微信公众号已经开始倒下了。


没办法,时间消费市场永远是一个买方市场。大家的时间不变,人口也快要负增长了,良莠不齐的内容却在井喷,而且就算良莠不齐,总能拔出几个来跟你分一杯羹。


如果想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流量,想被人阅读和转载,那你的竞争对手就是全世界,除了有资源壁垒的央媒。


杰克苏们有一句很喜欢的台词: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赶紧来做公众号,你赢一个试试。


总之,我毫不怀疑,大部分公众号的流量,包括我们,会在今年继续稳步下滑——这倒是完美复制了中国经济的走势啊,希望不是L型。


而放弃清除小红点的僵尸粉,以及取消关注公众号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唯一的变数在处女座读者。


仔细想想,其实在微信诞生的时候,我们就注定要走上眼前这条化繁为简之路了,只不过有的人漫长,有的人崎岖,就看你准备给谁做减法了,是微博还是朋友圈还是QQ空间呢?是爱奇艺还是优酷土豆还是B站呢?




内容生产者对时间的争夺,就是一个互相伤害的过程。但作为内容消费者,我还是建议大家,不妨在心里测量一下,哪些东西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提纲挈领地看,你所消费的90%以上的内容,都谈不上新鲜,至少不足以让你受教。


说到这里,我想起技术男、金融男们很熟悉的一个术语,叫【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数列在传递一个什么理念呢?那就是,每一年世界上生产的数据,都等于过去所有年份生产的数据的总量。这当然是一件让人绝望的事,穷尽一生,你都不可能涉猎所有你希望获得的内容——这可能也是专一的爱情让人着迷的原因。


这样理解下来,你应该就有共鸣了:尽管每一年的数据都在呈几何式的增长,但真正让你印象深刻的有多少?2016年,好像并没有比2015年多么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应该没有意外的,可以被明确预测的一点是:2017年也不会有很多让人眷恋的东西,优质的内容也不见得会比去年更多(反而有可能更少)。


坏消息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推论,内容消费者每年需要断舍离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再不做减法,可能过几年就要做除法,就要开根号了……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还在坚持阅读本文的各位读者。


尽情地取消关注吧,就仿佛你从来没有关注过一样。


2017年快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想要推广合作,请回复:“我要合作”

新浪微博:@文案摇滚帮

合作加微信:wenanyaogun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