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无意识继续向下深潜,我们便随荣格触碰到了心灵的最底层——“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理论最具原创性的部分,也是他所绘制的地图中,人类心灵最远的边界。
在他的研究中,荣格发现不同文化的习俗、宗教和神话中总存在一些共通的元素(比如慈母、英雄);他本人以及病人们的梦境与幻想也往往能呈现出一些普遍的结构。这让他猜测,人们心灵的底层是相通的,不属于某一个体而属于全人类。这一层面被命名为“集体无意识”。
那么,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对于这一问题,荣格提出了
“原型”
的概念。原型可以理解为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情感模式,每个人自出生起就拥有它们。荣格描述的原型有很多种,有些是比较具象的符号——如“母亲原型”,代表慈爱、奉献与养育;或“恶魔原型”,代表残忍与邪恶。另一些则相对抽象,比如“人格面具”与“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受限于篇幅,本文只会展开介绍人格面具与阴影两种原型。
简单来说,
“人格面具”
是人们用来应对社会规范和文化要求的“公开人格”。它能帮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受到认可,但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则会导致真实自我的牺牲,也就是我们常常能看到的“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与人格面具相对的是
阴影
,代表人格中不光彩、至少不被社会接受的部分。正如有光照的地方必然留有影子一样,
阴影
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甚至是许多原始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不过受到社会称许的影响,它通常会被个体压抑或否认。
举个例子:近几个月广受讨论的“职场人设”就可以理解成一种人格面具。为了适应工作环境,不少人会给自己立下“人设”,或表现出外向张扬以获得更多机会与认可,或表现出“不好欺负”以避免不公正的待遇。与此同时,真实自我中与人设不匹配的地方——可以理解为“阴影”——则被压抑下了。这种做法一方面固然为日常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不少便利,但
两者之间的割裂与频繁切换却难免令人疲惫不堪。
“如何平衡职场人设与真实自我”,于是成为了热门的话题。
荣格对此的解答最可能是,“要尝试整合职场人设(人格面具)与真实自我(阴影)”。整合意味着接纳不属于人格面具的部分;只有将固有的暗面理解并接受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才能达成真正的完整。而这恰恰指向荣格理论中,心理发展的首要任务——“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