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小北  ·  转发微博-20240923205859 ·  昨天  
银幕穿越者  ·  MPA-APSA电影基金已开放申请 速来! ·  5 天前  
豆瓣电影  ·  分享图片 ·  1 周前  
张小北  ·  //@东东枪:转发微博-2024091823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故事原则的“大”与“小”如何选择?(第1046期)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1-24 21:45

正文

小 帮 祝 大 家 新 年 快 乐

来源:《当代电影》2017年第1期 胡黎红 蔺晚茹/文


编者按:


“中国电影现在迎来了一个黄金机遇期!”这是近几年影视行业的整体状态。社会各界对电影的热情高涨,中国电影票房在持续增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都让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希望。在此同时更多电影人希望借助合拍片的形式向全世界讲“中国故事”。但目前无论是中韩、中日、中美的合拍大多都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正确的打开“合拍”的大门?我们不防看看印度,从“印度故事”看中国故事怎么讲?



一、合为时而讲,合为事而述


“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是中国文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创作者时代精神与现实情怀的应有写照。中国既是历史的中国,更是现实的中国,因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不仅需要“照着讲”,通过灿烂历史画卷的展开让世界感受历史中国、传统中国的魅力,更需要“接着讲”,通过多姿多彩的时代书写让世界了解一个立体的、发展的当下中国。将深远的历史意蕴与丰厚的时代内涵汇聚在一起,才能展现“中国故事”这部交响乐的全貌。


如前文所述,目前多数中外合拍片仍然热衷于从古老中国和历史题材中去寻找故事灵感,并乐此不疲地采取魔幻、穿越等超现实叙述手段和虚拟浮华的影像奇观来吸引异域观众。


《我的名字叫可汗》剧照


而当下的印度电影却与此大相径庭,近年同获口碑与票房认可的影片,大多并非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农村贫困、教育僵化、贫富悬殊、种姓隔离、宗教盲目、官僚腐败等等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新的题材与主题不断涌现,现实主义表达手法也渐趋多元化,不仅视听表达焕然一新,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信仰与理性的深入思辨中,也展示出了印度电影创作者的犀利、睿智,诠释着一个民族的自信与成熟。


《我的名字叫可汗》直击“9·11”事件给生活在美国的印度穆斯林教徒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种族、信仰冲突对人性的考验;《同名同姓》《印式英语》聚焦全球化浪潮与移民潮影响下的印度移民群体,讲述他们或回乡寻根或在异国他乡的处境;《芭萨提的颜色》(又译《青春无敌》)借一位英国女性的视角见证与记录了当代印度青年在对抗体制道路上的成长、觉醒与牺牲;


《我的个神啊》剧照


《我的个神啊》深刻批判宗教禁锢,《自杀现场直播》关注印度农民的灰暗人生;《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反思僵化陈腐的教育观念对个体自由与创造力的扼杀,都可谓发人深省。即使以犯罪悬疑片形态出现的《误杀瞒天记》,也能突破常规类型片的封闭格局,在情节推进中不断延展出社会现实百态:男性对女性尊严的极端蔑视、警察对民众的肆意勒索、执法部门的暴力逼供等等,从而使一部商业类型片也充满了现实的厚重感。


与武侠、功夫、魔幻类中外合拍片在海外的低迷形成鲜明反差,这些影片因真实再现了印度社会情境和文化语境以及积极与印度社会保持一种有机的互动而受到本土与海外的推崇、尊重。


《我的个神啊》与《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本土票房都突破了30 亿卢比;海外票房也引人注目,《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海外票房占到了总票房的一半,《我的名字叫可汗》则是宝莱坞史上在英国最卖座的影片,《芭萨提的颜色》获得了全球印度电影奖的八项大奖等等。


《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


在提升印度电影国际话语权的同时,这些富有现实质感的印度故事也不断刷新印度的国家形象。向真的求索、向善的呼唤,作为印度电影叩问现实的重要方式,不仅有效唤起本土观众包括海外印裔这支重要观影群体的情感与文化认同,也将当代印度的正能量与正面形象展现传播于国际舞台,既适时回应了需求不断提升的本土观众的观影期待,也能够与国际主流观众打成一片。



《误杀瞒天记》 的剧照


二、从“此岸”迈向“彼岸”


合拍片区别于常规国产片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文化的合作。其理想模式当然是中外双方共同完成故事创作以便能够同时适合两个市场,但诸多合拍片的失败已经检证这一理想模式的落实目前仍存在语言障碍、人才储备不足、思维碰撞等现实困难,真正将两种不同文化的诉求统一在一个故事中并予以完美呈现大多时候还只是一种预期的愿景。


对此,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总经理苗晓天指出:一开始就想设计交叉跨越的电影,往往是失败的,其结果是既不属于这一边,也不属于那一边。(4“)跨文化”就好比建造一座桥梁,总要从一边开始,不能从中间开始。


中美、中韩不少合拍片的挫败教训表明,试图以量化配比的方式将双方文化捏合在一起,往往既损害本土表达的纯粹性,也难以产生内在的文化共通性,类似《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这样生编硬造、剧情荒唐的电影,其结果是在哪个市场看起来都像外语片。



因此,无论主导权在哪一方,首先扎根此岸,再向彼岸努力,是一种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所谓立足此岸,并非关起门来随心所欲地讲述只有本土才关心、只有本国受众才能看懂的故事,而是把主要目标市场定位在一个国家,在故事的核心层面上力求贴近该国受众的趣味、情感与文化共识。


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故事中具备国际通行性的因素,采取国际化的表现手法为影片确立国际通行的标准,争取最大可能的海外接纳。


《印式英语》剧照


近年来成功打入国际影坛、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印度电影,大多正是那些故事根植于本土的电影。《季风婚宴》《风筝》《机器人之恋》《外星醉汉PK 地球神》《印式英语》《午餐盒》等无不充分彰显出独特的印度民族风情、呼应着本土大众的趣味,表达着电影人对印度文化与印式价值观的思考。


获得年度最佳故事片奖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表现长期困扰印度社会的印巴冲突与种姓制度问题,《我的名字叫可汗》讲述在美国的印度人的亲情、爱情、信念与信仰,《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关于三位印度大学生在印度第一学府——印度理工大学中的故事。


《印式英语》剧照


即使是剧情套路直接借自好莱坞故事的影片,如《惊情谍变》改编自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的《危情谍战》,《午餐盒》是对《电子情书》和《西雅图未眠夜》的忠实效仿,也同样坚持站在“为我所用”的立场上,经由本土质感的人物重塑、大量印度风味的细节创新,以及与印度文化相呼应的戏剧性情境来吸引本土观众的全面代入。


在本土转化的同时,这些影片也力求从国际视野出发谋求与全球主流观众的欣赏趣味相接轨。


其中一条突出的策略就是自觉效仿好莱坞的类型叙事,依照类型成规来确立故事的商业价值。将本土人物和情节嫁接到典型的好莱坞类型框架中以吸引观影趣味现代化的海外观众,已经成为印度电影人的普遍共识。


另一个突出的策略则是依托人性叙事找到从本土到彼岸的契合点。比如被路透社、CNN 赞为年度最佳印度电影的《印式英语》,讲述一位印度家庭主妇在美国遭遇语言障碍及尊严危机的故事,但其中涉及到的励志、家庭价值、个体尊严、女性意识等话题实则蕴含着普遍意义上的人性思考,从而使这个发生在印度人身上的故事具有了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通行、置换的可能性。


《我的名字叫可汗》剧照


《我的名字叫可汗》虽然事件源起于宗教冲突与种族歧视,但讲述者有意淡化宗教冲突,隐匿意识形态的差异,以爱情的失而复得作为叙事核心,着重表现主人公里兹瓦面对人生坎坷依然执著于人性善与美的追求和守护。


该片导演卡伦·乔哈尔在接受访谈时直截了当地承认:这是一部国际化的影片,它能够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么多新市场,我想是因为它传递了宽容、悲悯、相互理解等共通的人性和普世价值观。(5)通过类型叙事与人性叙事的结合、统一,这些印度故事在娱乐享受与人性思索之间实现了某种平衡,既具有扣人心弦的娱乐效果,也能引发广泛深刻的情感共鸣,成功地从此岸走向了彼岸。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的剧照


三、以情感认同引发文化认同


一个故事最先打动人心的地方,不是其文化宣示或价值观的披露,而是情感的真挚深沉,况且,文化自身并非冷冰冰的、孤立静态的存在,其传播效果往往与情感体验密切关联。“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认同,而认同是诉诸每一个个体的情感、信念、价值取向的自愿的选择。”(6)唯有将人文思考与价值取向熔铸在浑然一体的戏剧性、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呈现中,才能使观众在尽情享受移情快感的同时完成对意义的追寻、对文化的体认。建立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文化认同通常也会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任何一部跨国制作的影片,要想让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就必须充分注重情感的表达。


一直以来,以纯粹而浓郁、简单而强烈的情感带动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印度电影深受观众喜爱甚而沉浸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从民族化向国际化演进的道路上,印度电影依然保持了这种鲜明的创作特色。无论何种主题的故事,都有着清晰的情感诉求和心灵表达。情感事件、情感模式与情感力量共同构成大多数故事的叙事核心。


其中,受难模式是一种最能体现情感强度因而被广泛运用的基本模式。《我的名字叫可汗》讲述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印度男子里兹瓦在一场残酷的宗教与种族冲突中痛失亲人并遭到妻子情感放逐后,一次次追寻美国总统的足迹以求自证与自我救赎。《印式英语》聚焦于初到纽约的普通印度家庭主妇所遭受的来自社会、女儿、丈夫的嘲笑、埋怨,以及如何从尴尬、受伤继而到自强自信的情感变化。


将人物放置在复杂交错的关系网例如人与神、人与命运、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中,为情感的丰富性创造足够的表达空间,也是一种普遍奉行的策略,英雄的落难与崛起、爱的欢乐与痛苦、对家庭的珍视、对信仰的坚守往往在一部影片中并存交融。


在剧情框架和主体事件的选择上,这些故事通常破除宏大叙事,只用一个个细枝末节的小故事为主体,构成观众所熟悉的日常经验世界,因而更贴近大多数人的情感体验,更易获得情感共识。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例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以印度大叔和收留并护送巴基斯坦小女孩返回家园的苦与乐、纠结与坚持为主体情节,以人性的正义和抗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友爱来言说宏大的信仰价值和国族精神。尽管有些故事剧作上未必完美,过于戏剧化、程式化的设计未必都经得起逻辑推敲,但都极富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一旦形成,往往使不合理的变得可感可亲,逻辑上未必成立的,却能激起情感的响应。


更重要的是,如果说这种情感叙事构成了故事的叙事表层,那么使情感得以激发、转化、升华的内在动力则构成了故事的深层次内涵。


事实上,正是潜藏于情感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撑引发了人类的种种情感表现。基于这一关联,印度故事在爱恨情仇的情节推进和情感渲染中,往往能自然而然地传递出印度人的家庭伦理观、宗教信仰,能从情节中提炼出一种很有感染力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从而在情感满足与文化表达之间达成一种巧妙的契合。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的高潮段落,当无数民众为猴神大叔的真诚和担当所触动而自发聚集在两国边境,当不同信仰的印巴两国人民为解救猴神大叔这个共同的目的而站在了一起,猴神大叔与沙希达的情感已经超越个体情感而升华为跨越种族和信仰的人类共通的感情。该片以创下本土电影史上票房第二并在海外包括中国市场取得发行佳绩的事实见证着情感认同之于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同样,《印式英语》对一位普通女性克服情感、心理危机重树信心、重获尊严的生动讲述,也将人们带入关于印度人情感观、家庭观、生命价值观和印式理想的思考。



这种观影体验,与我们在观看某些中外合拍片时有着明显差别。热衷于特效山寨喜剧噱头却缺乏情感戏码的《横冲直撞好莱坞》,有河山之壮美却无情感之波澜起伏的《绝地逃亡》,既架空历史也剥离现实、故事支离破碎、情感莫名其妙的《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以及缺少形象支撑、端起肩膀表达哲思的《长江图》,都难以唤起大多数观众心中的情感体验,文化认同也无疑大打折扣。


是忠实于“故事原则”,让一个有情感温度的故事自然衍生出意义,还是趋从“利益原则”,为一个设定好的文化目标搜罗故事来做印证,不仅仅是创作技巧的不同,更凸显了创作观念的差异。


版权信息

本文选自:《当代电影》杂志社《当代电影》2017年第1期 胡黎红 蔺晚茹/文 原文标题:从“印度故事”看“中国故事”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专注为中国编剧服务

商务合作 :gangqinshi01(微信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3520124071


微信ID:bianjubang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推荐文章
张小北  ·  转发微博-20240923205859
昨天
银幕穿越者  ·  MPA-APSA电影基金已开放申请 速来!
5 天前
豆瓣电影  ·  分享图片
1 周前
张小北  ·  //@东东枪:转发微博-20240918230512
5 天前
丁香医生  ·  晨起喝一杯淡盐水,真的好吗?
7 年前
十点电影  ·  男生一个人在家会干“坏事”吗?
7 年前
枕边阅读  ·  睡完以后更爱你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