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最先打动人心的地方,不是其文化宣示或价值观的披露,而是情感的真挚深沉,况且,文化自身并非冷冰冰的、孤立静态的存在,其传播效果往往与情感体验密切关联。“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认同,而认同是诉诸每一个个体的情感、信念、价值取向的自愿的选择。”(6)唯有将人文思考与价值取向熔铸在浑然一体的戏剧性、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呈现中,才能使观众在尽情享受移情快感的同时完成对意义的追寻、对文化的体认。建立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文化认同通常也会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任何一部跨国制作的影片,要想让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就必须充分注重情感的表达。
一直以来,以纯粹而浓郁、简单而强烈的情感带动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印度电影深受观众喜爱甚而沉浸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从民族化向国际化演进的道路上,印度电影依然保持了这种鲜明的创作特色。
无论何种主题的故事,都有着清晰的情感诉求和心灵表达。情感事件、情感模式与情感力量共同构成大多数故事的叙事核心。
其中,受难模式是一种最能体现情感强度因而被广泛运用的基本模式。《我的名字叫可汗》讲述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印度男子里兹瓦在一场残酷的宗教与种族冲突中痛失亲人并遭到妻子情感放逐后,一次次追寻美国总统的足迹以求自证与自我救赎。《印式英语》聚焦于初到纽约的普通印度家庭主妇所遭受的来自社会、女儿、丈夫的嘲笑、埋怨,以及如何从尴尬、受伤继而到自强自信的情感变化。
将人物放置在复杂交错的关系网例如人与神、人与命运、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中,为情感的丰富性创造足够的表达空间,也是一种普遍奉行的策略,英雄的落难与崛起、爱的欢乐与痛苦、对家庭的珍视、对信仰的坚守往往在一部影片中并存交融。
在剧情框架和主体事件的选择上,这些故事通常破除宏大叙事,只用一个个细枝末节的小故事为主体,构成观众所熟悉的日常经验世界,因而更贴近大多数人的情感体验,更易获得情感共识。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例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以印度大叔和收留并护送巴基斯坦小女孩返回家园的苦与乐、纠结与坚持为主体情节,以人性的正义和抗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友爱来言说宏大的信仰价值和国族精神。尽管有些故事剧作上未必完美,过于戏剧化、程式化的设计未必都经得起逻辑推敲,但都极富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一旦形成,往往使不合理的变得可感可亲,逻辑上未必成立的,却能激起情感的响应。
更重要的是,如果说这种情感叙事构成了故事的叙事表层,那么使情感得以激发、转化、升华的内在动力则构成了故事的深层次内涵。
事实上,正是潜藏于情感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撑引发了人类的种种情感表现。基于这一关联,印度故事在爱恨情仇的情节推进和情感渲染中,往往能自然而然地传递出印度人的家庭伦理观、宗教信仰,能从情节中提炼出一种很有感染力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从而在情感满足与文化表达之间达成一种巧妙的契合。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的高潮段落,当无数民众为猴神大叔的真诚和担当所触动而自发聚集在两国边境,当不同信仰的印巴两国人民为解救猴神大叔这个共同的目的而站在了一起,猴神大叔与沙希达的情感已经超越个体情感而升华为跨越种族和信仰的人类共通的感情。该片以创下本土电影史上票房第二并在海外包括中国市场取得发行佳绩的事实见证着情感认同之于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同样,《印式英语》对一位普通女性克服情感、心理危机重树信心、重获尊严的生动讲述,也将人们带入关于印度人情感观、家庭观、生命价值观和印式理想的思考。
这种观影体验,与我们在观看某些中外合拍片时有着明显差别。热衷于特效山寨喜剧噱头却缺乏情感戏码的《横冲直撞好莱坞》,有河山之壮美却无情感之波澜起伏的《绝地逃亡》,既架空历史也剥离现实、故事支离破碎、情感莫名其妙的《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以及缺少形象支撑、端起肩膀表达哲思的《长江图》,都难以唤起大多数观众心中的情感体验,文化认同也无疑大打折扣。
是忠实于“故事原则”,让一个有情感温度的故事自然衍生出意义,还是趋从“利益原则”
,为一个设定好的文化目标搜罗故事来做印证,不仅仅是创作技巧的不同,更凸显了创作观念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