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优则导”是当今演艺圈的常态,众多演员在有了大量积累后,都不再甘于做摄影机前的表演者,而是纷纷跨界,要么执起导筒,做那个监视器前指点江山的人,要么当起监制,成为影视剧制作的核心关键。徐峥作为这支“跨界大军”中的佼佼者,面对当今乱象丛生的影视圈,面对无数行业人都在痛批的“小鲜肉”和“电影品质”问题,面对无数人都在吐槽的“IP”、“替身”、“抠像”等现象,他都与“四味毒叔”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
“小鲜肉”现象是因为两个不同体系被搅到一起造成的混乱
Q:您很注重对年轻导演和年轻演员的培养,而对于现在影视圈出现了的“小鲜肉”现象,您有什么看法,众多批评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
徐峥:以我的观察来看,我觉得我没有看到过不努力的小鲜肉。事实上每个小鲜肉在他自己的维度都希望可以做得更好,希望可以有突破,而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行业背后,两个不同的系统被搅到了一起。
第一种是选秀体系,是原来在韩国日本所形成的一种偶像文化,它通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严格的选拔形式,选出一部分从外形、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年轻人作为偶像。之后围绕这些偶像会产生一个更大的群体,一部分是为他们工作的人,更大一部分是属于一种追星效应,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发展出整个的粉丝经济和粉丝文化。
而演员则是另外一个表演体系。虽然同样有门槛,需要挑选,但这个门槛却跟长相没太多关系,是需要有一种灵敏度,有一种吸引眼球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观众缘。之后再通过表演考试,观察其身上的气质和特点,看他是不是有质感,是不是在某个维度上能够成为某一类型的演员。随后,经过戏剧学院的训练和舞台剧的再次打造,导演或制片人会通过他们的表演,挖掘出表现突出的人进行试戏,使其将能量完全爆发出来。所以演员应该是从这个系统来的,但因为产业以及整个环境的关系,这两个系统被混淆在一起了。如果想要改变,就要按照不同系统的规则来,同时也要尊重不同的系统。
Q:那这两个系统之间是否有兼容性,或者是否有一个可以让二者互通的桥梁呢?
A:一定是有兼容案例出现的,但这一定不是一个群体现象,只能是个例。因为群体现象需要一套严格的筛选制度,比如国外的Casting公司、专业星探等等。之所以会有那些试镜、面试,无非是为了电影工业做准备,这就体现了一个专业选角导演的重要性,他们会通过手里很多很多的资料,去各个地方看不同的人,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演员,哪部戏能够让一个演员爆红等等。他们非常了解如何更好的匹配一个剧本的演员,为导演提供一个专业资料库,使导演能够在资料库里进行选择,但如果选角导演不专业,就会出现混乱。
Q: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够改变“小鲜肉”这个现状?
徐峥:我觉得个人改变不了这个现象,这需要整个行业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首先需要有专业的认知度,要了解演员如何选择。另外,之所以会出现混乱,是因为在这背后,每个人各自的目标不同,有人就是要赚钱,有人就是想做爆款,他们会根据数据热度和指数来选择投资项目,无论哪种都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一个电影制片人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同时正视“小鲜肉”问题,让每个人明白什么是对的规则和体系。如果你想做一部以质量为主导的戏,那么就必须要考虑演员是不是符合角色,是不是接近角色,如果刚好都符合,那小鲜肉也没有不可以。只有最终形成的作品好坏,才是最主要的。
Q:其实现在中国每个领域都存在小鲜肉,而小鲜肉最大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的拔苗助长,因为大家都在争抢,导致了他可以没有演技就有很大的市场。
徐峥:最重要的还是尊重,是不是尊重了一个行业的规则,比如阿汤哥,刚刚出道时也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角色,但你会发现他渐渐的把自己锤炼成阿汤哥这样一个形象和一个品牌。而且这个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演技派就能够代替的,因为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质,问题就在于怎么样去打造。我发现美国有一套体系、一套方法可以让这些年轻人不走偏,不是说因为你形象好,就被打上没有演技的标签。比如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太阳帝国》时才十几岁,也是小童星,但在他成熟后依旧是演技派,就是因为有一套体系在支撑他。这套体系就是为演员提供剧本、提供训练,训练演员的台词、肢体,而演员唯一要做的,就是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这个训练。
Q: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体系?这因为诱惑太多?还是有些不理智的热钱导致了很多头脑发热的情况?
徐峥:因为还没有出现特别特别糟糕的现象,现在所有的运作其实都还不错,但等到90%的投资人最后都赔了的时候,大家就一定会反思,一定会建立这样的体系。因为无论是出于明星本身的要求,还是出于制作团队的要求,现在Casting公司和这样的团队已经出现,而从它自身的生存需要来讲,演员副导演将会把自身职业做成一个联盟,这其实都是工业体系的一部分。随着它的渐渐成熟,自然而然的就发展出来,只是时间还没到,火候还不够成熟,所以肯定要经历很多乱象,出现很多缺乏常识的现象。
国产电影品质差是前几年热钱进入后导致的后遗症,改变需要时间
Q:从数据显示,上半年国产片就非常不景气,在好莱坞大片和宝莱坞面前成绩很不理想,据说只有四五部挣钱,你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怎么去改进国产电影质量?
徐峥:热钱的进入造成了一些不是非常理性的投资行为,虽然过程可能很成熟,但是没有看到结果,投资人只是把这个投资达成了,结果其实是最后电影上映后的样子。
首先从决定投钱开始,到这个东西做出来形成结果,再到最后形成债务纠纷,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其次打磨一个好作品也需要时间,并不是现在看到市场不景气,明天就能马上把一个好作品摆在面前,一个好的电影,从选材开始就要找到合适的题材,确定类型、制定目标,然后按部就班的进行孵化,每一步都要有足够的时间,像冯小刚导演那种在整个创作维度已经非常熟练的人,依旧每年一部的坚持了十几年,而对于其他人,这一系列的操作就更需要一个过程。前两年热钱的进入,导致一些项目实际上还停留在计划阶段,却都纷纷仓促上马,所以可能就会有很多后遗症在这一两年集中爆发。但波浪形永远是一个正常的序列,目前的低谷也是正常的。
Q:最近很多人拿宝莱坞的《摔跤吧!爸爸》作对比,说中国电影显得十分浮躁,你觉得像一个演员为了演好一部戏,去练摔跤九个月,这在中国可能吗?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徐峥:其实好的电影不见得是票房最高的电影,而票房不高的也不代表不好,我觉得票房和品质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衡量标准。《摔跤吧!爸爸》之所以做的好,是因为不管是观众或是从业人员,都在这部片中都看到了一种殿堂级的标准。作为演员,愿意花那么长时间对自己进行改造,这就已经超过了一个演员本身的职业标准,但不能以此要求每个演员都做到这样。不过有很多很基本的东西,比如磨练演技、不轧戏、全身心投入、愿意配合导演要求等等,都是作为一个演员最基础的标准。我们至少要保证把这个基础标准做好,然后再去为了某一个里程碑的作品来超越这个标准。很多演员可能没有达到《摔跤吧!爸爸》这种神级标准,但仍然是一个非常出色、有演技、有实力、并且令人敬重的演员。而从表演这个角度来讲,《摔跤吧!爸爸》更多的应该是演员们努力的方向。
当整个行业标准开始慢慢提高,对于行业内的所有人,不管是投资人、制作人,还是演员,也开始有更高的要求。而所谓小鲜肉,只是一个审美上的标准,长得好是先天优势,但也只是一个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从更全面的产业和行业角度,树立更多更高的标准,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努力和培训去达成的。
其实在《摔跤吧!爸爸》热度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种需求,行业人也好,观众也罢,我们需要看到这种电影,需要看到这种工作方式,需要看到这种专业、敬业的态度和一个对的标准。所以它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当热钱来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之前光看数据、使用想象来工作等等这样的维度,其实也可以有其他专业性维度,能够达到让投资人受益、并且获得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局面,那何乐而不为呢。
Q:现在很多投资人都不愿意投国产电影,甚至还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大导演开始做网剧,难道中国电影已经低谷到大家宁愿拍网剧也不碰电影了吗?
徐峥:网剧也是在一个热度上面,很多行业人纷纷做网剧,使其变成新的一窝蜂趋势,可据我观察这个事没有那么容易。比如原先编剧写剧本,不需要去考虑受众群,不需要考虑背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现在的整体商业模式,全部是倒推出来的,大家会最先考虑我们的受众群到底是谁? 他们想看什么样的剧作?这个要求比电影还要高。在美国都是最好的电影编剧,去到那样一个容量更大,知识量、信息量都更大的领域,只有在剧作方式上面更加成熟的人,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像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事变得更加容易了,这一定个误导,是另一种恶性循环的开始。
但在这当中一定会产生优秀的作品,因为它的比例太高了,一万部里一定有一部好的,只要比照对的方式去做,下功夫去研究,就能把这个事情给做对,所以我认为不用开发太多,只要琢磨一下怎么能够做成爆款就够了。好多人听到爆款两个字就以为只要投机就能做成爆款,其实不是,爆款是磨出来的。
“高片酬”和“演员票房核心论”都需要严格的行业标准来规范
Q:你怎么看待演员的高片酬,很多人说这是市场需求,也有人说要限制,因为演员并不是制作最核心的一个要素。
徐峥:好的作品中,演员所起的作用一定是很重要的,只要这部作品是讲关于人的事情、关于人的故事,那么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表演将人物支撑起来,所以高片酬这个事情,无法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作品的状况都不一样,演员做了怎样付出也都不同。过去演员拿到的片酬比别人高是因为好莱坞有个明星体制,大家发现只要是明星来演,观众就会趋之若鹜。发展到后来,演员成为一个高危职业,特别是武打明星,很容易就会受伤,而片酬本身是在为这种高危工作买单,比如一个人为了演戏暴瘦四十斤,之后又疯狂复胖,他为了这个角色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表演,难道他不应该拿到高片酬吗?
但同时有一些也是投资方不理智造成的,这种不理智源于对演员的信任,认为付出的钱一定可以收回来的,所以他们愿意给。对于这点,除非能出台一个规定,不许进行这种不理智的投资,否则控制非常困难。所以这个事情真的没有办法一刀切,问题就在于投资人付出了高片酬,最后他有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如果没有,但还是给演员高片酬,那就是这个投资人有病。
现在的投资人也都不傻,或许他以前不懂,认为只要把导演换掉就能好,到后来发现其实是演员不行,那他就不会再在演员部分投入那么多钱。所以不理智投资造成的高片酬是一个自然规律的变化,投资人一定能够慢慢的在整个过程中,找到问题根源的核心所在。
但也有投资人明知道这个戏不赚钱,是一部艺术电影,就是愿意投,愿意拿钱来拍,是因为他身体里面有一种情怀、有一种理想,或者是有很多制片人喜欢某位导演,觉得他的作品就是一种情结,所以只要是这个导演拍的电影就会投。这当中还有一种投资人,就像国外很多盈利机构,愿意去资助一些艺术团体,他们觉得这是整个企业的一种文化,是个人文化和品位的象征,并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Q:但现在好像即便请了小鲜肉也做不到高票房,还有人说在中国没有真正有票房的演员,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徐峥:因为目前的数据研发还处在一个过程当中,甚至说这个研发的渠道到底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是否覆盖了整个状况还有待证实,比如参加一个活动,当某一个人出来的时很多人在尖叫,甚至全场四千个人都是为他而来,但可能他的粉丝就只有这四千个人,如果放到一个更大的海洋里,另一个人的粉丝或许更多,只是表达方式不是尖叫,但数据只抓取那个声音,数据的标准只是分贝值,那肯定是这个四千人的数据更高。其实得出某个结论的指标有很多,甚至比数据更细更多,只是没有办法被电脑以一种机械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而已。很多时候根据经验来判断,也是一种数据的结果,所以除了要重视数据,也要重视人本身的感觉和直觉的判断,因为这部分也是很重要的数据。
Q:现在还有一种现象是某位演员只能在某个导演的戏中,才能成为高票房的保证,换个环境就不灵了,你觉得这是不是我们电影工业还不够发达、不够成熟的一个表征?
徐峥:每个演员都自己的特质,在整个演艺生涯中,会有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也会有低谷的时候,这是无法把控的,很多时候演员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接了这个戏,如果它的分数很低,演员也只能默默后悔。整个体系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类型片都有,有大商业片、也有艺术电影,不同维度下风格化或个性化的作品都应该有它的通道,有不同的人群欣赏,这是一个共生的状态,也是一个全面的状态。同时也要有一个为了这种共生状态存在的权威性奖项,能够平衡所有维度,不管是商业还是艺术,这个奖项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所谓在艺术商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就是可以让专业的从业人员有一个努力的目标,比如一个拍了一辈子艺术电影,并且每部电影都赔钱的导演,最后拿了一个终生成就奖,这个奖是奖励他在专业和创作领域所有的付出,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也不是用票房来衡量的。否则只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那就一定会出问题。
IP、替身、抠像、毯星、电影重工业
都需要一个正确的看待方式
Q:您如何看待现在的IP热?
徐峥:当形成某种现象时,总会有一些符号来代表这种现象,所以IP其实只是一个标签,有的人到网络上去选高点击量的作品,这个可以说是一种IP,某一组非常默契的搭档,也可以说成是IP,比如葛优老师和冯小刚导演搭档就是一个IP。比如王宝强,他也是一个IP,所以我们应该更大维度、更大范围的去理解,IP并不是单指网上某个高点击量的作品, 而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标签。
Q:您如何看待演员替身的问题?
徐峥:替身是一个非常非常专业的领域,没办法一概而论,什么时候该替,什么时候不该替这都是需要专业判断的,比如戏里面有一些很简单的特定动作,像开车过去后甩一下,可能我们觉得很容易做,不需要替身,但对于导演来说,一个天天开车,对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几千遍的替身能够做出另外一个专业维度的表演。可如果演文戏,拍正面的时候是你,拍背面的时候,就变成另外一个人,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你这个人被劈开了,而演员就是要在专业领域、专业框架内以身体尽最大维度去创造角色。
Q:现在有一个词叫抠像,很多演员对着绿幕表演太难了,对这点您怎么看?
徐峥:我觉得这就要看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真实度的要求了,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到外面去拍,全部都在棚里拍,那后期就只能全部抠像来完成。但这会导致几个问题,第一是特技预算更高,花钱更多,另外就是水平能不能达到完全看不出来,加入这个创作者就是希望观众看出抠像,那我们也是无法阻止的,所以我觉得,抠像其实是特效技术层面一个很专业的词,就看专业者对他有什么样的要求。
Q: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蹭红地毯”现象,我们很想知道您对毯星怎么看?
徐峥:毯星这个问题要追溯到源头,就是为什么会有红地毯?比如我们拍一个电影,今天第一次公映请了很多朋友,而我们作为这个作品的亲生父母,一定要以一个最光鲜亮丽的状态在门口迎接所有人,因为这是我们整个团队付出努力做出来的作品。而红地毯只是一个为了增强仪式感的东西。所以衡量走红地毯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你有没有作品,有作品走红地毯就很正常,如果没作品也走,那这就会造成其他人的不舒服,因为或许在你看来这个荣耀、是个光彩,但其实那个荣耀本身不属于你,那么这就是虚荣。
Q:现在有一个特别热的词叫重工业电影,甚至很多人说今后中国的方向就是重工业电影,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徐峥:重工业电影是很多人的理想,就像一个烟杂店的个体户梦想有一个工厂,就好像我想改变中国现在这个行业的局面,恢复到以前那种大制片厂模式,其实在国外有很多优秀的制片厂,都保留了过去的东西,在每一间摄影棚外面,都有介绍说什么戏是在这里拍的,什么演员在这里拍过,去到餐厅,也会有介绍说这个专门是秀兰邓波儿的,以前她拍戏的时候就在这里吃饭的等等,这个时候你会很感慨,就像我们看到以前北影厂那边的院子。当这些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规模,而那个规模其实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一个建构,就像横店一样,其实可以说横店就是重工业诞生出的产品,它是由于无数部电视剧都在那拍而慢慢建构起来的,很多人希望电影工业每一步都能做到专业化,能够让他们在这个行业中有种自豪感,能够在努力制作的每一部作品里都展现出重工业体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想。但判断电影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品质,和轻重没关系,可对于一个行业来讲,它需要有重工业这样的维度,否则就没有办法去拍那些战争题材或者大特效的电影,如果你脑子里已经有想法要拍一部科幻电影,那么要想把他实现建构起来,自然需要有重工业的加持。
长按二维码成为【暴娱读书会】年度会员,带你引爆泛娱乐!
>> 热文 <<
2016电影|2016电视|2016VR|2016直播|2016电竞|2016泛娱乐
阿里影业|华谊兄弟|华策影视|腾讯
艺人经纪|天价片酬|“限韩令”|欢喜传媒
《爵迹》|《一粒红尘》|《我是歌手》|《一句顶一万句》
林丹|包贝尔|刘恺威|《如果蜗牛有爱情》
林依轮|南派三叔|贾乃亮|白一骢|宁浩
>>招聘信息<<
招新媒体主笔、运营、实习生等,点击查看!
发送“姓名+职位”和个人简历至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