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在哭,爹在躲,老母亲在咆哮……
像鸡飞狗跳的大片,也时常在你家上演吗?
很多时候,虽然我们会说小朋友是个炸弹,轻轻一点,就能原地爆炸。
但是,备受多重压力的妈妈,又何尝不是?
工作累、孩子不听话、家庭小矛盾都会让妈妈情绪激动。
所以,时不时,会用指责和吼叫来解决问题:
娃不睡觉——骂Ta;
娃不吃饭——骂Ta;
娃磨磨唧唧——骂Ta;
娃撒泼耍赖——还是骂Ta……
只是,每次骂完孩子,看见Ta可怜巴巴的样子,又会后悔自责到不行:
“Ta还是个宝宝,我为什么不好好说呢?”
但过不了多久,同样的戏码又会上演。
而当指责成为日常,孩子就不会像刚开始那样听话。
甚至,有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之心,给亲子关系和孩子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尤其是在这5个时候,指责和愤怒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越骂越糟。
“都是你害的!”
前一阵子,一则妈妈骂孩子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原来,一个妈妈因未赶上高铁,情绪失控,在检票口对着自己的崽子大声咆哮。
而小朋友,显然有些手足无措,被骂得哭哭啼啼。
或许是因为孩子的磨蹭,导致误了高铁,老母亲一时气恼,就没忍住一声怒吼。
但此时此刻,在众人的围观之下,遭到母亲的斥责,孩子承受的压力也肯定很大。
这个时候,把归责的矛头指向孩子,不仅无益于事情的解决,还会让孩子觉得受伤。
毕竟,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怎样能够承受得住父母的情绪倒灌呢?
当众指责打骂孩子,不仅起不到任何教育意义,而且还会将孩子的自尊踩碎,让Ta陷入到极度羞愧的境地。
再生气,回家批评也不迟。
在众人面前,给孩子留足面子,他们才能学会自尊自爱。
正确的做法,是收起情绪,和孩子一起去想事情的最优解。
温柔解释,耐心引导,才能把事情解决,也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误,在成长中触摸到安全。
要知道,你不仅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条消息,看得人五味杂陈。
一个男孩,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努力了几个月,奖学金终于下来了,我很高兴给爸妈分享一下我的喜悦,结果他们直接把我所有心情全毁了,真的很难过,气的心梗睡不着。
爸爸说:怎么不是一等奖;
妈妈说:争取二等一等。
男孩的父母,虽然本意是好的。
毕竟,在孩子开心、兴奋的时候,给他们拉拉弦,可以防止他们骄傲。
但在将不好听的话说出口的那一刻,很多伤害就已经产生了。
没有孩子喜欢扫兴的父母,也没有小孩会喜欢嘲讽的大人。
总是在开心时被指责的小孩,会慢性中毒,看不到自己成长的意义,渐渐失去分享的欲望。
要知道,人性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渴望受到赞赏。
父母在工作中做出成绩,需要被接纳、被认可、被肯定。
还在价值观形塑期的孩子,亦是如此。
所以,当孩子兴高采烈地给你分享时,千万不要让你小心翼翼的“警告”淹没了孩子的阳光。
肯定Ta的价值,赞赏Ta的成绩,他们才能更努力。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犯了错,妈妈惩罚了她。
而女孩也懂事儿,当机立断,承认了错误。
但是,当她跑回自己的房间,想要自我调节时,妈妈不依不饶地追到房间,反复问她:
你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错了要不要改?
该不该接受教训?
没想到,女孩情绪也崩溃了,在妈妈的反复指责中,她一次又一次地大喊:
“我已经知道错了,还要我怎么样!”
相信,这样追问式的责骂,在很多家庭都发生过。
明明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家长还要穷追不舍。
但这样过犹不及的责骂,效果往往过犹不及。
因为,意识到错误的孩子,内心本就羞愧难当。
而当父母抓住错误不放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会放到如何反击父母上。
甚至下次犯错误,还会用逃避和撒谎来遮掩。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已经明白自己错了,不妨给他们一点冷静的时间。
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孩子是否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果有再犯,再去责问;
如果孩子已经改了,说明Ta已经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岂不是好事一件?
有位博主,带着儿子去看病的时候,遇到了同来看病的另一位小朋友。
这位小朋友在接受医生的诊断时,家长责问的声音一直在耳边盘旋:
快说,你到底是哪里不舒服?
好好回答医生,你不会是装得吧?
是不是快到期末了,你又想请假?要不怎么说不清呢?
等到医生已经确诊孩子是得了肠胃炎的时候,奶奶又开始数落了:
孩子也从一开始的怯生生,转为哭闹。
为人父母,没有不担心孩子的,尤其是在孩子生病、受伤、出现问题的时候。
但很多家长,却容易关心则乱。
他们会用“刀子嘴”,来告诫孩子,希望他们能长个教训。
但生病,并非犯错。
此时此刻,他们的世界已然是漫天冰雪。
冷冽的言语,只会雪上加霜。
给孩子一个拥抱,用温暖的言语帮着他们驱赶生命的严寒,孩子才能恢复得更快。
要知道,真正能够驱走冻伤和严寒的,永远只有春天的暖风。
真正能把孩子的病治好的,是医生开的药,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陪伴。
有天,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看到几个孩子正在吹泡泡。
孩子们相互追赶着,在一圈圈泡泡中,十分开心。
突然间,两个小朋友撞到了一起,同时哭了起来。
在不远处闲聊的两位妈妈,见状赶紧跑过来扶起自家孩子。
其中,一个妈妈训斥道:
“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多大点事啊!”
而另外一个妈妈,则抱着孩子安慰:
“这真是太难过了,泡泡水竟然都洒掉了,来给妈妈抱抱。”
前一位小朋友,虽然在妈妈的呵斥下,停止了抽泣,但后续情绪明显不高。
后一位小朋友,虽然没当即缓解,但在妈妈的安慰下情绪慢慢得到了释放,没过多久,就又兴高采烈的去玩了。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很多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习惯性像第一位妈妈一样,通过呵斥去解决问题。
但当孩子大哭时,他们根本听不进大人的话。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家长,要学会先处理情绪,然后再处理问题。
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难过的原因,再帮着他们想解决方式,是成为家长要上的另一堂课。
如果你不能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只是一味的打压,这些情绪就无法向外流淌,只会留存在孩子的身体里。
记者周轶君,聊起自己的育儿心得时说:
我们一定要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情绪,因为你那种突然一下子爆发出来的情绪,都会形成伤害藏在孩子心里。
所以,即使心中有怒火,也请不要总是对他们发火。
否则,不仅会让孩子受伤,也会让自己内疚。
为人父母,千万别在不自知中,以教育之名,行伤害孩子之实。
也别再把粗暴的言行,当成和孩子唯一的沟通方式。
既然你爱孩子入骨,就请用更合适的方法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