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思维:
某团队每年处理300+并购案,合伙人自嘲是“法律富士康”,用时间换空间,收入随人力成本线性增长;
乘法思维:
某团队研发的标准化投资协议生成系统,使单案服务成本下降70%,带动业务量年均增长230%。这让人想起19世纪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的抉择:当其他船主还在购买更快帆船时,他倾家荡产投资蒸汽轮船——前者优化现有范式,后者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效率工具:AI驱动下的“个案精进”。
某涉外律师用DeepSeek的术语对齐功能,将英文合同翻译差错率从3.2%降至0.5%;某家事律师训练AI模型分析法官裁判文书,在离婚财产分割中实现89%的预测准确率,调解成功率提升40%。——这只是AI价值的冰山一角,就像19世纪工厂主最初只把蒸汽机视为“更省力的水车”。
财富密码:标准化打法的“范式颠覆”。
某团队用DeepSeek分析10万份商标数据,生成“注册风险热力图”,将普通咨询升级为年度订阅服务,客单价从8000元跃升至5万元;某劳动法律师将AI预警系统嵌入企业OA,实时监测用工风险,使常年法律顾问续约率从65%飙升至92%。——这都在印证了管理学家德鲁克的观点:“效率是把事情做对,效益是做对的事情。”AI正帮助律师突破“做对的事情”的认知边界。
举一个例子,加法思维下,用DeepSeek批量修订200份私募协议,节省工时,创收增加;但乘法思维下,提炼出《私募基金条款智能生成系统》开放订阅,反向训练出细分行业风险预测模型,向私募管理机构输出合规SaaS服务——技术应该通过不断重组现有要素,创造指数级价值。
在商业文明的坐标系中,加法思维是生存的底线,乘法思维是在突破发展的上限。当AI将律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我们是选择做优化流程的“工匠”,还是重构规则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