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 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王  ·  钱穆:读这五类书,做高境界的人 ·  昨天  
哲学王  ·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  2 天前  
哲学园  ·  乌克兰:自由的代价 ·  2 天前  
哲学王  ·  三联的猛料,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书法网

高清经典 | 怀素 草书《四十二章经》

中国书法网  · 公众号  ·  · 2019-09-23 20:00

正文


在草书艺术史上,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 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 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 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 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 与众多书家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 是知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 这确实要归功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 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 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就以上怀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 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 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 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 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以下《四十二章经》欣赏


释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沙门怀素书
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唯: 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 令转法轮,度众生于鹿野苑中。 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 而证道果。 时复有比丘所说诸疑陈进止。 世尊教诏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尔时,世尊为说。
真经四十二章
佛言: 辞亲出家为道,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 佛言: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 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 于彼得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 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 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 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佛言: 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佛无为。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无念无作,无修无证。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 名之为道。
佛言: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何者为十? 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 意三者,嫉恚痴。 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优婆塞行,五事不解,退至十事。
佛言: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 犹水归海,自成深广,何能免离? 有恶知非复得善,罪自消灭,后会得道也。
佛言: 人愚以吾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 有愚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 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理如之乎,曰: 持归。 今子骂我,我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 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佛言: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 唾不汙天,还汙己身。 逆风玢人,尘不汗彼,还坋于身。 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也。
佛言: 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 彼福不当灭乎? 佛言: 犹如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 福亦如之。
佛言: 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 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 饭辟支佛百亿,不如饭一佛。 学非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最神也。 佛言: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 天下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判命不死难,得睹佛经,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求难,有势不临难,被辱不嗔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不轻未学难,除灭我慢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随化渡人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
有沙门问: 佛以何缘得道? 奈何知宿命? 佛言: 道无形相,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
佛言: 何者为善? 惟行道善。 何者最大? 志与道合大。 何者多力? 忍辱最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何者最明? 心垢除,恶行灭,内清净无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尝不见,得无不知,无不见,无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乎!
佛言: 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 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 若人渐解忏悔,来近知识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 猛火着釜下,中水踊跃,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内,五盖覆外,终不见道,恶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
佛言: 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存,学道见谛,愚痴都灭,无不明矣。
佛言: 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谛道,不忘须臾也!
佛言: 睹天地,念非常。 睹山川,念非常。 睹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 执心如此,得道疾矣。
佛言: 一日行。 常念道行。 道遂得性根,其福无量。
佛言: 熟自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 寄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佛言: 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 众人闻其香,然香以薰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华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
佛言: 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佛言: 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 榔档牢狱,有原赦,妻子情欲,虽有虎口之祸,已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
佛言: 爱欲莫甚于色。 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 假其二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
佛言: 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 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 犹愚贪执炬,自烧其手也。
时有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 佛言: 革囊众秽,尔来何为? 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 吾不用尔。 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 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
佛言: 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 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 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佛告沙门: 慎无信汝意,汝意终不可信。 慎无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告诸沙门: 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见慎,无与言。 若与言者,敕心正行,曰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所污。 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 敬之以礼,意殊当谛,惟观自头至足,自视内,彼身何有? 唯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
佛言: 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大火来已劫。 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
佛言: 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 佛谓之曰: 若使断阴,不如断心。 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斯须即死。 佛言: 世俗倒见如斯痴,人有淫童,女与彼男,誓至期日,不来而自悔,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佛,行道闻之,谓沙门曰: 记之,此迦叶佛偈,流在俗间。
佛言: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 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佛言: 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 被甲操兵,出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 或半道还,或格斗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诳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
有沙门夜诵经,其声悲紧,欲悔思返。 佛呼沙门,问之: 汝处于家,将何修为? 对曰: 恒弹琴。 佛言: 弦缓何如? 曰: 不鸣矣! 弦急何如? 曰: 声绝矣! 急缓得中何如? 曰: 诸音普调! 佛告沙门: 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佛言: 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垂,去垢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奉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得,行得即修自幸。
佛言: 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
佛言: 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 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 六情已具,生中国难。 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 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 既值有道之君,生菩萨家难。 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
佛问诸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在数日间。 佛言: 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在饭食间。 去,子未能为道。 复问一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呼吸之间。 佛言: 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佛言: 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 若在吾侧,意在邪,终不得道。 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
佛言: 人为道,犹若食蜜,中边皆甜。 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佛言: 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 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
佛言: 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 趣欲离泥,以自苏息。 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 直心念道,可免众苦。
佛言: 吾视王侯之位,如尘隙。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视纨素之服,如币帛。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 视四耨水,如涂足油。 视方便,如筏宝聚。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 视求佛道,如眼前花。 视求禅定,如须弥。 视求涅架,如昼夜寤。 视倒正者,如六龙舞。 视平等者,如一真地。 视兴化者,如四时木。
大历戊午秋九月望日时在雁荡精舍


历十三年,42岁的怀素在佛经中有关雁荡山美妙记述的怂恿下,一心神往雁荡山,于是背上简单的行囊,囊中装着“秋毫茧纸”,开始了他的南方之旅。 这年秋天,他云游至雁荡山,投宿于雁荡精舍(可能即今之雪洞),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 他尽情观赏了雁荡的奇峰、怪石、巨嶂、飞瀑,感到十分惬意。 当仰慕怀素大名的精舍住持向他索书留念时,他欣然以擅长的细草书抄写了这部小乘经典《四十二章经》。

这部草书佛经长卷长约3丈,共248行,2663字,堪称长篇巨制。 据记载,北宋时,曾为大觉禅师所得。 上世纪20年代,曾为江苏无锡的周濂、浦永清所收藏。 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今名人墨迹大观》收录了此卷。 卷后附有大觉禅师跋文一篇,跋中有云: “师书妙绝古今,落笔纵横,挥毫掣电,怪雨狂风,随手变化,隐见莫测……”大画家徐悲鸿在他画的《怀素写蕉叶图》中甚至说: “藏真四十二章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诚当以书佛目之。 ”评价之高,无以复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哲学王  ·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2 天前
哲学园  ·  乌克兰:自由的代价
2 天前
MacTalk  ·  程序员一定要反转二叉树么
7 年前
墨香中华  ·  时光改变容颜,太震撼了!
7 年前
悦网美文日赏  ·  这些细节,出卖了男人的人品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