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读者跟我说,我要是像你一样就好了,不用上班、工作自由、收入还高。
关于我的收入结构,其实我在很多篇文章里都聊过,这也不是什么秘密。
我的收入构成取决于我在做哪些事,以及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是可以被计算的。
这里说的计算,是按照事情多少和单价统计。但是,收入上限取决于我的选择和死磕程度。
所以,我并不像那些有资产增值属性的大佬,每天可以啥也不干就享受睡后收益。
我更像一个农民,下地干活越勤快,收入越高。
当然,我的收入肯定比一般打工人高,要不然我也不会从大厂裸辞出来自己干,ROI 在那摆着。
有一些人总想知道我年收入到底多少,似乎知道了这个数字就能满足他们的爽点。但一个单纯的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我不明白的。
如果我告诉你我年入百万,或者告诉你我年入千万,这要是能让你今年多赚点钱,那我连小数点都会告诉你。
然而,这个逻辑并不成立。
还有一种我比较喜欢的聪明人,他们不会一上来就问我的收入,而是问我做事情的逻辑和方法。
在他们看来,知道别人怎么下地干活比看到别人碗里的饭更有意义。
我也认识不少收入比我高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年收入超过 8 位数的人,他们的思维认知和普通人确实有所不同。
虽然这么说比较直白,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这里重点说一点,
敏感度
。
高收入人群都不是躺平派,至少我认识的那些年入千万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行动派。
他们的行动力体现在敏感度上,对新事物的好奇、对新鲜人的好奇、对新现象的好奇。
好奇心会让他们去探究背后的逻辑,然后识别其中的机会。
他们不会给自己设限,更不会因为不懂而排斥投入,这是跟很多普通人比较大的一个区别。
就拿去年才火起来的 AI 来说,我相信很多人至今都还没使用过 ChatGPT,更不知道大模型到底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只停留在名词层面,听说过 ChatGPT,听说过 AIGC,听说过 AGI,就连很多互联网圈内人都是如此。
然而我发现,我身边那些做传统生意的老板早就开始研究了,不仅自己会用,还会去抓一些这方面的机会。不管是自己干,还是花钱让懂的人干,他们并不想错过。
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们有钱有资源。
我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多去研究一下你能接触到的那些白手起家的人,看看他们的前三步是怎么走的。
第一步,进入一件事情。
第二步,识别一个机会。
第三步,赚到第一笔钱。
把其中的逻辑和方法搞懂了,你就会知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答案。
可是,很多人并没有进入一件事情,也不会识别一个机会,更无法赚到第一笔钱,这是常态。
如果你问我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我会告诉你,第一步进入互联网做技术和产品,第二步持续公开写作分享,第三步赚到稿费和广告费。
再跟你们分享我一个朋友的三步,他是一个年薪 200 多万的高级打工人,在大厂工作。
第一步,他普通本科毕业加入一家小公司,跟了一个老板干了 4 年。后来老板跳槽去了大厂,顺便把他也招了进去。
第二步,初期专干脏活累活难活,毫无保留助人,在团队积累了影响力,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公司开了新业务线,他放弃稳定条件跟着领导加入。
第三步,从零到一把项目做起来,完成第一轮升职加薪。一年后领导履新,他顺利接替,职级和薪资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对于他的经历,我总结起来就三个字,跟对人。
这种看似顺滑的升迁其实并不简单,如果没有足够的敏感度,看不懂人、看不懂事、看不懂机会,那也一定做不到。
昨天有个之前参加过产品训练营的同学给我发来一条消息,我还是挺受鼓舞的。
其实刚结束学习后他给我的反馈并不是很好,感觉自己消化吸收得一般。
但是后续我一直在跟进,也在帮他梳理产品方法并投入工作实践,一段时间后成效明显。
目前他的月薪是 18k,计划冲一冲 8 月底的公司年中晋升机会,他说自己还是挺有把握。如果能晋升成功,薪资能有个 15% 的涨幅。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们下一期产品训练营基本确定在广州了,也是广州今年唯一一场,要报名的可以联系我:tangren0517(加我微信)
其实参加训练营的同学都具备不错的敏感度,至少能识别到自身成长状态的不足,有向上的动力。
相较于躺平的人来说,他们的行动会带来改变,改变会带来机会。
收入的提升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基于选择和行动的必然事件。
如果什么都不做、不投入、不行动,就想获得收入的提升,那为什么是你呢?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是好奇我的收入是多少,那我就给个数吧,1 个亿。
·················
唐韧出品
·················